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作者:蹦迪班長
“你跟我做愛吧,你能在床上堅持多久,我就給你多久的采訪時間”。
麵對麵前這個25歲的女青年的回應,男記者躊躇片刻之後,落荒而逃。
即便在對各種荒誕魔幻已經見怪不怪的2021年,一個女性說出這樣的話也足以令人虎軀一震,更何況這段對話發生的時間是2003年,傳呼台還沒停掉的時代。
1978年出生的木子美畢業於中山大學哲學係,2003年的她供職於廣州的一家時尚雜誌,負責性欄目,那是紙媒的黃金時代,但因為是小資刊物,所以影響力有限。
可誰知道,借著互聯網的東風,木子美火出圈了。
那時候她將自己的性愛日記發表在博客上,起初讀者寥寥,直到那年八月份,她將與一名搖滾歌手的約炮細節發布,並全程寫出了該歌手的真名,才一夜爆紅。
下麵是部分內容的截圖:
木子美就此一個雷天下響,圈內人紛紛如同福爾摩斯一般對她的博客抽絲剝繭一樣地分析,尋找她性愛日記中一個個男主角的原型是誰,在發現自己被寫進日記裏之後又發現了圈內好友的影子。
就像郭德綱的那個相聲:
郭德綱:我上了你的嫖(博)客
於謙:那咱倆得論幹姐妹兒過了。
好久之後,以為睡果兒其實被果兒睡了的王磊終於回應了這件事:誰特麽想到那是個女編輯啊!
木子美事件和互聯網蠻荒時代的眾多事件一樣,野蠻而有活力,看客們也興奮地一篇篇閱讀她的博客,與同一時間戰火紛飛的伊拉克相比,女編輯床上的那點事顯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一些。
就此,博客時代拉開了大幕。
1.
博客,是BLOG的音譯,正式的翻譯叫網絡日記,我國台灣地區的音譯是部落格。
按照百度百科,最古老的博客原型應該誕生於1993年,NCSA的“What's New Page”網頁。
直到七年後的世紀之交,博客才進入了中國。但彼時的博客可以用無人問津來形容,畢竟千禧年的時候,我國網民人數才兩千多萬,是實打實的“小眾群體”,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電腦不過是一個升級版的遊戲機,而對於傳統行業的從業者,特別是學生家長來說,電腦簡直是個製造電子海洛因的販毒窩點,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那陣能經常上網衝浪的,要麽是光鮮體麵的都市白領,要麽是有點家底兒的時尚潮人。而每次上網也充滿了儀式感,要完成拔掉電話線、撥號等一係列操作,才能和世界連通。
所以在網上碼字寫文這事,放當年絕對是又風雅又時髦的事,如此高的門檻,也就必定決定了博客的無人問津。
但木子美這事,按互聯網黑話講,是給利用私域流量給博客賦能。再加上2003年中國網民人數達到了八千多萬,性愛日記就像往幹柴裏扔了個火星,博客猶如老太太摸電門——抖起來了。
從2003到2005的這兩年時間,應該是博客的“田園牧歌”時代,此時博客的主力依舊是普通網民,文藝青年在上麵寫寫風花雪月、影評書評,鍵盤政治愛好者們在上麵指點江山、揮斥方遒,沒什麽特定愛好的分享自己的生活,大家各自在圈子裏經營,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但資本就如同鯊魚一般,不可能聞到了血腥味兒而無動於衷,尤為擅長造神的新浪自然沒有放過這個機會。
2.
