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妙筆生花說曆史,原來可以如此有趣

(2020-09-11 07:59:42) 下一個

最近讀到一篇好玩兒又精彩的文章,《一個技術型CEO的翻車》。乍看標題還以為是經濟觀察,點進一看,發現另有乾坤:寫的大宋往事。

作者腦洞大開,把王安石、司馬光、蘇軾一眾大咖寫出當下感。調侃的文風下,是滿滿的幹貨。讀到最後一陣唏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文章作者少年怒馬,專業死磕唐詩宋詞和紅樓夢。他寫的文人故事,曆史厚重感與現代氣息並存,風格不學究,內容漲姿勢。日後我會為大家推薦這位天才作者更多的妙文,也期待他更多地用生花妙筆指點歲月,李白杜甫李商隱,蘇軾秦觀李清照,都在斟酒以待了。

原題

《一個技術型CEO的翻車》

少年怒馬 / 文
 

01

1050年的北宋歲月承平。

某天早晨,大宋集團的內部OA上,一首小詩在密集的信息流裏一閃而過,沒人注意到它。

一是這首詩隻有28個字,在文章和曲子詞盛行的時代,它實在單薄。詩是這樣寫的: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作者也是個小人物,寧波一個29歲的小縣令,名叫王安石。

這首《登飛來峰》,是他回江西老家,路過杭州靈隱寺時有感而發。雄心萬丈,銳氣逼人。

在年輕的王安石眼裏,眾人都是弱雞,一切都是浮雲,他一定會站在大宋帝國最高層。

彼時的大宋,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底色。

在民間,經濟發達,繁華無二。

這一年,杭州一個叫柳永的小官員,正在構思他的《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

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首都汴梁,物質文明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幾十年後,將通過一副《清明上河圖》定格在曆史長卷上。

而朝廷方麵,卻是另一番景象。

由於冗兵、冗官、冗費,還要給契丹、西夏交保護費,國庫早已空虛,就是所謂的“積貧積弱”。

大宋有多敗家呢?說兩個數據你感受下。

宋朝人口是唐朝的3倍,而官員數量是唐朝的10倍。

宋朝軍隊有80多萬(水滸傳說林衝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並非施編劇瞎編),80萬什麽概念?

我國現在麵積是北宋的3倍多,人口10倍多,軍隊才是北宋的2.5倍,關鍵是GDP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大宋太難了。

範仲淹的慶曆革新,也是要給朝廷瘦身,可惜他失敗了,隻能在《嶽陽樓記》裏抒發胸懷。

在那場革新中,範仲淹有個鐵粉追隨者,名叫歐陽修,此刻正在坐在翰林院的大椅上,醉翁之意,著書修史。

大宋集團暮氣沉沉,太需要銳氣改革的新青年。

“小王啊,要不要來總部發展?”

包括歐陽修在內的很多人,向王安石發出了邀請。

擱一般人,能從地方分公司調到總部,一定很高興,馬上訂機票。

可王安石不是一般人,他一概拒絕,找的理由都是京城房價貴,老媽身體不好之類。

從他後來的表現看,我覺得真正的原因是:

找工作,他要跟老板談。

02

這一天終於到來。

1067年,19歲的宋神宗剛剛即位,就收到一張財務報表,上麵寫著八個字:

“百年之積,惟存空薄”。

老板啊,賬上沒錢了。

宋神宗推開報表,想到仰慕已久的王安石。真的是仰慕已久,說兩件事大家就知道了。

一是宋神宗做太子那會兒,經常從老師韓維嘴裏聽到一些牛掰見解,聽君一席話,勝讀十本書那種,神宗每次都豎大拇指。韓維就說,這不是我原創,是王安石說的。

二是當時的文壇大佬歐陽修,給王安石寫過一首《贈王介甫》,介甫是王安石的字,詩的前半段是: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翰林指李白,吏部指韓愈。

翻譯過來就是:介甫兄弟啊,你就像李白、韓愈一樣才華爆棚,我老了,以後隻有你獨秀了。

看到沒,王安石不在朝廷,朝廷已有他的傳說。事實上,他也沒讓宋神宗失望。

在高層決策大會上,王安石打開ppt,一行加粗大字出現;

“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不盤剝人民,還能讓國庫充實,這句話太厲害了,是每個帝王都夢寐以求的。

19歲的宋神宗熱血沸騰,當場作出決定:

介甫,來做CEO吧,咱們一起搞大事情。

原話是“可悉意輔朕,庶幾同濟此道”。

這是王安石的高光時刻,人生巔峰,屬於他的時代終於開始。

隻是,在會議室角落裏,那個叫司馬光的翰林學士,已經悄悄寫好辭職信。

他不認同王安石的方案。

03

眾所周知,要讀懂宋朝曆史,繞不過王安石變法,他的是非功過,爭論至今。

但有一點卻是共識。王安石新法中大多數是科學的、英明的,他像一個從現代穿越過去的人,用現代方法解決古代問題。

比如青苗法:

