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木心 | 文學的常識

(2022-02-16 08:58:48) 下一個

文學的常識

張愛玲的英文程度頗高, 而寫作方法上並不受西方影響, 而對中國美學的懷古也隻懷到清朝, 可謂隔夜翻新。

穿了寬擺大袖的繡走上霞飛路來, 就算奇裝異服, 驚世駭俗, 這也太容易了。
她覺得很過癮, 我們旁而觀之, 也喝彩。
因為生活太平淡, 出點“非常事件”, 解解悶。
我正式要說的是: 張愛玲當時認為前衛的審美觀念是純屬中國的, 沒有世界性。
這一局限可不是小事, 後來她人到了美國, 用英文寫作, 把自己的中文譯成英文, 把《海上花》譯成英文本, 都得不到青睞。
這就證明她太中國了, 太“三十年代”了。
一個文學家, 完全脫離現實是不智的, 在藝術上“脫離現實”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是藝術家故意脫離現實, 假裝脫離現實。
一句話, 藝術家之脫離現實是“反諷”, 而非決絕。同時, 小說不是青銅器,越是中國的小說, 不就是越受世界賞識。
美術是直觀的, 文學可不是直觀的。
一個外國朋友好有耐性, 讀英文版《紅樓夢》, 已過其半了, 問她的中國朋友, 那麽賈寶玉到底是男的呢, 還是女的呢。
以張愛玲的冰雪聰明, 她應該估量到自己的作品是打動不了美國人的心的。
她太土了, 太中國了, 太“三十年代”了。
“粉淚”的潰敗, 可能她自己也不相信能驚美駭歐 一 她沒有世界觀念, 她是寫給中國人上海人看的。當初她大概不會意識到香港、台灣有大把大把的張迷, 她自己就說她很在乎讀者的彩聲, 編者的殷勤。
多好呀, 出走到美國, 此一念之差, 真是全局頓非。定居香港, 可能也不會出現賴雅, 可能會好些。
藝術並不絕對自由, “觀眾”, 作為一個觀念, 像巨靈似的威臨在作者的頭上。
你遷就“讀者”, 你完
你無視“讀者”, 你完。
遷就即是媚俗, 越媚越俗。
不理會讀者, 我寫我素, 那是書桌擺在月亮上, 而且這樣“旁若無人”的心態, 作者也不複是“人”。
這是常識, 也是宿命。
你的文學作品, 自己應該明白。陶潛、王維的詩, 法譯後, 法文讀者很讚賞。李聃的《道德經》, 全世界都研讀。
人性的共振共鳴才是“世界性”的取得和構成。
偉大的藝術家、思想家都在冥冥之中執著了這個駕駛盤, 務必使自己的作品航向世界, 不受地方性、個人性、時代性的阻撓。
“肖像”是畫家的職業產品, “造像”是畫家的心靈結晶, 一個藝術家之是否具有世界性是終極考驗。
是, 則是藝術家。不是, 則非藝術家。
但不是儔裏, 確有才氣橫溢的俊傑, 太可惜了, 怎麽辦呢, 所以我說是“宿命”。
不幸張愛玲是歸於此“宿命”的一例內, 也隻有我們中國讀者撇開這個遺憾而對她更多的掌聲, 以化解她的寂寞。
說句喪氣話, 中國近代的作家, 哪一個是具備足夠的世界性的呢 —— 好像是天命而非人事, 亦當哀矜而勿喜。
以薄物細故入文學, 自然亦能鞭辟人情天理。
 

——《木心遺稿》卷二 P4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czhz 回複 悄悄話 文不對題,不知所雲,通篇裝逼。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社會就是有太多的人精通竅門才有平躺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木心是個人物。好的作家皆有詛咒,沒有竅門;差的有詛咒不知道,但知道竅門,就覺得憤憤不平。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