2005年,博客進入了名人時代。新浪開始大力發展博客,而時任新浪總編輯的陳彤提出了“名人博客”的概念。
為了邀請名人,新浪的編輯們就像電話銷售一樣,給各界名人打電話,但往往都被拒之門外,即使有願意加入的,往往也把博客當成了自己行程的公告牌,畢竟名人們那時還不具備互聯網思維,想不明白自己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底層邏輯,沒有看清博客的抓手在哪裏。
而真把博客放在心上的名人,也真就抓住了風口,徐靜蕾就是其中之一。74年出生的徐靜蕾最初對網絡並不是很感冒,當時正在拍電影的她因為拍攝遇到了點問題,想換換腦筋,就幹脆寫寫博客吧,反正這事全看自己,想寫就寫,不想寫也無所謂。
但她沒想到,自己靠著博客硬是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才女”。
按照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回看,徐靜蕾寫博客是她的一小步,也是明星開始打造人設的一大步。
2006年徐靜蕾獲得年度博客的頒獎典禮
電視為王的時代裏,老百姓看到的明星要麽是在影視節目中,要麽是在活動典禮上,前者大家知道那是在扮演角色,而後者明星也需要正襟危坐,非禮勿談,非禮勿視。
所以那時的明星充滿了神秘感,他們在下了舞台之後到底幹什麽沒人知道,而徐靜蕾開通了博客之後,就撕掉了這層神秘的麵紗。
她在博客上曾經坦言自己的初戀非常失敗,《重慶晨報》還特意派記者為此采訪了徐;也有時候,徐靜蕾徹底放飛自我,一篇博文隻有一個字:累。
這種毫不避諱自己個人生活的寫作風格既滿足了網民對明星的窺探欲,也讓很多人喜歡上了這位笑起來很有親和力、長得非常知性,還會寫毛筆字的北京“大颯蜜”。
徐靜蕾的書法作品其實多年以後再看徐靜蕾的演藝之路,很多人會對她的才女名頭莫名其妙,雖然有自導自演的作品,但是在王朔、薑文、葉大鷹等京圈大佬的全力襄助之下,水平也不過爾爾,她到底哪兒有才啊?
但沒辦法,命運總會褒獎那些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別的明星還對博客保持警惕的時候,徐靜蕾已經可以暢所欲言,就像那句話:一個人的命運,要看個人奮鬥,也要看曆史的進程。
3.
2006年2月,徐靜蕾的博客開通了112天後,訪問量達到了一千萬。
現在的年輕人看到這個數據可能會覺得平平無奇,但在當時的中文互聯網世界可謂一個奇跡,對於傳統出版行業來說,1000萬,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
徐靜蕾博客要搬家的時候還引起了場風波,門戶網站用專題的形式進行了分析報導
當時國內發行量最大的雜誌《讀者》,單期撐死也就四百多萬份發行量,而這也是用了幾十年的耕耘換來的,但徐靜蕾的博客瀏覽量過千萬隻用了三個多月,很多嗅覺敏銳的傳統媒體人已經意識到:時代馬上變了。
時任《廣告導報》的出版人兼主編的淩平就開始試水博客,在注冊賬號的第二天,他因為飛去廈門出差,晚上11點多才回到賓館,想看看博客卻發現筆記本上不了網。
後來他找來了賓館服務人員,服務人員又找來了工程技術部的,折騰到了後半夜一點多,淩平才終於成功聯網。
於是乎,這位媒體人也染上了網癮,沒過幾天又開通了攝影博客,每天都要整到後半夜兩三點才罷休。
後來在自己的博客中,他將博客比喻成了自己的“情人”,也多了一份責任,因為必須要嗬護她、澆灌她、愛護她。
對於表達欲過剩的媒體人來說,博客無疑是他們的樂園,他們可以暢所欲言,不必顧及出版社編輯的想法,而能夠在網上閱讀長文的,往往也具備一定的閱讀和理解素養,給讀者畫出了門檻。
才20多歲的韓寒就在博客上如魚得水。和徐靜蕾前後腳入駐新浪博客沒多久,一向以叛逆形象示人的韓寒就惹出了一場文壇混戰。
起因是50後作家白燁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評價80後作家的文章,文中表達了對80後的擔憂,認為年輕人在文學和市場之間容易被後者帶偏。
按照一般套路,麵對年紀能給自己當爹的前輩的批評指點,一般的晚輩都應該虛心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征服》裏的劉華強說:不氣盛叫年輕人嗎?
