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三國的真相:蜀國法西斯,魏國走正道

(2022-10-05 14:44:51) 下一個

來源:網易

 

從史實的角度講,《三國演義》貽害無窮,陳壽一定恨死了羅貫中。

很多人熟悉的三國,是一個假三國。

1  還原曆史

 

208年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

 

曹操不再想著卷土重來,而是經營大北方,帶著民眾一起興修水利振興農業。

 

在貨幣政策上,魏國沿襲東漢,不僅繼續用東漢的五銖錢,而且沒有官方鑄幣,將貨幣權開放給民間

 

不僅如此,魏國還廢除了董卓的“無字小錢”,這種幣值不足、專門用來搶劫民間財富的劣幣,曹操直接下令禁止流通。

 

曹操這種高瞻遠矚的政策,給魏國奠定了強盛的基礎,魏國很快就恢複了東漢時期的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等核心產業。

 

這種利國利民,陳壽在《三國誌》裏評價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反觀蜀國,劉備廢除五銖錢,鑄造“直百五銖”,價值隻有五銖錢的1/33

 

這比董卓的“無字小錢”還要狠。董卓製造了10倍的通貨膨脹,劉備“彎道翻車”,要製造33倍的通貨膨脹

 

劉備在瘋狂搶劫川蜀的財富!簡直比土匪還要流氓。

 

劉備這種土匪行徑,自然遭到了川蜀百姓的強烈抵製,劉備的處理方法很直接:

殺!

 

不接受直百五銖,殺無赦,還抄家,把你家裏的銅材,連掛蚊帳的銅鉤都不放過,一起沒收,拿回去鑄造貨幣“直百五銖“,殺人誅心。

 

蜀國這種離譜的貨幣政策,直接將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搞成了餓殍遍野的生靈塗炭。

 

看到這裏,《三國演義》把曹操弄成奸臣“白臉”,把劉備美化成正義之生。這種篡改曆史,不亞於把希特勒和丘吉爾對調。

 

青梅煮酒論英雄,一個是接受非議的真英雄,一個是披著羊皮的狼。

 

劉備與董卓是一路貨色,都是靠著軍隊占領異地,然後進行釜底抽薪的大搶劫。兩人的不同點在於,劉備更狠。

 

蜀民與秦民的生活幾無二致:種地、打仗、重稅。但蜀國與秦國有一個不同,秦國不會亂殺本國百姓,但蜀國會。

 

“深藏功與名”的魏國注定成功,“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蜀國注定失敗。

 

兩國之間的這種根本差別,在科學藝術上體現得很明顯。一個國家是否繁榮,基礎是經濟,但特征一定是科學藝術成就。那些科藝成就非凡的國家,自古以來無一不繁盛;光有經濟沒有科藝,偽強國;都沒有,就是失敗國家。

 

魏國科藝成果琳琅滿目,改進生產技術有織綾機、龍骨水車、指南車,理論成就有《九章算術注》、《製圖六體》、《禹貢地域圖》,藝術成就有建安文學、初創玄學、重開太學。

 

蜀國呢?這方麵的成就幾乎是零!唯一曆史留名的就是《出師表》。

兩國高下立判。

2  奪取漢中

 

三國之中,唯獨蜀國沒有史官,沒有留下第一手的曆史資料。原因很簡單:壞事做絕,不敢公之於眾

 

對於川蜀而言,劉備軍團是一支異地軍隊,是來侵略和占領這塊地盤的。劉備剛剛入蜀的時候,窮得叮當響,甭說軍餉了,士兵吃都吃不飽。

 

214年攻取成都後,劉備縱兵搶劫,以此作為士兵的激勵和獎勵,成都毀於一旦。

 

緊接著劉備又推出了新貨幣“直百五銖“。劇烈的通貨膨脹為劉備迅速帶來了巨額財富,《三國誌》這樣形容:“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眼看著蜀軍兵強馬壯,有一個人寢食難安,他就是“漢中王”張魯。

 

漢中是川蜀的門戶,無漢中就無法守護川蜀,劉備必須奪取這塊戰略要地。曹操自然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215年率先發兵,張魯投降曹操。

 

唇亡齒寒,現在輪到劉備寢食難安了。

 

盡管司馬懿建議曹操進攻蜀國,但曹操以“得隴望蜀”的理由拒絕了。

 

此時離赤壁之戰結束有7年,曹操不願意再次拖入戰爭泥潭,而是專心國內發展,推廣屯田製。魏國人民要為曹操的這個長遠決定點讚。

 