以往,每到青黃不接的季節,農民隻能去找大地主借高利貸,一旦還不上,就得把土地給地主。

農民越來越窮,地主越來越富。這是曆代朝廷最不能容忍的事。

青苗法類似於國家銀行,給農民發放貸款,利息比地主的要低。這是一個國家增加收入、抑製土地兼並、減少百姓負擔的三贏方案。

再比如免役法:

以往的勞役製度,都是農民出人出力,地主、宗教人士、官僚不用服勞役,導致農民負擔重,沒時間種田。

免役法規定:大宋子民都有服勞役的義務,但不需要你自己去,隻需根據規定交錢就行,政府用這些錢再去雇人。

簡單的說就是,有錢出錢,有人出人,也是多贏方案。

此外還有商業、農田、水利、軍事等一攬子方案,每一項都散發出智慧的光芒。

然而,這麽好的方案,並不是誰都能理解。

反對聲音最大的,就是司馬光。他的邏輯是,天下財富就那麽多,要麽在人民手裏,要麽在朝廷手裏,怎麽可能憑空多出財富!

於是,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和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互撕。

不過這是後話,我們還是回到當前。

反對的人再多,也頂不過大boss的支持,為了讓王安石放手去幹,宋神宗扛著巨大壓力,遵循“三不”原則:

“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變法的腳步,誰不服誰下台!

歐陽修下台了,回到安徽阜陽養老,“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

司馬光辭職了,回到洛陽,閉門十五年,書寫他的皇皇巨著《資治通鑒》。

擠掉反對派,王安石開足馬力,他經常熬通宵,看淩晨四點鍾的汴梁城:

《夜直》

金爐香燼漏聲殘,

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欄幹。

夜直:夜裏值班

大年初一,三杯屠蘇酒下肚,在朋友圈曬他的變法新氣象: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字裏行間,盡是雄心壯誌。

隻是,變法哪有這麽容易,王安石沒有看到“新桃換舊符”,卻等來一張休止符。

這張符叫《流民圖》。

04

畫《流民圖》的是一個叫鄭俠的城門官,相當於大宋集團總部的門衛大隊長。

他另外一個身份,是王安石的學生。

在這張圖上,鄭俠以寫實的筆法,畫了一群流落到汴梁的災民,他們衣衫襤褸,骨瘦如柴。

而罪魁禍首,直指王安石的新法。

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很簡單。新法好是好,可到了執行層麵,基層官員為完成KPI,出政績,往往強行攤派,你不想貸款也得貸。

當百姓負擔達到臨界點,一場天災就足以讓這一切崩盤,為了還朝廷貸款,農民不得不拆房賣地。

朝廷變成了合法黑社會。

蘇軾曾寫詩諷刺: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青苗錢過手就沒了,農民拄著拐杖,食不果腹,一半時間在城裏逃荒。孩子們都學會城市裏話了。

新法裏還有個“市易法”,初衷是為了穩定物價、增加國家收入。

拿二師兄的肉的來說,一旦供應減少,豬肉就漲價,這是常識。

市易法一出台,等於國家喊話,你們賣豬肉的,不管是北大的還是網易的,都不能賣了。鎮關西這樣的豬肉攤,隻能向朝廷進貨,不聽話就派個魯提轄砸你場子。

還喊出美好的口號:讓天下沒有昂貴的豬肉。

可事實上呢,朝廷吃相更難看。

市易法變成官員們的斂財工具,比民營財團更壟斷、更昂貴,質量還差,蘇軾要吃碗東坡肉都心疼。

蘇軾繼續寫詩: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意思是說:

這個七十老翁,帶著鐮刀在山裏挖筍挖蕨,竟然說不好吃。莫非他像孔子一樣沉浸在韶樂裏而失去味覺?NO,因為他三個月都沒吃鹽了。

這一切,都如司馬光所料。

一時輿論洶洶,民意沸騰,驚動了太後和太皇太後,也就是宋神宗的老媽和奶奶。

這兩位在曆史上評價都不錯,勤儉寬厚,聖母心腸,一開始就反對變法,隻是宋神宗不聽。

現在有圖有真相,宋神宗震驚了,開始懷疑人生,不得不聽媽媽的話。

大宋集團OA上,又一篇文章置頂,大boss宋神宗向全體員工和股東發出公開信,《我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罷免王安石。

請注意,隻是罷免王安石,新法還在繼續。

接替王安石的,是他的老助手,副宰相呂惠卿。

如果說鄭俠用一幅畫,向王安石捅了第一刀,那麽呂惠卿就是補第二刀的人。

05

呂惠卿是王安石一手提拔起來的親密戰友,也是新法的堅定擁護者。

但他的能力比王安石差太遠。

青苗法、市易法已經千瘡百孔,呂惠卿又推出一條“手實法”,大致意思是:

