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王羲之一生都沒登上的那座山,是屬於每個成年人的遺憾

(2022-04-16 17:00:44) 下一個

 三川 意外藝術 

疫情來了這幾年,打亂了許多人的出行計劃。或許你也有想去的地方沒去成,還有想見的人沒見到。意公子最近在講諸葛亮,他就有一個很痛的細節:

從成都到西安的路,諸葛亮六出祁山,走了一輩子也沒抵達,咱們現在坐高鐵隻需要3個多小時。
 
可在當時,受限於科技和局勢,注定有些夢想隻能無疾而終。而曆史上的書聖王羲之,其實也麵臨過相同的境遇
 
 
在王羲之晚年留下的文字裏,他曾多次提及一個地名,叫做汶嶺。

 

尤其在書信合集《十七帖》中,王羲之兩次對摯友周撫承諾,自己一定要去一趟四川,和對方一起登一次汶嶺,成就一段美談。

 

▲ 左《蜀都帖》右《七十帖》白框內均為“汶嶺”

 

當時他都快60歲了,在古代也算年紀不小,為什麽就非得千裏迢迢地去四川爬山?

 

最直接的理由就是那裏有他想見的人,益州刺史周撫。

 

王羲之與他相識數十年,宦海浮沉,相互守望,但自從周撫被朝廷安排鎮守蜀地,一去30年,就與身處江南的羲之兩地相隔,聚少離多。

 

封疆大吏不能擅離職守,想見麵也隻能讓王羲之來一場單向的奔赴。

 

其次,王羲之本人也非常喜歡四川的風土人情、名人古跡(不排除是對周撫的愛屋及烏)。

 

幾乎每次通信,王羲之都要找機會聊上幾句,滿足下旺盛的好奇心

嚴君平、司馬相如、揚子雲,皆有後不?——《嚴君平帖》

 

這三位都是出身四川的名士,如今他們還有後代傳承嗎?

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為欲廣異聞,具示!——《鹽井帖》

 

你那裏是不是有什麽鹽井、火井,你都親眼見過嗎,我很好奇啊,記得回信告訴我!

 

到了《蜀都帖》裏,他更對周撫一頓猛誇,說楊雄和左思的名篇,都不如周撫筆下的蜀地精彩,他愛極了那片仙霧繚繞的山水,恨不得立刻飛過去大飽眼福。

 

但畢竟千山萬水,又怎能朝發夕至。

 

▲ 《蜀都帖》摹本

 

而他最想去的那座叫汶嶺的山,其實也大有名堂。

 

可以確定這是一座四川的山,經後世考證,很可能就是今天的道教聖地青城山。

 

重點來了,王羲之受家族影響,是一位虔誠的道教徒,渴望朝拜聖山是一件非常順理成章也對他極具誘惑的事情。

 

所以他就在書信裏不厭其煩地,一遍遍描述著對四川的愛,周撫也一遍遍耐心地答複著。

 

作為對羲之熱情的回應,周撫也會主動送一些當地特產給王羲之,如草藥、果樹的種子等。

 

▲ 《胡桃帖》摹本

 

四川的竹子很棒,他就特地給王羲之寄了一批竹製的拐杖,質量相當不錯,王羲之還很開心地分給了家族中的長者。

 

這就像異地戀,哪怕心理上的距離已經如此靠近,仍舊無法彌補地理上的遙遠。

 

於是王羲之製定了多次入蜀計劃,每次都情緒高漲,然而從未實現過

 

甚至他離世當年,給周撫的書信《七十帖》裏還這樣講:

我快要60歲了,和正常人相比,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了,但是歲月啊步步緊逼,所以我想去遊玩汶嶺的事情,絕不能隻是隨便說說了。
 
你要好好保重身體,等著我去見你,這次我真沒吹牛,如果我們能夠成行,一定能成就一段史書奇聞。

 

▲ 明代董漢策刻《二王帖》之《七十帖》局部

 

他早明白歲月的無情,卻還是妄想能和歲月周旋,好好較量一番,圓自己一個夢。

 

可惜王羲之的人生定格在公元361年,差1年就到60歲,至死沒能踏上四川的土地,登上那座心心念念的汶嶺

 


話說回來,既然王羲之那麽想去四川,為什麽不去?金錢對他從來不成問題,辭官之後,連世俗也難以約束他。

 

唯一的解釋,就是有更重要的事情牽絆了他。還有什麽能比暮年的心願更重要呢?

