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二零二三年初春中歐之旅 (四)- 維也納

(2023-05-18 13:31:13) 下一個

維也納!終於來到了心馳神往的維也納。



說“心馳神往”,一點也不過分。這一趟旅程,最想來的城市就是維也納;而到了維也納,最想來的地方是Belvedere Palace(貝爾維蒂宮)。而到了貝爾維蒂宮,維也納所有其他景點對我來說甚至大可忽略不計。



為什麽貝爾維蒂宮對我如此重要?我一向對西方藝術史有濃厚興趣,最愛的藝術家非奧地利畫家克裏姆特莫屬。我曾寫過多篇討論克裏姆特的博文,包括《克裏姆特的《吻》與羅丹的《吻》》《克裏姆特席勒百年祭》係列(有興趣的網友可以點擊去看一下)。貝爾維蒂宮就是克裏姆特的代名詞,他的最重要的和大部分的作品都收藏在此。因此,我這次來到貝爾維蒂宮,是完成了一次心路曆程。



恰逢其時,今年是貝爾維蒂博物館建館300周年。1723年,貝爾維蒂宮最大的建築Upper Belvedere完工,至今正好三個世紀。三百年來世間風雲變幻,朝代更迭,而文化豐碑巋然屹立。



恢弘壯觀的貝爾維蒂宮分三個部分:上貝爾維蒂宮、下貝爾維蒂宮和貝爾維蒂21世紀畫廊。門票不貴,三個館可以分別購票,也可聯票。



從上貝爾維蒂宮走到下貝爾維蒂宮就是快步也要十多分鍾。我沒有看到像在美泉宮那裏紮堆的旅遊團,大概導遊一般不安排到此團遊,因為沒有兩三個小時遊客不能盡興。



上貝爾維蒂宮。



上貝爾維蒂宮,館藏最豐富,參觀者也最多。但我更偏愛下貝爾維蒂宮,因為那裏集中了克裏姆特一人的作品。





貝爾維蒂21世紀畫廊。



觀眾稀少,看來大家還是對現代作品興趣缺缺。



下貝爾維蒂宮門前的噴泉。





終於親眼看到了《吻》的真跡。

這幅《吻》公認是克裏姆特最偉大的作品。頭戴花環的一對戀人迷醉沉浸在美好的愛情之中。女人小鳥依人地依偎在高大男人的臂彎下,閉著眼睛享受最銷魂的一刻。克裏姆特使用真正的金箔來作畫,使披在情侶身上的金色大袍華麗而炫目,場麵溫馨感人。

古斯塔夫·克裏姆特(Gustav Klimt, 1862–1918)是他的故鄉維也納的驕傲。來維也納的遊客都知道這裏有句著名的旅遊宣傳詞:“Don't leave Vienna without the Kiss!” 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到了維也納沒有去貝爾維蒂去看看克裏姆特的《吻》,那可是天大的遺憾。到了維也納不看《吻》,等於來北京不爬長城。《吻》,是維也納永恒的名片。



另一件克裏姆特的重要作品《貝多芬橫飾帶》的一部分。這裏表現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意境。身著華服的女生合唱隊齊聲高唱《歡樂頌》,激情男女又在相擁接吻,女人美如水,男人壯如山。克裏姆特再一次大量使用他喜愛的金黃色來描繪讓愛情升華的輝煌聖殿。



克裏姆特的畫風獨樹一幟,既有典雅的古典風,又有變型裝飾的現代感,是十九世紀末的新藝術畫派(Art Nouveau)和二十世紀初的美術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等流派的領軍人物。因此他無論是在當年還是在現代都享有極高的聲譽,近年來他的幾幅作品都拍賣到上億美元,打破了畢加索作品的高價記錄。

這件《艾米莉·弗洛格》是克裏姆特女友弗洛格小姐的肖像。克裏姆特終身未婚,但感情生活極為豐富,據說私生子就不下十四個。而唯有艾米莉是他的終身伴侶。據說克裏姆特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叫艾米莉來!(Get Emilie!)” 克裏姆特死後的一半遺產都歸屬艾米莉。在這幅肖像中,艾米莉的肢體呈抽象化,掩蓋在極盡誇張的服飾當中。連身為服裝設計師的艾米莉都不喜歡這幅畫,因為服裝太超前,完全是畫家隨心所欲的想象。



克裏姆特的風景畫均呈正方形,複製品很適合懸掛在客廳。既有印象派的靈感,又有現代的裝飾風格。



展品中有多件法國雕塑家羅丹的作品,令我眼前一亮。展品的解說文字中力圖將克裏姆特和羅丹像比較,正合我意,很多論點與我自己的心得相吻合(請參見我的《克裏姆特的《吻》與羅丹的《吻》》)。克裏姆特與羅丹兩位大師,雖然屬於同一時代,但國籍不同,彼此一生也僅在1902年短暫會麵一次,相互評論的文獻記錄也極少,而且各自的藝術媒介、形式、風格都完全不同。我將兩位大師相對照,還以為視角非常獨到。結果這次看到展品的比較,方覺英雄所見略同。