百姓所有財產一律上報,包括你家養幾隻雞,在山上撿了幾隻兔子。百姓不報或瞞報咋整?很簡單,鼓勵舉報。一經查實,瞞報部分全部沒收,三分之一獎勵給舉報人。

真TM人才,這種昏招也想得出來。

這樣的人什麽朝代都有,總以為自己有大才,可以製定規則,可以搞頂層設計,其實要麽蠢,要麽壞,對管理一竅不通。

可以想象,要執行這樣的政策,親朋友鄰會人心惶惶,衙門官吏會變成土匪。

宋神宗畢竟是個明白人,知道這個爛攤子沒人能hold住。

他又想起了王安石。

1075年是個失落的年份。

這一年,王安石被朝廷起用,重回CEO寶座,但局麵已不在他的掌控。

從金陵到開封路上,經過鎮江瓜洲古渡,一首《泊船瓜洲》從他筆尖悠悠淌出: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55歲的他,累了,倦了,不想再走進京城的是非地,隻想在金陵安度晚年。

巧了,呂惠卿也是這麽想的。

王安石回歸,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呂惠卿,躺贏的相位憑什麽讓出來?

於是,昔日隊友變成了對手。幾番明爭暗鬥,呂惠卿使出了大殺器——爆隱私。

那是王安石曾寫給呂惠卿的私信,其中一封重要文件,王安石在下麵ps了四個字:

“勿令上知”

不要讓皇上知道。

這可不得了,就算放到現代,站在大老板宋神宗的角度想想,好你個王安石,老子不惜得罪所有人,連祖宗之法都不顧也要支持你,你竟然跟我玩小九九?

你眼裏還有老板嗎?信不信我無補償辭退你?

新法一地雞毛,又失去老板信任,王安石歸隱的念頭越來越重。

第二年,兒子因病暴斃,他再也無心政壇,告老還鄉,終身再沒回到政壇。

就在王安石感歎“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同時,遠在山東的蘇軾,也寫一首詞:《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詞江湖,一個全新的門派成立了,叫豪放派。來,讓我們酣暢一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請注意,最難懂的一句“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恰恰是題眼。

蘇軾把自己比作西漢時的雲中太守魏尚,希望朝廷也派個馮唐一樣的人,手持符節,送來被重用的offer。

可是他想多了。

幾年後,朝廷真派人來了,不過送來的不是offer,而是逮捕令。蘇軾悲催的黃州生涯就此開始。

當然這也是後話,不提。

讓我們說回舊黨領袖,司馬光同誌。

06

離開王安石的日子裏,朝廷每天都上演狗血劇,明爭暗鬥,互相傷害。

中間過程很虐心,精彩堪比小說。

比如,呂惠卿爆王安石私信一事,幫王安石的,是蘇軾的小弟黃庭堅。幫呂惠卿的,是王安石的學生陸佃。多年後,陸佃有個牛掰的孫子,叫陸遊。

再比如,王安石有個死忠粉,是推行新法的一把好手,人品學識俱佳,後來成為他的女婿,名叫蔡卞。

司馬光也曾有個聽話的小弟,是蔡卞的親哥,名叫蔡京。

再再比如:搜集蘇軾黑材料、瘋狂揭發的那個人,是著名的大科學家、全才大神,《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

貴圈,真的好亂。

時間來到1085年,三月的一天早晨,所有汴梁人都聽到一個來自洛陽的聲音,那聲音蒼老而霸道:

“亂個毛線,老夫要終結這一切!”

說話的人,正是67歲的司馬光。

他有底氣這麽說。因為這一年,38歲的宋神宗抱憾去世,母親高太後力挺司馬光。

新皇帝宋哲宗表示完全讚同,畢竟,他已經快9歲啦。

據大宋微博熱搜顯示,司馬光進京那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全城百姓像在黑暗中看一束光,連青樓姑娘們都重新燃起了工作熱情。

蘇東坡也平反逆襲,回朝路上,難掩激動心情:

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

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

隻是,這“欣然”過於短暫。

司馬光不僅會砸缸,還善於砸任何東西。他掄起錘子,光光光,對著新法一通猛砸——全部廢除。

連新舊兩黨都一致讚同的免役法,也一並砍掉。新黨戰隊貶的貶、辭的辭。

順便提一句,這一年被貶的新黨戰隊裏,有一個叫章惇的人。他原本是個青銅,多年後變成王者,開始反攻。蘇軾悲催的晚年,大多拜他所賜。

與新法同時落幕的,還有王安石的命數。

這一年,遠在金陵的改革先鋒在落寞中去世。

最後的生命裏,他在《千秋歲引·秋景》中寫道:

……

楚台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

可惜風流總閑卻!