 

首先是妻子郗璿的病症越來越嚴重,性命垂危,很長時間裏都使人憂慮。

 

作為羲之一生中唯一的妻子,王羲之所有的子嗣都是與她所生,兩人攜手走過了半生風雨,相濡以沫,感情非比尋常。

 

他絕對無法接受在彼此生命的終點,居然沒有對方的陪伴。一句“頃疾篤,救命,恒憂慮。”,不僅透露出王羲之內心的慌張,更成為牽絆他腳步最重的掛礙。

 

▲ 清《帝王名臣像之王羲之》

 

其次是小兒子的終身大事,在《兒女帖》中,羲之說自己的七兒一女,除了最小的王獻之,其他的都有婚娶,連孫輩都有16人了。

 

他覺得很快樂,並在書信裏把這份快樂分享給了他的好朋友周撫。王羲之還興奮地暢想,等王獻之娶了妻,他就可以動身去蜀地了。

 

▲ 明董漢策刻《二王帖》之《兒女帖》

 

為什麽要等到王獻之結婚後再出發,合理的猜測是旅途艱難,以羲之當時的身體狀況,可能已不再適合遠行,他其實害怕這趟旅遊會有去無回,無法見證獻之的幸福時刻。

 

根據史料,辭官之初,王羲之的身體應當是不錯的,遍曆山河,巡視田產,享受了諸多山水之樂。

 

但後來他的健康狀況惡化,書信裏頻繁出現“吾乏劣”“吾下勢腹痛”“吾腳痛劇”之類的描述。肉體諸多痛苦,當時的醫療條件又難以治療,看不到痊愈的希望。

 

在那個沒有飛機和高鐵的年代,一次長途跋涉,或許就將讓他和家人陰陽相隔。

 

所以他希望看到自己最小的孩子有所歸宿,生活圓滿,再放心的上路。

 

▲ 《筆中情》劇照

 

有條件的時候沒有去,想去的時候卻沒有了合適的條件。

 

這就是王羲之麵對的現實,但某種意義上,也是他主動錯過了汶嶺。

 

拋下那個生病的妻子,離開那個稚嫩的小兒子,放下煩心的家事,為了自己的願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可是王羲之做不到。麵對那座朝思暮想的山,他心甘情願地被牽絆,毫無怨言地被錯過

 


在去世前一年,王羲之寫下傳世名作《積雪凝寒帖》,依然是寄給周撫。
 

天寒地凍,那是一場50年未曾有過的雪,下得又大又漂亮,雖然很美,可是太冷了,對於晚年畏寒的羲之來說,是一種美麗的折磨。

 

盡管如此,我們仍能很直觀地看到,帖子通篇的運筆渾厚而不失鋒芒,於回轉處飄逸有氣度。

 

筆畫起落,似隸書斬釘截鐵的力道,勢如破竹:

 

▲ 《積雪凝寒帖》局部

 

也有行、草書恣意自然的變化,隨心而動:

 

▲ 《積雪凝寒帖》局部

 

它們在羲之手中融為了一體,呈現出方圓兼備、衝和典雅的姿態:

 

▲ 明代董漢策刻《二王帖》之《積雪凝寒帖》局部

 

這是一種極致的從容,卻也包含著濃烈的情感:他是真的舍不得離開這個世界。

 

榮辱、得失、生死,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書法玄妙裏,王羲之都能參悟,但參悟未必就能超脫。

 

“書聖”也是活在人間,離合悲歡,如漫天雪花,早晚飄落肩頭。

 

他對周撫寫道:“算起來我倆已有26年沒見麵了,雖然經常有書信往來,還是難以抒發心中對你無窮的思念。”

 

“祝你的生活一切如常,希望明年溫暖的夏秋,還能再收到你的來信。

 

也許站在這場大雪中,他就已經看清了自己人生的結局,隻是對轉瞬即至的未來仍然抱有美好的期待,期待來年仍有機會去到四川。

 

▲ 明《明皇幸蜀圖》局部

 

那是個壽命不長的時代,戰亂,饑荒,瘟疫,殘酷的朝堂傾軋。人世間的生離死別、陰差陽錯,本就難防。

 

王羲之努力地抓住了自己的想要的東西,如家人,自由,熱愛。但還是有一些不得不從指縫中溜走,不得不錯過。

 

雖然他關心糧食和蔬菜,依然有旺盛的好奇心,想要再多陪陪家人。可是他沒有時間了。

 

如果要給這段故事一個浪漫的收尾,興許最後王羲之的魂魄真能跨越千山萬水,與周撫夢中相會,同遊一趟黃昏的青城山。

 

▲ 《筆中情》劇照

 

有時候我們總覺得來日方長,其實等來的,往往是世事無常。原來人生那麽短,短到有些事現在不做,錯過了就無法回頭。於是人們的心裏就都有了一座被錯過的,再也無法登臨的山。

 

這是一份屬於每個成年人的遺憾。是你二十幾歲,某次輕易的放棄;是你三十幾歲,某場敷衍的告別。是你人生中無數次想要重來一遍,卻隻能無奈離場的苦澀回憶。

 

所以,想做的事就立刻去做吧,想見的人,萬水千山也要去見,共勉

 
*王羲之生卒年份尚存爭議,本文采信“公元303年-公元361年”的說法。
已無更多數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ev 回複 悄悄話 讀之動容,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