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全國首個森林中的火車站,低調且美!

(2022-08-15 07:51:31) 下一個
完全下沉“隱匿”的火車站候車大廳,能仰望天空與月台的純色簡潔室內,與公園連接的站前森林廣場,1:1複原的百年前的老站台……

這是今年7月完成全部更新的浙江嘉興火車站,顛覆了那些批量複製的、又高又大的火車站。

 

嘉興火車站

新火車站地下候車廳與通道

地麵空間開放給市民使用

從去年7月試通車以來,它就一直熱搜不斷:網友稱它為當之無愧的“國內最美火車站”,未來植物繁茂,它將變成“森林中的火車站”。

中央草坪和周邊商業,都麵向城市開放,即使不趕車,市民們也願意來逛一逛,坐一坐。

以下是火車站設計師馬岩鬆談他的設計初心、爭議,以及他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反思。
 
自述:馬岩鬆
編輯:葉   荔

責編:陳子文

嘉興火車站俯瞰

當嘉興提出要建一個新火車站的時候,我當時腦子裏突然冒出中國火車站的那種印象:又高又大的建築,像宮殿一樣,而這種模式又在不停地複製。

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人性,火車站應有的舒適、便捷的交通功能,都沒有實現。

國內很多城市的火車站建築“自成一體”,跟城市的連接特別不順暢,車站周邊總是有一片非常大的區域,還有高架橋,有巨大的廣場,與城市環境整個脫離開,進出車站特別不方便。

再加上車站房也做得非常大,要從一種交通工具轉到另一種交通工具,也要拿著行李走很久,這些經曆每個人都有。

嘉興火車站

在嘉興老城中心這樣的地方做車站,第一反應就是:千萬不要再建一個那麽大的建築了,希望它跟老城周邊的環境,公園、南湖、低矮的建築片區,都能融合。

同時,從換乘流線到空間設計,想實現一個中國最方便、最人性的車站內部空間,讓人願意在裏麵舒適地停留,辦法就是要“立體化”。

地下通道及地下候車廳

首先要達到的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所有人的換乘都能夠非常方便,就先把交通功能,放在地下解決。

