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小林:有用的人,都在讀無用的書

(2020-04-23 12:30:35) 下一個

作者:林帝浣 小林

今天世界讀書日,閑聊一下讀書的事。

在智能手機不離手的時代,談閱讀有點不合時宜,我相信今天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絕大部分,已經很久沒正經讀過一本書了。這是很壞的事嗎?其實也不算,我們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其實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裏,都能找到。

手機讀書讀資料,除了有點傷眼睛,沒有其他的缺點。要說紙質書,真的去買一本,最大的功能可能就是擺拍幾張,發發朋友圈。既然電子書如此廣泛,熱愛學習知識的你,看到好內容一定要放進收藏夾,雖然再也沒有打開過。收藏了,說明你想好好學習,再也不看,說明你隻想天天向上。

在信息爆炸的海洋,信息的梳理和凝聚,是有著巨大成本的,更何況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哪些,不想要哪些。所以,很多人的知識體係,其實是支離破碎的,好像什麽都知道一點,但也沒有什麽卵用,除了偶爾的酒桌談資。有些知識知道了,過一陣就忘了,不斷有新的知識湧現,我們就這樣記了忘,忘了記,實在沒什麽用處。

其實,如果是謀生所需的知識,最重要的不是閱讀,而是實踐。當你靠某一行吃飯的時候,工作時會發現有些知識你是不懂的,為了吃飯,你必須去弄懂弄會,如果不是為了完成一件事,提前去學習的這些知識,根本派不上什麽用場。

旦已可謀生,其他的知識,也就變得可有可無,學了也沒用,學了也白學,有什麽必要呢?這個世界上,無用的知識,到底有什麽用?

我們不妨回頭看看人類發展的曆史,為什麽這麽多知識被創造,大部分會被忘掉,留下來的所謂知識,又往往是看起來沒什麽用的,尤其以哲學家和文學家居多。每個時代,出版的書都很多很多,但被稱為名著的,來來去去就那麽幾本。這跟人類使用知識的方法論有關。

每個哲學家或者思想家,他們之所以被記住,不是因為他們博學,而是因為他們設計了一個觀察世界的框架。我們知道,每個人的經驗和知識,都是很有限的,而世界如此複雜,當我們去認知世界的時候,必須用一個框架去概括和歸納。而且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看世界的框架,至於這個框架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簡單粗暴,還是精密無懈可擊,那說不準。

曆史上那些最聰明的人,也有他們各自的框架,可能蘇格拉底的框架是三角形的,亞裏士多德是正方形的,孔子是梯形的,莊子是圓形的。而我們閱讀學習,最重要的不是獲取一些知識點,而是知道,在人類曆史上,最有智慧的人們,他們觀察分析世界的框架是怎樣的。

當然,有些你會不認同,有些會讓你沉迷,有些超出了你的經驗範疇。但都沒關係,通過了解分析他們的框架,你也會慢慢形成自己觀看世界的一個框架,很多的圓形三角形方形可以作為你的建築材料。當有了一個獨特精巧的框架,所有零碎的知識,才能找到附著點,成為框架裏的一部分,也會讓你具備了觀察世界的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方法論。這時,你慢慢可以知道,什麽時候是風口,什麽時候可以投資,什麽時候改止損,何時該進,何時該退,誰是操盤手,誰是韭菜,如此種種。

這些知識沒有用嗎?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識。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知識框架,要說含金量,我覺得常識的含量。這個世界是很多常識的,當你知道的常識越多,看世界就會越清楚。

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很短暫的,能去到的地方,見識到的世界也很有限,所以我們能獲取的常識,其實很少很少。要知道更多的常識,得從那些經受住時光淘汰的名著裏去找。網上的信息雖多,但要分辨和選擇,需要的經驗和智慧,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認知範疇。而印出一本書,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時間的,多數還經過了無數人的選擇和編輯。從那些最經典的出版物裏,去學習認知這個世界的框架,其實比上網衝浪快捷和容易得多。

當然,有了框架,還需有血肉,網絡容易獲取的傳播速度飛快的信息,就是附麗於框架之上的血肉,能讓你迅速做出判斷,一葉知天下秋。

行文至此,可能大家要開始讓我推薦名著了。實在慚愧,小林不怎麽讀名著,記得在機場書店,買了一本《瓦爾登湖》,打算在飛機上充電,結果每次不超過三頁就睡著了。至今那本《瓦爾登湖》,隻看到第五頁。名著實在太難看了。

影響我比較深的一些書,可能都不太著名。比如中國諸子百家的文化,我的老師蔡誌忠漫畫《諸子百家》,對我影響尤深,尤其是《莊子說》,讓那時還是小孩的我,產生了濃烈興趣,蔡老師的漫畫諸子百家,現在市場上已經幾乎看不到了,此類的漫畫書也有一些,可惜我覺得還是不如蔡老師的精彩。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幾本書,比如美國威廉·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寫的是美國近代史,從1920年代的經濟衰退時期寫起,直到1972年尼克鬆的水門事件,這段美國史,在世界經濟麵臨大衰退危機的今天,我覺得仍有巨大的參考意義。

還有美國作家何偉的中國三部曲:《尋路中國》、《江城》、《甲骨文》,寫的是一個美國人眼中的中國社會細節,非常有趣。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文化的,換一個角度,或許也可得知很多問題的本源。

要說文學寫作的角度,沈從文的《大山裏的人生》、《邊城》影響我至深,而魯迅、王小波也曾讓我迷戀過。古典文學的話,我愛的還是《宋詞三百首》,中文的意蘊和長短句的節奏感,學到了很多,而唐詩我得益不大。

美感美學方麵的修煉,黃公望和董其昌的畫論,給我啟發良多,如果你看中國的山水畫看不出來什麽名堂,這兩個人的理論,可以讓你建立一點基本的概念。

以上這些書,可能都已經脫離了我們的時代,也不再流行了,我還讀過很多很多書,可是都是即讀即忘,可能也是因為已經老了的緣故吧。但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讀過的書比走過的路重要,而吃過的虧,比讀過的書重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關於作者】

小林(林帝浣)

立誌做攝影界書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畫界文筆最好的美食家,然而小林畢業於臨床醫學係。著作《平和的你,才最美麗》《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等一朵花開》《初相遇·若重逢》《凡是過去,皆為序幕》《時光映畫——鏡頭中的二十四節氣》《我想給你拍張照》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