而韓寒,顯然不是一般的晚輩,未滿18歲就曾經在央視舌戰群儒,現在自然也不能吃這虧,於是一篇名為《文壇是個屁,誰也別裝逼》的文章橫空出世。
即便是痞子文學的代表人物,王朔也不曾直接把髒話寫在標題裏,於是韓寒的這篇文章立刻炸了鍋,白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韓寒髒話連篇,素質低下。
同為50後的作家謝璽璋表示:如果我是韓寒家長,我絕對大嘴巴扇他。40後作家陸天明表示,韓寒隻知道學校那點東西。
麵對前輩們的圍剿,韓寒拿出了越戰越勇的架勢,寫了篇《有些人,話糙理不糙;有些人,話不糙人糙》,大意就是我雖然說了髒話,但你應該明白,什麽是文學,不是你白燁能定義的。
也就隻有互聯網時代,下位者才能從精英手中爭奪文學的定義權。幾天後的06年3月9號,韓寒又連續發了三篇指責白燁學術腐敗的博文。
郭德綱曾說,千萬別欺負比你年輕的,因為他大概率活得比你長,你耗不過他。
而在這場韓白之爭中,能上網發聲的也大多數是韓寒這樣的年輕人,所以白燁陣營很快被衝得七零八落,最後,白燁關閉了自己的博客。
4.
乘勝追擊的韓寒仿佛打了雞血,在06年3月14,15,16日先後發表《對世界說,什麽是光明和磊落》、《文學群毆學術造假大結局,主要代表講話》以及《看韓寒如何反駁韓寒》三篇博文。
而因為幫白燁說話,陸天明也遭到了韓寒讀者的衝擊,這惹惱了他的兒子——導演陸川,他發文直接指責韓寒讀者是“紅小兵”,並放下狠話:(欺負我父親的人)我一定會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
21號,韓寒再次發文《觀後總結:中國式文學爭論——上陣父子兵,夥同親友團》,絲毫沒有退讓的架勢,這又惹惱了另一位文化名人。
陸川的好朋友——高曉鬆。
擺明了要為哥們兒拔創的高曉鬆避開了韓寒最擅長的文字,而是直接下了律師函:你的小說《三重門》裏未經允許引用了我創作的歌詞,現在我不讓你用了!
麵對高曉鬆的起訴,韓寒回應:“我的確引用了高曉鬆的歌詞,而且引用時沒有注明作者,高曉鬆告我天經地義,他幫哥們兒也是天經地義。”
同時還發文感慨:“父親(陸天明)跟人吵架,兒子(陸川)跳出來。兄弟(陸川)跟人吵架,又有哥們兒(高曉鬆)跳出來。像他(高曉鬆)這種‘為朋友插自己兩刀’的做法,真是讓人佩服。”
並呼籲自己的讀者停止攻擊陸川等人。
高曉鬆也退讓一步,表示官司不打了,韓寒要是願意給我稿費,就直接捐希望工程吧。
幾年後,韓寒和高曉鬆陸川等人冰釋前嫌
就這樣兩個人不打不相識,五年後高曉鬆因為酒駕入獄,恰好他導演的《大武生》即將上映,首映當天,剛剛在山東參加完賽車的韓寒風塵仆仆地趕了回來,直接上台幫電影做了宣傳。
其實在那之前,高曉鬆還聯係了其他幾個大腕,但來的,隻有一個韓寒。
若幹年後,這段不打不相識的佳話在微信朋友圈裏曾經成為爆款。
但不得不承認,放在今天,這種佳話已經很難有成立的土壤了,因為雙方既沒有向有關部門舉報、要求封殺對方,還沒有看對方是不是屁股歪了,更沒有搜腸刮肚地挖掘對方曾經在某年某月某日說過什麽不該說的話這樣的黑曆史。
如果連就事論事都做不到,就更別提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5.