我們把候車的站房放在了地下一層,對城市道路也做了梳理,下穿到地下。

這樣在地下一層,各種交通實現了一個拚接。

你開私家車來也好,還是坐地鐵、公交車來也好,都先進地下層,停在離車站最近處,就避免了上上下下走很遠;同樣地,下火車後出站,馬上就能轉乘其他交通工具,非常便捷。

地下候車廳

在鐵軌的南北兩側,是兩個下沉式的候車大廳。

空間很高,達到了15米,屋頂在地麵層,都開了天窗,有充足的自然光灑下來,非常通透、明亮。

從候車區看月台

如果往上看,不僅能看到天空,還能看到一側的老火車站建築,及另一側的月台,火車穿過,視線全部打通。

地下候車廳的陽光充足、處處有植物

室內的整體設計,白色極簡風格。在站房內部還種了大樹,帶來室外感。

用的是泛光照明,而不是常見的頂部照明,排風口、廣播係統、地下通道燈帶,都被嵌入牆麵,視覺上就隱匿了。

候車廳一角

進入城市中大多數公共空間,人總會覺得吵,因為空間裏到處都是反射聲,這樣你就不得不用更大的聲音說話,結果就是所有人都在叫喚。

因而在這裏,候車廳、吊頂、地道牆麵,都采用了陽極氧化鋁蜂窩板,用來吸音降噪。聲學設計一旦做好,你用比較小的聲音說話,互相就能聽到,大家都不會提高音量。

屋頂

新站房的屋頂,全部覆蓋太陽能光伏板,提供給地下空間,及周邊的景觀用電。

地下通道不同風格

從候車大廳出發去往月台的通道,有點像時空隧道,充滿未來感。

還有一處地下通道,開放給整個城市,也就是說,不進火車站也可以使用,這樣鐵軌兩邊的城市區域就連接在了一起。

一年前,北廣場樹木剛栽種下時

當交通和功能都在地下解決了以後,地麵完全就釋放出來了,需要設計公共綠化空間。

南北廣場和人民公園加起來,一共栽種了包括櫸木、香樟、桂花、楓樹、烏桕、水杉、櫻花等,超過1500棵樹木。

火車站北側,就想做成一個森林廣場。栽種最多的是櫸木,等完全成型後,樹冠將相連,覆蓋整個站前北廣場。

從北廣場到人民公園俯瞰

人民公園一景

北側還有個人民公園空間,承載著老嘉興的記憶,園內有多處文化古建築及眾多古樹,深受喜愛。

我們就把人民公園的圍牆打開,“放大”人民公園,讓公園的綠色自然延展至片區35.4公頃的地上麵積,也就是說,火車站北廣場和公園就就連為一體了。

同時我們也同景觀團隊合作,對無邊界的人民公園改造提升,保留古樹、修複古建,平移公園內的亭廊榭、清水係。

從人民公園看向車站

下沉庭院也以樹為中心

這片舊火車站周圍的髒亂差區域,就成了新的城市公園,不僅服務等車的旅客們,他們可以在這裏停留,享受綠色,更重要的是,市民們也都可以來。

未來,這裏就會成為“森林中的火車站”。

俯瞰嘉興火車站

南廣場遠看

今年夏天,南廣場的建設也落成了。

遠看就像是連綿起伏的綠丘,7座建築,有一種“漂浮”感,大多4層,底下的兩層基本上跟景觀草坡融合,承擔人文商業、酒店功能等,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城市空間了。

地麵空間開放給市民使用

緊鄰南側的新站房,有占地約1公頃的中心草坪,音樂會、藝術節、惠民市集等室外活動,都可以在這裏舉辦。

同樣地,你不坐火車,都可以來這個新片區,它超越了火車站的使用範疇。

推測為20世紀初的嘉興車站

嘉興火車站初建於1907年,於1909年投入使用,是當時滬杭線上重要的交通樞紐。1921年,中共一大部分代表乘火車到嘉興,就在那裏下車,再乘坐紅船去南湖,完成了中共一大會議。

1:1複原的老站房

百年前的老站房,是整個嘉興站的淵源、出發點,但是已經在戰爭中被炸毀了。

盡管建築本身不是等級很高的古建,但我們還是決定重建火車站站房,也是為了把城市的曆史再現。

我們邀請古建專家一起,查詢曆史資料、影像圖片,參考《嘉興市誌》殘存的線索,做1:1複原。

上:複原的嘉興車站老站房
下:複原建築的外牆
整個複建站房,用了21萬塊青紅磚,外立麵為青磚,磚柱、線腳等用的是紅磚。這些磚塊都是以南湖湖心挖出來的泥為原料,在嘉興當地古磚窯手工燒製而成。

新站台、曆史站台並置

同時,根據軌距並利用透視原理,推導雨棚、天橋、月台、站房之間的關係和尺寸,在新站台上,建造了曆史站台的雨棚及天橋。
這座見證了曆史的建築,內部現在作為紀念館,展示嘉興城市和老站的曆史,也會講述中共一大為什麽會移到嘉興的故事。

現在,很多嘉興市民,無論老人、年輕人,平時也會進去參觀,它不僅是複原的曆史建築,也為大家理解整個城市空間,提供了一個坐標。

改造前後的嘉興火車站
2019年,我是以城市顧問的身份,參與到嘉興老城的城市更新項目,當時還並不知道有這麽一個火車站項目,隻是在老城裏轉,整個地去了解情況,確實發現老火車站周邊的交通功能有問題,周邊建築也非常破舊。

城市交通下沉示意圖

當我們提到要建下沉式車站,這跟全國其他火車站的模式是不同的,非常少見,最主要還是觀念上的,就需要跟鐵路係統交流,去說服他們。

在這過程中還挺有意思的是,當我們提出要把新車站設計得非常低矮、謙遜的時候,就有人反對說,一般的火車站都很大,就應該設計一個很大的建築。

從地麵視角,看新老站房的關係

我說,傳統建築(老站房)非常小,我們的新建築要跟它有一個好的關係。有人就提出說,你可以把老建築也放大。

我說,你不能有一個假古董,肯定要尊重曆史真實。

還有人質疑說,老站房已經被大火毀滅了,你去重建它,依然是造一個假的東西。那麽,這就要看你觀察城市的時間尺度是什麽。

因為很多古建築也都在不停修繕,重建,時間跨度都是在幾百、上千年。嘉興車站現在是100年的變遷時間,如果我們腦中的時間尺度變得比較現實,隻聚焦在城市飛速發展的這幾十年,或許沒有必要去理會這個老建築。

