| 知局|:銳眼、利筆、敏思看界。
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它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到遠東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它曾是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的建築類教科書上的範例。
它就是濟南老火車站。
濟南老火車站由德國建築大師赫爾曼·菲舍爾(Hermann Fischer)設計,始建於1908年,於1912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它是一座典型的德式車站,有著德式建築勻稱、協調的沉實風格,傳遞給旅人一種篤實、穩重的良好感覺。
鍾樓立麵的螺旋排列的長窗、售票廳門楣上方的拱形大窗、屋頂瓦麵下簷開出的三角形和半圓形上下交錯的小天窗等,既為建築物增添了曲線美,又增加了室內的光亮度。
牆角參差的方形花崗岩石塊、門外高高的基座台階、窗前種植的墨綠鬆柏、棕褐圍欄都使這座不大也不算太小的洋式老車站既有玲瓏剔透感,又有厚重堅實的恒久性。
建築師按照使用功能組織空間,主次分明,形象高低起伏,錯落有致。
即使同過去的北京前門老火車站或上海老火車站相比,濟南老火車站在外貌上也要略勝一籌。
設計師在鍾樓上參照了古羅馬的建築式樣。圓頂下的牆麵裝了四個圓形大鍾,既增添了視覺觀賞性,又為旅客提供了方便。
從背麵看火車站主體的全景。
從正麵大門進去為候車大廳(後來改作售票廳),平麵方形,拱頂高約13米,上覆雙坡瓦屋麵。南北兩牆上嵌以寬大的拱形高窗,鑲彩色玻璃。
在候車大廳之東突出一個低矮的綠色球型穹頂,是當年的售票室所在(見上圖)。
濟南老火車站拆除後不久,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大浪淘沙》中的男主角於洋出差到濟南,火車開進濟南站。
“複建最大的意義是警示後人,我們曾經以一種錯誤態度對待了我們的曆史,這就是我們的恥辱碑。”濟南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說。
“濟南老火車站的曆史意義遠遠超過建築本身。建築的靈魂、最核心的因素是曆史載體。濟南老火車站見證了清政府的滅亡到民國的轉變、到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軍管鐵路,再到新政權建立以後的這段曆史,它是一段可以觸摸的‘立體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