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他的“不畏浮雲”,他的“最高層”,他的“華表語(奏章)”,全都“風流閑卻”,隻能在酒後午夜夢回。

不過,司馬光也不是贏家,王安石死後五個月,司馬光緊隨其後去世。

兩位大佬隻差2歲,又同年去世,前半生相互站台,後半生相互拆台。

命運無常,令人唏噓。

看到這裏,你以為變法就此結束了嗎?

並沒有。

十年之後,宋哲宗已經長大,掙脫奶奶的懷抱,這個年輕人也要秀肌肉、秀智商了。

新法再次啟動。

隻不過此時的新法,已經不是方案之爭,而是赤裸裸的政黨之爭。原則是對人不對事。讚同我的,都是好人,不讚同的都是壞蛋。

路線決定一切。

打擊範圍之大,沒人能置身事外。翻開當時任何一個人物的履曆,如果沒有大起大落,說明他咖位還不夠。

這種政治氛圍一直持續到宋徽宗,直至北宋滅亡。

07

重新回到主題。

大家發現沒有,在這場變法裏,大boss宋神宗銳意進取,廣開言路,也算少有的明君。

司馬光、王安石、以及蘇軾兄弟為代表的中高層官員,都是大宋的智慧擔當,人品學識一流。

司馬光不納妾、為官清廉,正妻給他找個小妾,都被他趕出門。這克製力,沒幾個人男人能做到。老婆去世,他連喪葬費都湊不出。

王安石也是禁欲係、更不貪財,衣服常年不換,給啥吃啥。蘇洵說他“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穿得像個囚犯,狗糧也吃得下去。

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六位,全在這幾十年紮堆兒出現,南宋一個都沒有。

這樣的一個開局,為什麽王安石還是敗了?

因素當然很多,涉及到的人物也遠比本文提到的多幾倍,一本書都講不完。

我僅從王安石這個人聊一個觀點,因為他是個:

技術天才+政治弱雞

技術型人才很容易一葉障目,手裏有錘子,看什麽問題都是釘子。

王安石推行新法,問題不在新法本身,法規是可以試錯更正的,而在於比技術複雜一萬倍的人。

你以為官府、公司像水泊梁山?大哥一聲令下,小弟們就磨刀霍霍,996工作,超額完成KPI?

不是的。它更像紅樓夢裏的賈府,領導說話未必好使。我不違抗你的指令,但就是執行不好,甚至還會給你挖點小坑。

比如賈探春小姐,走馬上任要改革,吳新登媳婦馬上使絆子。關鍵是,你對照規章製度,還找不出她的錯。

張養浩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原因就在於這些官場版“吳新登媳婦”。

王安石遇到的,就是全國無數個“吳新登媳婦”。此刻,當務之急就是怎麽用人。

可他怎麽做呢?

歐陽修因政見不合提出辭職,別人挽留,王安石說:這種人到哪裏都是禍害,留什麽留!

要知道,人家可是給你站過台的老前輩啊,弟子門生遍布朝野,這要得罪多少人?

宋神宗想讓司馬光跟他一直主持大局,王安石說,司馬光專結交小人。

拜托,他重用呂惠卿,還是人家司馬光好心提醒,結果證明,曆史學的好就是會看人。

不知道他被呂惠卿爆私信的時候,會不會想起司馬光的話。

宋神宗想重用蘇軾、蘇轍,他又說這兩兄弟隻會搖唇鼓舌,寫幾篇破文章。他真的恨蘇軾嗎?也不是,就是嘴欠。

當蘇軾遭遇烏台詩案要殺頭,王安石又站出來替蘇軾說話。

還有一個叫範純仁的,是範仲淹的兒子,沉穩持重,自帶改革基因,王安石竟不容許他一點反對意見。

要知道,這些人並非食古不化,歐陽修是跟著範仲淹搞改革的前輩,司馬光提出發展經濟比王安石還早,蘇軾蘇轍愛民而務實,範純仁就更不說了。

作為大宋集團CEO,這些人,不應該為我所用嗎?明明一批潛在友軍,被王安石弄成敵軍,兩敗俱傷。

誰受益呢?

政治投機者,比如蔡京。

王安石上台,蔡京舉雙手讚同變法;司馬光上台,他又五天內廢除新法;章惇上台,他又非常識時務的搞政治鬥爭。

每次看這段曆史都令人惋惜,搞技術的,搞文學的,終究搞不過騎牆的。

寫這些,並非否定王安石,他依然是大神一個,用黃庭堅的話說,“一世之偉人”。

最後,用他兩句詞結尾吧,寫的是伊尹和薑子牙,我覺得也可以用來告慰他自己: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

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