217年,劉備不顧國內滿目瘡痍的經濟,以舉國之力進攻漢中,抗魏援漢。

此時他奪取川蜀才3年而已。

 

發兵之前,劉備趕製了一批新的“直百五銖“,與之前重十克的“直百五銖“相比,這批貨幣更輕了,隻有八克

 

沒有最流氓,隻有更流氓。蜀民太悲慘了。

 

漢中之戰打了兩年,劉備拚了命要奪取漢中,在戰事焦灼的時候,楊洪勸誡諸葛亮:“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不斷給前線輸送援軍和糧草。

 

蜀民不願意,就殺無赦。

 

麵對瘋子一樣的劉備,曹操不願意動員大規模軍隊,也不願意久拖不決,於是在217年息戰,將漢中百姓遷往魏國內地,退出漢中。

 

自此,魏延守漢中,劉備返回成都論功行賞,封“五虎上將”。

 

魏國的經濟實力碾壓蜀國,魏國不是打不過,隻是避其鋒芒,專心國內發展。

 

但蜀國君臣天天吹牛逼,說自己以弱勝強,打贏了這場立國之戰,打出了國威。

 

仿佛蜀國百姓的血淚不存在似的。

 

曆史可以隱瞞一時,但終將大白於天下。

 

3  酷吏諸葛亮

 

諸葛亮是諸葛豐的後代,世代相傳的法家

 

223年劉備死後,諸葛亮本該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但諸葛亮更加離譜。

 

繼續搞法家那一套的軍國主義,屢次北伐,動輒十萬大軍。

 

全國十三州,蜀國隻占益州一地,戶籍人口不到100萬;魏國獨占九州,戶籍人口近500萬,擁有長安和洛陽這兩個經濟中心城市;吳國有三州,戶籍人口230萬,擁有日漸富庶的江南之地。

 

(真實人口數量應該是戶籍人口的3倍左右)

 

蜀國最窮,經濟底子最差,地理環境最偏僻,從常識角度講,蜀國應該避其鋒芒,安心國內發展,方能避免滅國。

 

但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居然主動出擊。將全體蜀國人民綁架到毫無希望的戰車之上。

 

為了籌集軍費,他發行新貨幣“太平百錢”。

 

劉備發行的“直百五銖“已經足夠慘無人道了,但諸葛亮的這個貨幣比“直百五銖“更離譜,重量隻有一克不到,是劣幣“直百五銖“的1/10

 

換句話說,蜀國貨幣的幣值,隻有魏國的1/100;蜀國的通貨膨脹,是魏國的100倍;諸葛亮以1:100的比例,搶劫民間財富。

 

嚴格意義上,“太平百錢”已經不是錢了,就是廢紙

 

諸葛亮與董卓之間,差一個劉備。而且,董卓還是他們三人之中最好的。

 

諸葛亮不僅如此,還規定“太平百錢”和“直百五銖“都是蜀國的官方貨幣,但“直百五銖“發給官吏,廢紙般的“太平百錢”給民間用。

 

隨著蜀國經濟的一步步爛下去,諸葛亮隻得用越來越猛的通貨膨脹來攫取財富。

 

《三國誌》記載,234年,諸葛亮臨死之際,蜀國再次鑄幣,將“直百五銖“的重量減到兩克,貶值了80%。

 

死之前也要“爽一把”,不忘收割民脂民膏。

 

諸葛亮死後,所謂的蜀國舉國悲痛是假曆史,蜀國土著李藐拍手稱快“蒼天有眼,蜀國有救矣”是史實。

 

實在很難相信,一個在曆史上傳得神乎其神的正義偉人,其真麵目居然是一個連董卓都甘拜下風的大惡人。

 

陳壽在《三國誌》這樣評價諸葛亮:本應偏安一隅,卻連勞師遠征,實在是誌大才疏

陳壽還可以加上這麽一個評價:蜀國是一個垃圾國家

 

所謂匡扶大漢,不過是誆大漢

 

4  不曾想念

 

封建官僚係統的膨脹,源於政府想做壞事。因為違背民眾利益,所以需要更多的“打手”。

 

如果政策深得民心,民眾自然就會積極配合,根本就不需要那麽多行政人員。

 

劉備和諸葛亮將蜀國打造成法西斯政權,不顧蜀民的生死,不斷地對內掠奪和對外作戰。這種邪惡政策,必須是大量的官僚集團來強製實施。

 

根據《三國誌》的記載,蜀國有官吏4萬,吳國有3萬。但吳國的戶籍人口是蜀國的2.5倍,也就是說,蜀國的官民比例是吳國的3倍左右

 

史書沒有記載魏國的官吏人數,但魏國在各種政策上都是沿襲東漢,東漢是出了名的小政府,邏輯上講,蜀國的官民比例肯定遠超魏國。

 

官僚膨脹的國家無一有前途,蜀國也是民怨沸騰,焉有不敗之理?