習慣了微博和短視頻的人恐怕難以理解那個年代,一群人不為了引流,不為了宣傳新作品,就單純為了痛快痛快嘴,而去寫長文撕逼玩兒。
還有的人來到博客,純粹是為了寫連載給別人看。
在廣東海關,一個名叫石悅的普通小公務員平日裏內向不合群,不招領導待見,最大的愛好就是每天晚上上網。2006年3月,他用“就是這樣嗎”這個ID,在天涯的煮酒論史板塊開始發表用大白話寫的明朝曆史故事。
因為文風風趣幽默,讓人捧腹,同時又按照真實曆史去講述,很快在天涯論壇就達到了2000萬的點擊,但也有人認為:這個數據是造假得來的。
於是天涯論壇就這件事爆發了長達幾個月的撕逼,最後石悅負氣出走,落戶新浪博客,並將ID改成了“當年明月”。
如果天涯的管理層知道後來當年明月以及其連載作品《明朝那些事兒》的成就,一定後悔得能把大腿拍青了。
當年明月不抽煙不喝酒不泡吧,每天下班後寫作三四個小時,更新兩篇,09年正式完結。
實體書早就在06年就開始一本本出版,出版方也希望當年明月能夠停止網絡更新,以增加書籍的銷量,但當年明月還是一章章地在博客上將《明朝那些事兒》奉送給讀者,以至於自己少賺了幾百萬的版稅。
但盡管如此,當年明月還是連續幾年入選中國作家富豪榜,光是2009年,他就拿到了1000萬版稅。
現在的“明粉”幾乎都受過這本書的影響
賺得盆滿缽滿的他完成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就徹底擱筆,專心當自己的公務員,熟讀明史的他在官場也是如魚得水,最近聽說他的消息,是他榮升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
6.
《明朝那些事兒》結束後,我們滿懷希望地邁入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可博客,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互聯網產品卻像是進入中後期的大明朝,有點日薄西山的趨勢了。
是博客不好嗎?當然不是,如果它不好,那何來那麽多風流人物在上麵揮斥方遒呢。
隻不過就跟汽車時代後,馬車跑得再快也沒用一樣,新的互聯網時代正在開啟,博客的謝幕也隻是倒計時了。
2009年,新浪成立微博,2010年2月6日,韓寒發了第一條微博,隻有一個“喂”字,就獲得了五千多轉發和一萬多評論,就如同四年前徐靜蕾的博客可以輕鬆吊打紙媒多年的數據一樣,更加碎片化的微博開始碾壓博客。
擅長造神的新浪為微博打造了新的王者,微博女王姚晨接過了博客女王徐靜蕾的衣缽,加冕大寶。
博客式微後,徐靜蕾的才女光環逐漸暗淡,她自編自導自演的《有一個地方隻有我們知道》更是在豆瓣上隻拿到了4.9分,上一次出現在熱議話題裏,還是因為王子文有個七歲的兒子,這事與徐靜蕾的關係也隻是因為她和王子文都曾經與王朔有過緋聞。
韓寒的博客也幾乎已經停更,人到中年之後,韓寒早已不再有往日的犀利,曾經對中國應試教育嗤之以鼻的他,2018年在微博上也表示:還是希望大家盡量上大學。
同年,網易博客關閉。而從2008年3月11日到2020年7月6日,4500天不間斷更新博客的古天樂,也在2020年7月9日一度宣布:即日起停止更新博客。
網友在那一刻驚歎:博客時代徹底結束了。不過十天之後,他又恢複了更新,直到今天也沒有斷過。
不過獨木不成林,孤獨更博的古天樂是追不回一個時代的,他更像是人潮散去後的一個守望者。
從博客時代到如今的短視頻、公眾號,變化的又不僅僅是傳播載體,那個時代的獨特氣質是無法複製的。
回憶博客時代,你會發現這應該是一個絕無僅有的時代:電視等傳統媒體在衰落,自媒體方興未艾,網民數量和閱讀長文的習慣,又決定了博客讀者的門檻。
與傳統媒體相比,博客寫手們就像是一個挑戰舊秩序的叛逆者,同時,他們又是渴望砸碎舊秩序的年輕人的領袖。
而現在,人人都可以發聲,也不再需要什麽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