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1)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英國的勞倫斯,曾風行一時,我們年輕時爭看。
戴·赫·勞倫斯(D. H. Lawrence,1885—1930)。詩人、小說家,也寫戲劇、散文。《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使他馳名世界,許多人卻不太知道他也寫詩和散文,是意象派作家。
出身貧家。父為礦工,酗酒。母親是小學教員,常和父親吵架。家庭不和樂,母親全心愛他。他靠教低年級班的薪水讀完書,以教職謀生。後來寫小說《白孔雀》(The White Peacock),登出來了,決心當文學家。在大學愛上教授夫人,寫很多情詩。後來教授夫人拋棄丈夫和三個小孩,與他私奔歐洲大陸,後又去過澳大利亞和美國。兩人情感誠篤,從此勞倫斯多產,成四十多本書,終死法國。
勞倫斯的文藝觀。他說:詩、小說,應該直接表現主客觀事物,表現有血有肉的意象,排除宗教、哲學和道德說教。
他特別重視官能作用,排斥理性作用:
血和肉比智力更聰明,我們頭腦中所想的可能有錯,但我們的血所感覺到的,所相信的,所說的,永遠是真實的。
這是詩的、文學的說法。我同意勞倫斯,卻要補充:
血和肉果然比智力聰明,可是沒有頭腦,生命會被血肉所斷送,這也“永遠是真實的”——我十分願意不聽智力,聽從血肉,生命當然快樂、瘋狂,但我不敢。我不放縱,還是靠頭腦生活。見到勞倫斯,我會對他說:“你也不敢。”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928年出版)是他最後一本小說,一出就被禁。英國一直禁到1960年——中國三十年代就出此書譯本。
這書好在哪裏?
盡管描寫性,它還是小說。如今以性掛帥,拚湊成小說的書,抽掉性,潰不成小說。
《金瓶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是小說。
人是有情動物,人的世界就是有情世界。男女之愛是情之一種,男女之愛至上者,是排除其他愛、其他情的。所以戀愛至上者不是自殺,就是情殺。
性行為是什麽?是多種愛的表現中的一種,而且是低級的行為。憑什麽說是低級呢?
請問:強暴是性行為嗎?誰也不能不說一聲“Yes”,不然不成其為強暴;強暴是愛嗎?誰也不能不說一聲“No”,因為是愛,就不成其為強暴。就這樣,我斷然把性行為判定為愛的低級的行為。
人的肉體的快樂,是用眼耳鼻舌身(佛家語)分別享受色香味。要說狂熱、陶醉、銷魂——那隻有性欲的滿足才可能達到極頂,享受肉體的最高快樂。
音樂、宗教、建築、舞蹈等等,是精神上的享受,也能使我們狂熱、陶醉、銷魂,但和肉體無關。肉體在精神活動中無動於衷,胃痛的,照樣痛。手觸火,痛;手觸畫,沒有感覺。耳朵並不懂音樂,眼睛並不懂繪畫,藝術,不給肉體什麽快感,是純靈智的。
人和藝術的關係,是和日神的關係:清明、觀照。狂熱的陶醉,是酒神精神。
神離我們太遠。夢近點,藝術更近——再近,近不了了。
有人不肯罷休的,還要近——隻有神,隻有夢,隻有藝術,隻有理想、想象、智力、經驗,而沒有本能、直覺、欲望,是不成其為人的。
這就要說到尼采所想象的“酒神精神”,這種精神,隻有性欲的高潮才能真正達到。可憐這兩位藝術的“酒神”:尼采,貝多芬,在性欲上都沒有達到極樂。這是太隱私的事,所以大師們誰最配為酒神,不知道。
官能世界和藝術世界,是不通的,是兩個世界。
我看《金瓶梅》中的性,不高明。《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寫性,也詞不達意。不通的。官能世界無法和藝術世界溝通——可能這把尼采逼瘋了。他想把酒神精神放到藝術中,放不進。他不知道,酒神精神隻有通過感官才能實現。
性行為是寫不好的。宿命地寫不好的。
酒是什麽味道?煙是什麽味道?文字描寫官能,是無能的。長篇大幅性描寫,是缺乏小說的自知之明,又缺乏性欲的知人之明。
我們所處的宇宙是無情的物質環境。在這客觀上無情、主觀上絕望的環境中,人的最高的快樂是肉體的官能的刺激,是性欲的追求和滿足,這滿足的一刹那,足以與宇宙的虛無絕望相抗衡。僅此一刹那,無所謂存在不存在,無所謂虛空不虛空,無所謂絕望不絕望。
性,是神奇寶貴的生命的唯一可能。
可是性被濫用了。罵人,強奸,侮辱人,欺淩人,都用性,是人類最可恥的一大敗筆。
人類也能把崇高純潔的愛情,豐滿強烈的性欲,產生出光華燦爛的奇跡。什麽奇跡呢?就是情人間的性欲的滿足,和藝術豁然貫通了,藝術世界與性欲世界,渾然一致了。
偉大的情人就是詩人,偉大的情人就是聖人。愛和性一致,就是酒神精神。
湯顯祖信中說:智極成聖,情極成佛。
性隻有在愛情前提下,是高貴的、刻骨銘心的、鑽心透骨的。愛情沒有性欲,是貧乏的,有了性,才能魂飛魄散、光華燦爛。補足了藝術達不到的極地。一個人如果在一生中經曆了藝術的極峰,思想的極峰,愛情的極峰,性欲的極峰,真是不虛此生。
紀德,瓦格納,可以是例子。紀德是從新教徒逐步上升為性的智者,在他的《地糧》中透露不少玄機。瓦格納,他是真能在藝術、愛情、性欲三者的邊緣,來來去去。
我的作品中很少寫到官能,幾乎不寫性。不是膽小,是我覺得那是不能寫的,寫不好的。《威尼斯之死》(Der Tod in Venedig),作者想把藝術、愛情接通,結果接不通:讓主人公殉道了,死了。
藝術可以做主,愛情無法做主的。可是藝術又和人沒關係:人對藝術是單相思的,藝術自己不知道。人呢,戀人們是face to face(麵對麵),一聲No,全完了。Yes! 噢!
不過還可以講下去。愛情再好,是終要厭倦的。再找?人生的麻煩就是這樣。
“言而不盡”——賞藝術,品人生,分析世界,都要為對象留餘地,為自己留下餘地。蘇東坡和米元章交往,知道米的書畫極好,待看了他作的《寶月觀賦》,說:“恨二十年相從,知元章不盡。”
諸位要與蘇軾、米芾一樣,有被了解不完的品性——你們以後去歐洲,要能知意大利不盡,知法蘭西不盡,就是有餘地了。
要謙遜。謙遜是一種彈性。
很同意文裏寫的那些語句,隻有愛到極致的人才能體會吧。沒有經曆的人任誰苦口婆心地勸說和講明,都還是會不明白,因為人類是觸覺感知動物,沒有感覺到的感受怎會理解隻是文字表述的一種說法呢。
特喜歡文中這樣的話。
偉大的情人就是詩人,偉大的情人就是聖人。
智極成聖,情極成佛。
血和肉比智力更聰明,我們頭腦中所想的可能有錯,但我們的血所感覺到的,所相信的,所說的,永遠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