如果有一個能把曆史觀和時間觀都拉長拉遠,百年前的起點就變得很重要,現在和曆史,就會串成有機流動的一條線,另一端,也就有能力去設想非常遙遠的未來。

城市是有生命的,就要尊重它生命的過去。老站房,就是這個城市真實的曆史。

地麵視角的新車站

這個課題,在我一開始進入老城更新時,就已經冒出來了,然後火車站的改造和新建,就變成一個契機,再加上我們一直覺得中國火車站、飛機場等交通空間,都是又高又大,是有問題的,完全可以變得更舒適、人性,所以這兩個課題就融在了一起。
新站房埋到了地下,“漂浮”的金屬屋頂,“消隱”為一層高度,因而尊重老站房的尺度,謙虛地呼應它。這樣一來,說服業主的過程,也就沒有很艱巨。

站房的施工,一年左右就完成了,地麵層的鐵軌也都是在整個建造過程中保持運行。

地下候車廳的人流

當時也有人提出意見說,候車廳都用白色,容易髒,會不會不好維護。
但我們覺得,設計,會影響人的行為。當公共空間被設計得明亮舒適,大家就會覺得這裏就應該是整潔的,都會想去維護它,而不是去破壞它。

最後還是堅持用淺色方案,而且選了不容易附著髒物的材質。通過這些設計,目的還是讓更多人去享受這個公共空間。

建築師馬岩鬆接受一條專訪

去年7月試運營通車後,我們來參觀火車站,我從來沒有在一個火車站那麽願意觀察別人。
看候車的人群會發現,確實除了等車的人以外,來了很多市民,就隻是來轉一轉,或者是從公園下來,來底下購物。

還特別好奇使用者,究竟能不能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很方便地進站?我們就去了停車場、公交站到處看,也找到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在標識設計上,還可以更好。

下沉庭院

另外我們意外地發現,因為有太多人是從地麵上的公園進入到地下的車站——他們的其實寧願不那麽方便進站,還是願意到地麵上先去看看整個車站周邊的環境,再選擇進入地下。
這就導致了一些麻煩,因為貫通地上地下層的銜接,我們主要安排的是景觀電梯,就有些超過了負載,所以也在考慮,增設扶梯,增加便利。

現在,鐵路係統也經常組織全國其他車站的員工來這兒參觀,可能以後車站係統也會更多地去考慮,結合每一個城市的情況,能做出跟城市融合的、不一樣的車站設計。

嘉興老城
這次做車站建築設計,讓我們意識到,中國大多數火車站作為一個公共空間有太多限製,它割裂於城市,它不自由。
後來發現,其實這種不自由,它在城市的很多其他空間都存在。

城市的各個場地場所之間,不是任由你遊蕩的,它都有非常強烈的界線。像安檢,像大的交通功能空間,加劇了這種割裂,都造成了這個城市有很多無形的牆,阻礙著人們互相之間的這種流動。

看火車的父子

夜間,火車站廣場上的市民

其實建築學和城市的設計中,最主要的就是鼓勵人的互動,以及鼓勵很多的空間能夠開放。一座城市的成功,其中之一就是在於能達成人與人的交流、平等。
我們做建築始終麵臨這個問題,未來的城市空間,以什麽為核心?
建造開放自由的城市,以跟城市相融合為核心去做設計,我覺得這是我們最大的出發點。

設計一座火車站的時候,可以考慮它依然是一個城市公園,設計一座機場的時候,它也可能依然還是跟環境融合的公共空間。一間醫院,一座商場,也都可以找到方式與城市融合,而不是割裂。

衢州體育公園 效果圖
我們最近設計了一座體育場,從地麵上看,它沒有宏大的結構,我們完全是讓建築消失於景觀之中,就像做大地藝術一樣。目的其實就是想讓人去到這個空間的時候,不隻是為了參與比賽,或者是觀看比賽。
這個公共空間,除了提供具體的功能,同時還可以成為大家日常都願意去放鬆的地方,帶著家庭,帶著寵物去生活的這麽一個空間。

這樣的空間的特質就是自由,就是放鬆,讓人甚至有一種精神上的共振,或者啟發,這些都是現在的城市挺缺乏的。

來源:一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