 

諸葛亮死後,行政交給費禕和蔣琬,軍事交給薑維。費禕反對北伐,堅持要休養生息,屢次駁回薑維的出兵要求;蔣琬死得早,費禕成為薑維的眼中釘,後被行刺身亡。

 

《三國演義》將薑維塑造成忠臣良將,但在史實裏,他是禍國殃民之臣。

 

費禕一死,薑維立刻北伐,蜀國上升的國運結束。10年之後,蜀國滅亡。

 

263年,一個邪惡的政權終於消失。

 

蜀民,沒有留下任何懷戀蜀國的文字。

 

蜀國沒有眼淚,人民從未懷念。

 

5  發展是硬道理

 

在蜀國不斷瞎折騰自己時,魏國始終謀求國內的經濟發展。

 

主要就幹一件事:屯田

 

魏國將荒蕪的土地收歸國有,為了吸引流民來耕作,由國家免費提供種子、耕牛和農具,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一般是對半分。

 

這個稅率雖然較高,但在亂世之中能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環境,農民已經很滿足了。

 

就連首富李嘉誠都很欣賞魏國實行的屯田製。

 

魏國的基本盤是屯田,但魏國的經濟基本盤是世家大族和塢堡。曹操搞屯田,實際上是在這些地方勢力的眼皮子底下“撿漏”,將農民籠絡在自己羽翼之下,慢慢積累自身力量。

 

曹操本可以學劉備,殺土豪,暴力奪取有錢人的財富,快速壯大自己。但他沒有這麽幹,而是與世家大族友好合作,共築未來

 

魏國沒有搞官方鑄幣,貨幣權還是在民間,並用“九品中正製”與世家大族進行政治合作。

 

這種和平共處,是魏國得以強盛的保障。

 

對於農民而言,他們就有了兩種選擇:當屯田製的屯農、當世家大族的佃農。在這種自由競爭下,誰對農民好,農民就去哪。

 

在這種競爭格局下,魏國內外兼修。國內持續發展,國外開疆拓土,通西域、平遼東、抗吳蜀。

 

有一個人想打破這種良好局麵,結局淒慘,那就是曹爽,被滅族。

 

“高平陵之變”的根本原因不是司馬懿的心狠手辣,而是好大喜功的曹爽把魏國瞎折騰,對內敗壞屯田製,大肆侵吞農田,對外執意伐蜀,虛耗國家,導致全國都反對他的這種胡來。

 

屠滅三族時,當時無人同情,後世徒留罵名。

 

這個結局,對得起他的作為。

 

以曹爽為開端,在與世家大族的競爭中,屯田製逐漸敗下陣來,到了魏國後期,屯田的剝削日益加重,分配比例一度高達八二開,政府拿八成,這就引起了屯民的大逃亡。

 

這些反抗的屯民,大量流向世家大族,因為世家大族的稅負一直比較穩定。

 

反觀蜀國農民,逃無可逃,隻能忍受國家無休止的剝削,直到肉體消滅。

 

有選擇,總比沒得選要好。

 

滅蜀的第二年,264年,魏國宣布廢除屯田製,曹魏政權實質滅亡。266年,西晉建立。

 

本質上講,並非貴族拋棄了魏國,因為雙方從未真正走到一起,隻是一種合作的競爭關係,是農民拋棄了魏國

 

根源就出在屯田製的破壞。屯田製的目的和手段都是好的,但它是土地國有製。一個好的土地製度,應該是土地私有製,不僅要承認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還要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屯田製不允許買賣,並不能杜絕買賣,隻是杜絕了公平買賣,而帶來了強買強賣。魏國官員會進行各種巧取豪奪,但就是不會用公平價格去進行經濟贖買。

 

如果必須用合理的價格才能購買農民的土地,那當官還有什麽意思呢?

土地私有製,不僅不會加速土地兼並,反而會給農民帶來一道公平的經濟保障。隻有土地國有製下的權力尋租,才會對農民進行欺騙和搶占。

 

魏國,成也屯田,敗也屯田。

 

那麽最後的問題來了:

 

如果穿越到三國,你是希望生活在蜀國呢?還是希望在魏國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小二哥李白 回複 悄悄話 哈哈哈哈,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