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它是一部長篇小說,在1949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幾版;據人民文學出版社統計,它的各種版本累計印刷90次,總數437萬;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印了20萬套;
那麽問題來了, 為什麽幾十年來那麽多中國讀者都喜歡看《家》?而他們又在裏邊讀到了什麽?
巴金(1904-2005),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
《家》講述的是大家庭當中三兄弟的四個戀愛故事,這個大家庭跟巴金自己的家庭也很像。
《家》的核心人物就是覺新、覺民、覺慧,還有梅、瑞玨、琴、鳴鳳,四個女子,基本上就貫徹了文藝的永恒主題——愛與死。
覺新與梅
首先,覺新為什麽不能跟表妹梅結婚?表麵是錢姨媽找人把兩人的八字排了,說命相克,這個女的會早死。
可實際原因,根據小說第七回裏的敘述——是錢姨媽跟覺新的繼母在牌桌上有了意見,打牌不開心,在牌桌上受了委屈,“你還要來講親事,我就拒婚。”
梅出嫁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婆家又對她不好,之後她就孤苦伶仃,跟著媽媽到高家暫住。最後憂鬱致死。
話劇《家》劇照
覺慧與鳴鳳
如果說覺新跟梅不能在一起,是因為母命難違。那麽覺慧跟鳴鳳的關係,就很明顯隔了一個階級的鴻溝,是從一開始就沒法跨越的。
覺慧作為接受新思潮影響的新青年,整天讀《新青年》,他對鳴鳳是有好感, 但從來都是少爺喜歡丫頭。
所以他們在花園裏嬉戲時,覺慧說過一句,“我要接你做三少奶”,這不是正式的許諾,可是這個話,對一個丫頭、一個少女的影響卻是難以估計的。
後來當周氏告訴鳴鳳,要將她送給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小的時候,鳴鳳哭著求情,不肯去。但周氏同情她也沒用,這是老太爺答應的。鳴鳳走投無路,隻能去找覺慧。
覺慧晚上忙著寫稿,看著這個他喜歡的丫環來找他,也不問什麽事情,親了一下就讓鳴鳳走了。鳴鳳不怨他,反而更愛他,想到以前大小姐跟她說的話,“死就是薄命女子保持清白的唯一出路。”
話劇《家》劇照
現在的青年即使沒有少爺身份,也再也沒有丫鬟,可是男女交往當中還是會有財富、地位、身份,甚至文化的各種差別存在。
覺慧式的自上往下的戀愛心理,可能今天當代生活中還是會有延續。因此這不僅是現代文學傳統,更延續了俄羅斯文學的傳統。
覺新與瑞玨
第三段悲劇中的瑞玨,是覺新父親用相當於摸彩的方法選來的。小說把瑞玨寫得既美麗又賢惠,處處體貼覺新,甚至善待梅表姐。這是非常成功的一筆,打破了“凡父母決定婚姻必定錯誤”的新八股。
2007年汪俊導演版《家》劇照
但最後為避免剛去世的老太爺所謂的“血光之災”,溫柔賢惠的瑞玨要搬出城外待產,難產而死。
這一章用了覺新的角度,當然特別痛苦。沒有描寫任何醫療細節,目的就是揭露大家庭的黑暗,但這一次主要的原因是迷信,加上老太爺的至高無上,即使他已經去世。
覺民跟琴
除了以上三個悲劇,還有一段是覺民跟琴。雖然不能說是典型悲劇,但其實更加可怕。
因為家裏的所有人對覺民的婚事都沒有利害關係,沒有人有任何動機一定要來拆散覺民跟琴的感情。
但重要的不是覺民跟誰結婚,重要的是, 這是老太爺的決定,哪怕是錯誤的,或者是絲毫不重要的決定,也不能違背。
因為如果違背了,那就要挑戰家長製。
1956年電影版《家》
所以覺民和琴的故事,比另外三段愛與死的悲劇更加重要,更加沉重。最後覺民和琴之所以獲得“勝利”是因為老太爺臨死前發善心,想見見孫子。
簡單歸納一下,梅與覺新是因為兩個母親鬥氣,遵從母命;鳴鳳與覺慧,是因為階級鴻溝;瑞玨難產,是因為迷信跟家長製權威;覺民與琴,他們的失敗和勝利,完全都是因為家長製的權力結構。
如果放在今天看,這些愛情的障礙還存在嗎?大家不妨自己想想。
“巴金的小說繼承並糅合了五四文學兩大巨擘的精神:自魯迅處,巴金習得了揭露黑暗,控訴不義的批判寫實法則;自鬱達夫處,他延續了追尋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氣息。前者著眼群體生活的重整,後者強調個人生趣的解放。”
——王德威
所以王德威把巴金小說概括為激情通俗小說,認為是現代中國文學的大宗,影響了不止一代年輕人。
這部小說之所以成為最多中國人閱讀的小說,除了通俗、激情,還有別的原因。
《家》,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
香港嶺南大學大學中文係教授許子東認為:《家》 切中了中國社會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家庭與社會的關係,國與家的關係,這個社會怎麽樣以家的倫理而結構,又以家的結構而運作。
可以說,《家》就好似一麵鏡子,持續照應著中國社會和家庭生活的現狀,值得人們反複品味和思考。
回望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史,風雨百年裏誕生出無數的文學作品,小說家們用手中落下的筆開出藥方,用文字奔走呐喊,記錄下百年間中國人的種種悲歡離合、血淚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