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作者檔案
本文作者
顧曉陽,作家、導演。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1987年赴日本留學,1990年移居美國。作品有《洛杉磯蜂鳥》等,馮小剛電影《不見不散》編劇,電視劇《花開也有聲》導演。
原題
作者:顧曉陽
手機鈴響,號碼不認識,接起來一聽,馬上知道是誰。我有強大的“耳功”。
“哎喲!老白呀!在北京?”
老白很高興。
“你你你你那個……你怎麽知道是我?”
老白是我在洛杉磯時的老朋友。他寫詩,認識密歇根大學的一個詩人教授。北島在密歇根時,教授介紹他倆相識。他是法國人,在美國幾十年,恨美國人,所以請北島給他在洛杉磯介紹個中國朋友。這樣,我們就認識了,成為忘年交。
老白是個博學多才、趣味高雅的歐洲才子。他會四種語言,母語法語外,還說英語、日語、中文,能用法語和英語寫詩,都出版過詩集。會畫抽象畫,有一年法國駐洛杉磯領事館給他辦個展,正好戴錦華在UCLA訪學,我帶她一起去了,給老白介紹她是“北京大學教授”,老白欣然而喜。
他的家,在聖莫尼卡海灘,很普通的二居室公寓,租了20年了,但一進去,琳琅滿目,收藏著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和古董,像個小型博物館。所有牆麵都是直頂天花板的書架,書籍亂堆亂放,一看就知道是用來隨時翻閱的,而不像土豪家中的書,隻是豪宅裏裝修裝飾的一個成份。一套非常好的音響,唱片之多,令人驚歎,大部分是古典音樂和爵士樂。我們曾一邊喝威士忌,一邊聽爵士。那時,他有個日本女朋友,是加州大學的學者。
前幾年他來北京玩兒,我帶他去了潘家園。在一家古玩店外,他指著裏麵說:“噢!那是靈璧石。”我聽不懂。他以為是自己發音不對,一個勁兒調整著漢語四聲“靈逼?靈鼻?靈屁?靈筆?……”在他的指導下,我走至石前,以指扣石,甕然有聲,如鍾如磬,奇石也。我是從這個法國佬那兒,才獲得了關於安徽靈璧石的知識,真為自己的無知汗顏,也足證老白淵博。
老白20多歲就來了美國,帶著理想和熱情,要當藝術家。他有過一次很好的機會,隻出不多一些錢入股,便可年年坐收漁利。這樣,他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寫詩作畫當中,實現他的夢想。
開頭幾年也確實如此。但漸漸地,事情發生了變化,由於難以一言以蔽之的原因,他被一點一點地卷入到了這個項目的實際運營之中,不能脫身。於是,文藝青年老白奮鬥來奮鬥去,卻發現自己成了工廠的廠長,一個資本家。
這是好事嗎?對老白來說不是。藝術才是他的夢,金錢在他眼裏發不出光。他一直開一輛美國大破車,一直租房子住,對物質生活沒有任何奢求。他得到的是自己不稀罕的東西,卻耗光了再也找不回來的年華。
老白為此痛苦了一輩子。
我去過老白的工廠,在洛杉磯城中心,生產橡膠製品的。豁大豁大的廠房,機聲轟鳴,人頭攢動——全是墨西哥勞動人民。一位會說英語的墨西哥大媽把我引到了“伯納德先生”的辦公室。老白苦笑著,不停地搖頭,手掌一下一下向斜下方揮動,好像這裏充盈著不祥的空氣。沒呆一會,他就帶我離開了工廠。
時光飛逝。老白白了頭。
大概是2000年,北京的朋友來洛杉磯,住在我家。晚上喝酒聊天,不知怎麽就把老白的故事講了一遍。約莫夜裏12點了,故事的意興還沒散,傳真機響起來,哢哢哢吐出一張紙。拿起一看,全是手寫的字母,不認識。反複幾遍,才看出原來是一大堆漢語拚音。
老白會說中文但不會寫漢字,不過此前我們從未用這種方式交流過。而且在美國,一般人在晚上10點以後是不會給別人打電話發傳真的。
莫非因為我講起老白,老白那邊就打了噴嚏?我又不是他姥姥!
簡直是電影裏才有的橋段。
傳真的內容不複雜,大致是:好羨慕你啊。我無聊透了,每天必須工作工作,上班上班,還有什麽到揚州去辦合資工廠,和官僚們打交道,真討厭啊,煩死了,沒意思啊。這是什麽日子啊,這是什麽生活啊,真無聊啊……
我試著給漢語拚音加上四聲,讀給朋友們聽,酒勁也上來了,狂笑不止。
老白的人生常常使我想到我在洛杉磯的房東。我剛住下來的時候,房東老頭來過幾次,有過交談。他家是台灣本省的望族,幾代經營銀行業,日據時代被天皇賜姓,至今在美國的身份文件等還是用這個日本姓氏。他早年熱愛繪畫,也想當藝術家,但這樣的家族當年把從事藝術看成下九流,不許他幹這行。他隻好繼承祖業,當了一輩子銀行家。
但老頭對畫畫始終不能忘情於心,退休後重拾畫筆,在(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雜誌上登過一幅油畫,給我看過。後來在洛杉磯“僑二”(華僑第二文化活動中心,台灣政府辦的)開了個展,也給我發了邀請。都是油畫,題材與讀者文摘上的那幅差不多,大部分畫的金魚。
他是個非常文雅謙和的人,閩南話日語英語都很流利,唯獨國語講不清楚,我租房期間,雙方沒發生過任何問題。他鍾情藝術,令人讚佩,自娛自樂,無不可為。但單就畫兒的本身而言,俗氣逼人。我想這不是才華問題,一輩子和金錢票據打交道,倒回頭來再使這個畫筆,心境早已不同了。
在老白的畫展上,我觀察戴錦華看畫的神情,怕也有類似之感。
一個人隻有一個一輩子,很短,如果不把它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到頭來會後悔的。這種悔意,恐怕是人生當中最悲涼的部分。
當年的我還年輕,老白和房東的故事像一麵鏡子,日日對照,給我以鏡鑒,增添我的決心。
大約六七年前,老白退休了。他回到法國,住在離裏昂不遠的一個村子裏。他的頭腦仍轉得飛快,身居法鄉村,放眼全世界,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曾稍衰。他說話的語速還是那麽快,但中文裏不夾雜日語了。我們在北京會過兩次,兩次他都很興奮,對中國發生的事情一清二楚。
這回來北京,他約我在前門的火車博物館碰頭。真是個隻有老白才會挑選的約會地點。這裏就是過去的前門火車站,北京最早的火車站,五大臣出洋、孫逸仙來京,都是在這裏。民國的文人雅士來北京,從車站一出來,兩步就到了正陽門,穿過城門洞筆直北行,過前門、中華門、金水橋、天安門、端門,到午門……一路領略偉大北京城的壯麗之美,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所無的。
不過現在完蛋了。你穿過前門樓子隻能撞上紀念堂。
我們見麵那天正好在開三中全會,前門一帶人車稀少,警察眾多。老白站在前門火車站大門旁的昏暗燈光下,身穿黑尼大衣,寒風把銀白的頭發撩亂,活像個間諜。我大叫道:“嘿!抓外國特務!”老白舉起雙手作投降狀,連說:“我什麽都沒幹啊,什麽都沒說啊,我是遊客啊!中國好啊,共產黨好啊!”
我怕他接下來還要喊毛主席萬歲,扭住他胳膊,把他塞進車裏,絕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