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她是中國最好的電影學者,北大學霸們排隊兩小時聽她的課

(2022-07-17 17:54:10) 下一個

在北大,她被學生尊稱為“戴爺”,她的課座無虛席,學生們願意排隊兩小時但求一座。

 

曾任華語電影金馬獎評委的戴錦華,是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權威的電影評論者。

 

“我的一生已經交給了這個藝術”   ——戴錦華
 
在電影評論領域出了十餘部專著,豆瓣評分每本都8分以上代表作《霧中風景》《電影批評》《隱形書寫》《昨日之島》等更是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日、韓文出版,無數電影業內人士和電影學子視為圭臬,每一本都值得細讀。
 
 
這在學術界是罕見的,因為打分的網友中不僅有電影學術界和電影業內人士,還有許多沒有電影專業知識基礎的普通人,兩撥人都能接受並且讚賞她,正是戴錦華被稱“國內電影學術界,隻她一人”的原因。

我們熟知的“業餘影評文章”,很多都隻是複述一遍電影的情節,扒一些主創的辛酸故事,或者是評價演員明星的演技。
 
《邪不壓正》中的“華北首席影評人” 潘公公
 
可是戴錦華講電影有她自己的一套獨特的形式,就算是在被教育部指定為教材的《電影批評》中也是如此——她不會執著於各種高大上的“專有名詞”,而是真正做到“觀賞品析”。
 
她會選擇那些真正可被稱作是電影藝術的好作品,教你細嚼慢咽。
 
在解析電影的過程中,把關於電影的專業知識,以及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核,通過一部部電影作品融會貫通,完美結合。
《小鞋子》劇照
 
要把電影中的情節與電影的專業知識點巧妙融合,不僅需要對電影作品本身爛熟於心,對電影理論的運用也要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這也是戴錦華作為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的功力的體現。

戴錦華的影評會用最專業的理論幫你拆解,一部電影作品好在哪裏,它如何被創作出來,創作者傾注了哪些巧思。
 
波蘭著名導演 基耶斯洛夫斯基
 
聽她的影評,就像是聽一位世外高人拆解武功秘籍。
 
戴錦華一直在傳輸的一個觀點就是,電影藝術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於故事本身,更在於用電影語言講述故事的形式。
 
中國著名導演 王家衛
 
所以在她的電影講解中,經常會從藝術家的角度,分析創作者如何使用畫麵和剪輯來表達,這一點,正是為何她的影評為“專業人士必讀”的原因。
 
比如她對《花樣年華》的分析:

 “當梁朝偉和張曼玉同在一個空間場景當中的時候,導演通常使用很多的手段,比如淺焦鏡頭,造成視覺畫麵的雙人中景當中的一實一虛,以致他們不可能在一個雙人中景當中構成一種共享生命空間、情感空間和心靈空間的視覺表述。

 
這是王家衛用電影語言表達“愛情的不在”與“一種始終的缺憾”的形式:
 
《花樣年華》劇照

王家衛還經常借用鏡子呈現出亦真亦幻的錯位的畫麵,“表達故事中不僅是婚姻身份和位置的錯位,更是一種關於真實與想象,關於道德譴責的力度與情感追逐的力度之間的錯位,是一個不斷持續的多重層麵的錯位所形成的一個巨大的永遠解不開的謎團和纏繞。”

 
《花樣年華》劇照 旅館房間中的三折穿衣鏡
 
戴錦華在賞析作品時,往往會講到一些被常人忽視的內容,除了這種細節巧思,還有她反複強調的“電影片頭”。她說:

我一直在各個影片當中提示大家說,如果你們愛電影,如果你們想以相對專業的方式去觀看和研究電影,如果你們想從電影當中得到更多的樂趣,請你們千萬不要忽略片頭字幕。很多電影的敘述,電影的意義的確立,電影藝術的挑戰,和電影視聽結構的確立,是從片頭字幕襯底的那個時刻就開始的。”

 
她分析《秋刀魚之味》的片頭時,說到導演小津安二郎一直使用的作為他個性標識的片頭字幕襯底,是一塊極具質感的日本麻布,“它像是一個平凡的日式的門簾,帶著一種樸素,帶著一種溫馨,帶著一種關於手作或者匠人的想象和記憶”。
小津影片中的麻布片頭字幕襯底
 
