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6)
作者:椿楸 讀中學前,我家的三間房子被兩條垂直的胡同包抄,那裏是城鄉遊動商販的重點圍剿之 地。從孩提時代到小學畢業,我是在家門口的叫賣聲中長大的。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形 形色色的服務型行業尚馳騁於街頭巷角。鞋匠、報童、木工、菜農,他們往往隻身一人, 乘著一輛老式的自行車,在縱橫交錯的小巷之間出現和消失。我家隔牆就是一段下坡路, 院子裏的我總能聽見門外傳來“哧嗚——”的刹閘聲——他們的自行車大多沒有閘,那是 腳塞進前輪和支梁之間輪胎與鞋底相互摩擦發出的聲音,延綿而慘烈。他們當中連自行車 也沒有的亦不在少數,這些人隻能常年一擔一蘿一雙鞋,與烈日和嚴寒徒步肉搏。 叫賣者們不論高矮胖瘦,似乎都生有一副好嗓子,都能發出高亢而抑揚的吆喝聲。那些吆 喝,抽象而反複,與其說是為了招來買家,倒更像是他們內心的獨白,如弦,如號,如 歌,仿佛在向饑渴和疲憊宣戰,或是在傾訴苦痛和折磨。在絕大部分時間裏,除了寒風、 蟬鳴,那些吆喝無人來和。他們當中很多人我都見過,聽到吆喝,那一個個孤獨的背影, 就可以浮現在我的眼前。 出國之後,我的靈魂時常還徘徊在這些童年的胡同裏,等待著這些穿梭在其中的、我不曾 相識卻從未忘卻的陌生朋友。一些背影便常常隨著酒精,於某個深夜裏在我腦中起舞。 這些人中,我最忘不了的是一位磨刀匠老人,盡管我與他隻見過一麵,隻講過一句話。 時至今日,在我的記憶裏,老人的麵容早已像他的職業一樣遙遠而陌生。早在新千年前 夕,有報導表明“磨刀”這一職業就瀕臨作古,被曆史塵封。如此看來,那殘存在我記憶 裏的那位老人的吆喝聲,算得上是送別這個職業的最末的挽歌了。 一九九三年冬,我小學三年級放寒假。一個早晨,下著小雪,風中的雪,密密麻麻的,有 的入土即逝,有的卻頑固不化。沒有人知道這場調皮的雪能否預兆豐年。我吃完早飯,躲 在窗戶後麵看雪發呆。外麵傳來一位男性悠長的聲音:“磨剪子,鏹菜刀——”,這個聲 音越來越近,又漸漸變遠。 但這不是一個我所熟悉的聲音,是我第一次聽到。 當時,隻聽見早起辦年貨的媽媽在院子裏仰天尖叫:“磨剪子哩,別走咧——”,並吩咐 我趕緊跑出去叫住那人。我正滿懷好奇,於是跑去開門,鑽出門外。透過雪做的銀簾,我 望見那人矮矮的肩上抗著一條長凳,靜滯在翻騰的空氣中,像一座快要死去的雕像。那人 站在胡同另一端的盡頭,朝我家這邊回望。 “磨刀多少錢?”身後的媽媽把她尖尖的的聲音擲了過去。 “一把七毛,兩把一塊二。”那“雕像”答到,但並沒有動。 “咦,你這磨刀咧真笑話兒!早前兒來一個人,要六毛我都沒給磨咧,我這是切菜刀,好 磨咧很。”媽媽砍價時亳不含糊,這是我們皖北老家所有精明持家的女人最基本的生活技 能。 遠處的雕像沒有動靜。 “要磨就五毛,不磨也罷!”媽媽亮出通牒,說到這,她拉著我假裝往家門裏走,見“雕 像”沒回聲,嘴裏邊嘟囔,邊閂上門。 過一會兒,有人敲門。我跑出溫暖的屋子打開大門,是那個遠遠的磨刀匠。生意遂成交, 以媽媽的勝利告終。 