這件《夏娃》的雕塑,羅丹使用一位年輕的孕婦作為模特,表現夏娃更為人性的一麵。隻見她害羞地試圖把頭埋進掩住豐胸的雙臂。羅丹擅長運用肢體語言表現強烈的情緒,這也正是克裏姆特專注營造的風格。正因為如此,惺惺相惜,克裏姆特的《貝多芬橫飾帶》得到了羅丹誇讚。



展品中有羅丹的《達娜依德》(Danaïd)。其模特是羅丹的助手與情人卡蜜兒(Camille Claudel)。達娜依德來源於一個希臘神話。埃及王達那俄斯有五十個女兒,統稱“達娜依德”。她們被迫嫁給達那俄斯孿生兄弟的五十個兒子。在新婚之夜達那俄斯命令他的女兒們殺死各自的丈夫。因此達娜依德們被處死,並懲罰她們在地獄裏一刻不停歇地往一個無底的水槽裏注水。與眾多畫家們描繪達娜依德們辛苦地抬水的場景不同,羅丹選擇表現達娜依德倦倒在地上,被打翻在地的水桶打濕的長發散落一地。羅丹再次用強烈的肢體語言表現強烈的情緒。



展品中還將克裏姆特的作品與塞尚和梵高的風景作品並列比較。



又見多瑙河。



多瑙河在維也納並不像在布達佩斯穿城而過,而是在城區一側。為了能讓市民享受多瑙河,維也納特意修建了水渠,引進多瑙河水。我們在城市公園看到水渠正值幹枯期。水渠兩邊的石壩是市政府允許合法塗鴉的地方。於是成為各路藝術家大顯身手的舞台。



約翰·施特勞斯塑像。

說起畫家方麵,維也納隻出現的可以在西方繪畫史中數得上名號的兩位:克裏姆特和席勒,可謂空前絕後。而在維也納出生或發跡的音樂家卻數不勝數,可謂群星燦爛,無世界任何地方可比。莫紮特、舒伯特、海頓、馬勒、施特勞斯、勳伯格、布魯克納,不勝枚舉。



我們在維也納街頭特別留意了那些著名音樂家的軌跡。



一家門前的牌子稱貝多芬曾在這裏居住十一年。這期間貝多芬的耳聾逐漸惡化,最後幾近全聾。但他還是在這裏創作出偉大的第五交響曲《英雄》和第六交響曲《田園》。貝多芬雖然出身在德國波恩,但他視維也納為第二故鄉,最後安眠於此。



莫紮特故居。



在莫紮特紀念館門前,一位亞裔小女孩在吹長笛。畢竟是音樂之鄉啊。



舒伯特雕像。



這次旅行中,我們一共聆聽了三場音樂會,前兩次在維也納,後一次在布拉格。第一次是跟團去的室內音樂會,坐第一排,就在演奏者的下巴底下看演出,他們演奏時投入的表情都一清二楚。可惜不準拍照。



第二天晚上我們自己買票去了金色大廳。這回坐最後一排。演奏者全帶莫紮特式的頭套,是男是女分不清。



金色大廳整場都燈火輝煌,而不像其他演出燈光聚焦在舞台。



直到謝幕時我們才獲準拍照。



在美泉宮。美泉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官邸。最著名的女主人是神聖羅馬皇後瑪麗亞·特蕾西婭,統治王朝近四十年,期間還生了十六名子女。真是執政生育兩不誤,堪稱奇女子,曆來有極高的聲譽。



茜茜公主博物館也是著名的旅遊景點,遊客在門前排起長隊。



黑死病紀念柱,紀念1679年死於大瘟疫的市民,維也納著名雕塑之一。



國家圖書館非常值得一去。







這就是文化底蘊啊。





國家圖書館前廣場上的神聖羅馬帝國約瑟夫二世的雕像。他的母親就是上麵提到的大名鼎鼎的皇後瑪麗亞·特蕾西婭,他在位二十五年多,前期在母親去世前與她共治。



霍夫堡宮殿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夏宮是美泉宮)。今日的霍夫堡宮殿是奧地利總統官邸所在地。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



在聖斯德望主教座堂前有人揮舞烏克蘭國旗,為烏克蘭募款。



募款台展示的俄烏戰爭的圖片慘不忍睹。





聖嘉祿堂。該教堂被譽為維也納最傑出的巴洛克式教堂,也是該市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聖嘉祿堂的馬路對麵是艾博蒂娜現代藝術館,正在展出有關中國的內容。旁邊就是著名的金色大廳。



下一站: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水星98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維也納去過三次,每次也都去美景宮美泉宮。美景宮就是您文中所提到的那個貝爾維蒂宮。三次主要是參觀上宮,尤其是看那個“吻”,下宮隻去過一次,因為對印象派不太感興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