但是在《秋刀魚之味》中,這個視覺元素卻沒有出現。相反,導演選擇了一個冷調的藍綠色的襯底,上麵有白色的枝椏:
《秋刀魚之味》劇照
 
“在這部影片當中,某一種小津的溫暖消失了,一種新的冷意,新的寒冷進入”。
 
而隻有把作品吃透到這樣的程度,才不至於流於故事情節與演員演技地淺層賞析電影,而是把電影作為一個藝術品,用藝術家的眼光觀摩把玩電影藝術。

戴錦華對電影的解讀,不僅包含細致入微的觀摩,更是對電影藝術與創作格局都充滿了豐盈的體察。
 
其中就包括,她對於中國電影和導演,也保有清醒和理性的評價姿態。
 
普通觀眾間有著一種心照不宣的共識,大家認為受西方電影評委喜愛的中國電影,往往是因為他們在電影裏展現了擰巴的中國。說得再直白點,就是展現了落後的中國。
電影《小武》劇照, 這大概是中國電影第一次以小偷作為主角
 
三聯曾對戴錦華做過一次采訪,問她對於這種討論的看法,她的回應冷靜而不失思考:

這種故事一直在講。不光是對賈樟柯,也不光是對中國導演,其他國家的一些導演,凡是在國際電影節頻繁得獎的,都會麵臨這類議論。比如說他們是“某一個電影節的寵兒”,是“某個電影節的嫡係”。所以我覺得這種討論沒有太大意義。賈樟柯受到戛納電影節持續的認可,這與他跟法國藝術電影趣味不期然的吻合有關。

 

“第六代”導演最早的創作,呈現出來的是獨立電影的基本特質,比如對社會邊緣群體的關注。而賈樟柯,打開了電影敘事或者說電影關注的新麵相,就是小城。這些四線以下小城小鎮的生活圖畫,與此前“第六代”共同關注的社會邊緣人又有不同。而且,賈樟柯從《小武》開始,又一直在堅持,不斷地把這種生活畫卷開掘下去,它和法國藝術電影倡導的作者電影就形成了呼應。

 
戴錦華的任意一則影評和分析都是複雜的,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這杯酒經過老練的釀造與時間的沉澱,是濃縮而成的佳釀。
 
她不像快消的業餘影評那般輕鬆,隻讀一次其實難以吸收全部,卻讓你不忍釋卷,這一句還沒有讀透徹卻又被下一句吸引了,正是因為這樣,她的影評才值得反複地聽,反複地讀,直到內化於心,直到你也能借她的視角去評價一部電影作品。
《鳥人》中的劇評家
 
如果麵對電影,隻能囫圇吞棗地了解它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的演技,那無異於對藝術的浪費和褻瀆。

《一一》裏有句台詞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我們透過一部部電影,體驗幾十倍於自己人生的經驗。
 
電影《一一》劇照
 
顧名思義,戴錦華的《52倍人生》的電影課裏,更是為你提供了拓寬人生經驗的極限可能。
 
她選擇了52部電影作為講解的案例,不過這一份“片單”不是按照時間維度的電影史,不是按照地理層麵的國家地區,更不是按照電影的類型甚至獲獎名單,乍一看你根本不明白她為什麽選擇這52部電影來講。
 
《第五元素》劇照
 
但是,隻要你跟隨她聽下去,你就知道她的選擇有嚴謹的體係,一步步進階地,服務於她想要傳授給我們的內容。
 
第一部分,她用《美國往事》《花樣年華》《肖申克的救贖》教你電影語言的基礎知識,所以在一開始你會接觸到“長鏡頭”“搖鏡頭”“旁知視點”等等這些基礎的專業術語知識。
 
 
更進一步,她用《公民凱恩》《大幻影》《筋疲力盡》為你講述電影史的重要時刻;用一部部電影告訴你每一個國家的重要導演和他們的生平故事。
 
 
再後麵進一步進階,《霧中風景》《藍色》《鐵皮鼓》讓你可以觸摸到電影美學和電影藝術的原創性表達。
 
 
從電影敘事專業知識,到電影史,再到電影美學,這樣的成體係的電影講解形式,是戴錦華作為一個老師多年的教育經驗,和作為一名電影文學研究者數十年來的積累的凝練傳遞。
 
能想象嗎,文章上述那些精彩的電影評述,還隻是戴錦華知識寶庫裏的九牛一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