磨刀匠約摸古稀,頭帶破氈帽,襖袖臃腫而不整。老人不愛說話,是一個老實的莊稼人。 他的肩頭早已枯萎,但胸膛和雙臂依然寬闊,顯現出他曾擁有過一次結實的青春。他從我 手中接過菜刀,把長凳放平,那四隻小木腿在雪融的泥濘裏由狂躁漸漸變得安寧。長凳是 磨刀者普遍攜帶的工具,那是他們行路時的扁擔、工作時的支架、休息時的依靠。那灰黑 色的泡桐木凳子,不知道已痛飲了多少陽光和雨水。凳麵上,四片泛鏽的鉚釘窂窂抱住一 塊肥皂狀的磨刀石,像一條大蛇生吞了一塊巨骨。灰綠色的石體中間凹成了弧形,似乎在 臨終前訴說著它的資曆與年輪。老人橫跨在凳子上,脫下碩大的軍用手套,把菜刀平平地 按在石上,用兩個環狀的車輪胎皮將之固定——寒冷也阻擋不了老人的嫻熟。接著,他貓 腰去取栓在凳子腿前方一側的一個小油漆桶裏的刷子,卻根本拔不出來——天很冷,刷子 與小桶早已上凍。 他問我,能不能從我家裏取一些熱水化冰。我點點頭,回家找了個搪瓷缸接了些熱水端給 老人。 老人捧著著冒煙的搪瓷缸,像端一杯沁心的熱茶,小心地把熱水澆進他的小油漆桶裏。熱 水遇冰,發出輕微的“哧”聲,那輕盈而溫馨的白霧緩緩升起,在落雪的世界裏逆行。他 小心地晃著小桶,盡量不讓水濺出絲毫。土黃色的熱水躺在小桶裏,像極了珍貴的油漆。 這漆,是否可以為他鄉間的孫子的床梆上沫出一片金黃的麥田呢?隨後,他終於拔出了那 個之前凍硬的刷子,用其將菜刀的一麵塗濕均勻。刀麵上散發出強烈的鐵鏽的味道,向我 的鼻子掩殺過來…… 看到小桶,我忽然意識到:這可能是他在這個早晨的第一筆生意。 我開始可憐眼前這個陌生的老人,“爺爺,您這一天能掙多少錢呀?”我問道。 老人抬起頭歎了口氣,說:“孩子,我掙的錢還不夠吃飯的啊!” 我不再說話,老人似乎沒有注意我的反應,開始埋頭工作。他取出一個像自行車把手形狀 的刨子,中間焊有一個鋒利的刀片。他雙手握著“自行車把手”用力地往刀麵上鏹。在一 個雪花瘋長的世界裏,他縮在長凳的一端,鏹啊鏹啊,雙肩一收一放,像割著他甜蜜的麥 子。從後麵望去,他卻又像一隻凍僵的獼猴,抽搐著,抽搐著。從頭到尾,他鮮有抬起頭 來,也許,隻有低下頭,他才能夠尋到一個最好的夢境,一個不需要為午飯和晚飯而煩惱 的夢境。那金屬之間的碰撞,單調而刺耳,切割著整個胡同的靜謐。那聲音,有些像多年 以後我聽到的肖斯塔科維奇的諧謔曲,機械得讓人緊張和不安,預示著前方無解的悲劇。 當老人把一把明亮的菜刀和塘瓷缸遞還給我時,我把媽媽交給我的一元錢遞給他。他從懷 裏掏出一小卷熱騰騰的零錢,抽出一張顫顫的五角,囑咐我交給媽媽。然後,他收起小 桶,掀起長凳放在肩上,辟雪前行,像一位流浪的水手,開始新的一次揚帆啟航,卻不知 道下次駐足的港灣會在哪裏,正如那徐徐的雪花,每一朵都不曉得自己會躺在哪一片泥的 懷中長眠。 在老人與雪一起融化之前,我等待著他的下一聲吆喝。可是,他似乎沒再次叫喊,或者, 是我根本沒有聽見。 我拿著五角錢,貯立良久。 這是最悲壯的告別,我們之間,世界繼續安靜著。
來源:《新語絲》月刊2023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