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老底子”上海人的住房
“老底子”上海人開門幾件事
放在風頭裏讓依吹
一早起來先生煤球爐
一早有生爐子的
弄堂裏煙霧騰騰
一般家裏人不多
二三個人、或新婚兩個人
都用痰盂比較多
倒起來方便
男人倒也不像拎馬桶那麽尷尬
最早買牛奶要憑卡還不是天天有
隔天有,還要排隊
後來有了牛奶供應點,方便多了
但奶瓶是千篇一律全市統一的
大餅油條是老上海小百姓
最實惠和廉價的早餐
鹹大餅3分,甜大餅4分
油條4分,淡漿3分
鹹漿4分,甜漿5分
油墩子
那時家裏沒電話,更沒手機
聯係親朋好友都靠公用電話傳呼
你要聯係的人不但要有電話號
還要有詳細的門牌號
那時公用電話費用:
專門傳呼3分,接聽免費
主撥話費每分鍾4分
弄堂口額煙紙店還記得伐?
那時的糖果店
老弄堂裏故事多
弄堂裏一排洗衣機
天好家家洗東西
“老底子”弄堂裏
上麵掛著五顏六色晾曬的衣褲床單
風吹過時嘩嘩作響
當時大家調侃稱其為“萬國旗”
“老底子”沒汏衣裳機
要想快點幹,就要擰得幹
彈格路
那時老弄堂彈格路很多的
這樣的理發攤上海很多
很受老年人青睞
嘎嘎三胡順便剃個頭
“老底子”上海時常發大水
一落雨水漫金山
許多老弄堂的家庭裏沒有水龍頭
洗刷的水鬥一字排列在弄堂居室的一側
也形成了老弄堂特有風景
老弄堂的居民空餘時間
喜歡或坐或站在家門口
來訪者都會被大家留在了記憶之中
那時候流動人口寥寥
所以治安出奇的好
搬場
作漏
“老底子”弄堂裏的井
“老底子”這樣的小便池在上海是老多額
現在來看不可思議
老上海風景線
弄堂裏吃飯
上海個舊城區格老城廂嘸沒改造之前
大多數個上海人軋勒一道
一條十幾隻門牌號頭個弄堂裏
可以住進幾十甚至上百家人家
住個麵積小、住個人頭多
碰上三伏天,大家熱煞
於是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個人家
一到吃夜飯前後
就儕情願到大弄堂裏、小馬路上乘乘風涼
晚飯後
男女老少竹榻藤椅齊上陣
占據好的位子
拿把扇子帶壺涼茶
開始吹牛嘎三胡
所謂好位子:
一是有穿堂風,二是有路燈
閘北區中興裏
汏浴
泡開水到老虎灶
一分錢一熱水瓶
二分錢一銅吊
爆米花
爆一壺8分錢
加粒糖精片2分錢
一般爆的都是珍珠米(玉米)
年糕片、山芋幹、“赤屁豆(蠶豆)”
補...壞碗呃,砂鍋(鋦釘或叫鋦瓷)
俗語叫釘碗
如今這手藝已後繼無人了
麥芽糖又叫“勁糖““搞搞糖”
閹雞又叫“頓雞”
火烙鐵焊補搪瓷臉盆漏洞等
當時的搪瓷顏料現在市場上已經絕跡
是一種裝在長條塑料小口袋裏的
顏色有多樣
吆喝:削...刀磨剪刀
(上圖)吆喝:編掏蘿,魚簍……
修竹籃,竹塌……
(下圖)吆喝:箍...桶噢~
(上圖)吆喝:啊有壞呃棕綁修啊...藤綁修啊...
(下圖)彈舊棉花
“吊罐”
以前酒、醬油、醋等散裝貨
都是從甏裏吊出來的
吊罐有大小計量——二兩、半斤、一斤
(上圖)吆喝:壞套鞋修...啊
(下圖左)吆喝:修...陽傘呃
(下圖右)修油布傘
棒冰四分一根,斷棒三分
吆喝:“赤豆...棒冰,奶油...雪糕”
文化生活
那時業餘學習的人很多
都為一張文憑而努力
9吋電視機
晚飯後
一家人圍著9吋黑白電視機看
賣電視機的商店,人頭攢動
最早女人做頭發個個都這樣
這時的服裝式樣已經多起來了
票證時代
那時物質匱乏
吃、穿商品都要憑票配結供應
那時有購糧證、煤球卡
有糧票、布票、油票、肉票、香煙票、雞蛋票
還有腳踏車縫紉機購買券等
一切都要憑票供應
那個年代憑票商品的價格:
秈米14.3元/100斤,硬米16.4元/100斤
(硬米每人每月定量8斤)
標準粉0.17元/斤,精白粉0.22元/斤
標準切麵0.21元/斤,精白切麵0.27元/斤
煤球2.40一擔,煤餅2.60一擔(100斤)
買點魚真不容易
那時精肉0.98元;
後腿0.90元;夾心0.78元;
小排0.56元;板油0.35元;
骨頭0.15元一斤
是要憑醫院骨科醫生證明購買的
與豬肝屬營養菜
肉票吃光,隻能看看
排隊買盆菜
那時在馬路邊弄堂口、新村裏都能看到
十六鋪、大達碼頭是集散地
當時黑市上海糧票可換到0.12元/斤
黑市全國糧票可換到0.35元/斤
蔥薑攤與販外煙是一個模式——籮筐反扣
兒童時代的課餘生話
那時的小孩都是散養
上學放學都是自己走
哪怕是一年級
放學回來就是和小朋友們玩
放學了一起走吧!
散養的小孩就這樣皮
上海很多乒乓世界冠軍
就是這麽練出來的
滾鋼圈(腳踏車、黃魚車鋼圈)
竹、藤、鐵製(馬桶、腳桶換下來的舊箍為多)
“鬥雞”
跳橡皮筋
造房子
打陀螺---“抽閑骨頭”
刮“四角片”
拾麻將牌
人民廣場
那時的人民廣場成了培養足球運動員的搖籃
著棋(軍棋,還要另外一人做裁判)
康樂球
觀“鬥雞”,在那時是經常看到的事
小人書攤
那時隻有兒童用品商店門口有專門供兒童玩的
那時學校規定了“小小班”
就是住在家附近的同班同學一起做作業
為了小孩能出人頭地
“老底子”馬路上街景
那時上下班這樣的情況很多的
鐵路道口
當時最熱門交通工具是自行車
阿拉上海人出行靠它
當時上海自行車有永久和鳳凰兩種牌子
但它需要憑票供應
黑市自行車券:
花式150一張,平式100一張
(上圖)那時第一百貨公司門口
是可以騎自行車的
(下圖左)上下班靠它
(下圖右)一家三口在車上其樂融融
三輪車
在浙江路橋上行駛的5路有軌電車
駕駛員是站著開車的
那時的電車
那時公交車相當擠
有時車門都關不上
需要後麵有人推
一般終點站都有退休工人維護次序
輪渡船
那時黃浦江上的唯一們交道工具
輪渡牌子
來回過江6分
浦西投籌,浦東不投
公交月票,汽車票,電車票……
三卡,“烏具殼”
那時常見的機動車
老北站
那時的紅綠燈轉換都是手動人工操作的
老早弄堂裏的小夥伴如今已各奔東西
現在住的房子越來越大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遠
如果有時光機
你想穿梭回過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