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作者檔案

克明
克明,本名包·耶希紮拉森,蒙古族,1951年生於北京。劇作家,詩人,國家一級詞作家。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同年插隊到黑龍江兵團、鍛工。八年後轉插呼倫貝爾草原。曾任呼倫貝爾盟民族歌舞團樂隊演奏員,呼倫貝爾盟話劇團演員、導演、編劇。1984年調至內蒙古人民廣播電台編輯部,1985年任內蒙古電視台導演,1992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係。1995年任中央電視台社會專題部記者、編導、主持人。
代表作: 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往日時光》《綠皮火車》,歌劇《天鵝》《公主圖蘭朵》,音樂劇《金色胡楊》《蘇赫與白馬》。

永別了 地壇
作者:克明
我與鐵生是少年時代的同學,又是夥伴,他是清華附中初643班,我是初644班。兩個班隔著一堵牆,一下課,大家爭先恐後向外瘋跑,去搶陽台下那副雙杠玩。鐵生是個很靈巧的人,雙杠玩得很好,是他教會我雙杠上的技巧。13歲,正是野草一樣瘋長的年齡,看他在雙杠那裏上下翻飛,不由得你不試一試。玩累了,兩個人就坐在杠子上聊天,比比胸大肌,陽光下,操場邊,很愜意。
鐵生的班主任叫王玉田,是音樂教員,王老師的妻子叫董玉英,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們兩個班的語文老師。
王玉田老師把我選進清華附中的軍樂隊,我開始學習小號,每天長音、音階、音程地練習,一年之後,竟很有長進,被選拔進清華大學的軍樂團,經常參加各種演出,不知不覺,走上了藝術的道路。
能把我倆連在一起的,就是回家的路。每個星期,我們都在一起放學,一起穿過清華園,路過大禮堂前的草坪、二校門,坐上31路公共汽車,到平安裏,再一起換上13路汽車,一起在北新橋下車。他家在王大人胡同,我家在雍和宮。我們一路聊著,歡笑著,走過了少年。
再後來,史無前例的革命開始了。我倆的出身都不好,也就一起被打入了另冊。再後來,我就去了黑龍江兵團,當了一名鍛工,從此天各一方,再沒相見。
離開清華附中後,我一直很孤獨,陪伴我的,隻有懷裏的小號。寂寞的時候,我常常在車間裏吹奏,隻有它,能消弭我的孤獨,能讓我想起過往。
後來的路,就是一連串的失敗和人生的遭際。但因為有這號角,我的希望還不至於泯滅。終於,我以圓號考上黑龍江省藝校,坐進了樂隊排練室。學校沒有圓號教員,隻好讓中央音樂學院代培。我的老師是著名的夏之秋教授,我又是他的關門弟子,要求很嚴格,留的課程很多,每星期的練習曲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克明在草原上
北京的家很小,學院又不可能給我提供琴房,隻好到地壇公園的西南角,找到一片鬆林,一塊巨石,權當是我練功房,從早到晚,這裏就回蕩著圓號的樂聲。
按常規,每天下午5點,我的課程就結束了,為放鬆一下心情,總會吹些歌曲,一般都是蘇聯歌,像《小路》《滿洲裏的山崗上》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類,然後就可以回家了。那是初夏,公園裏安靜極了,隻有陣陣鳥鳴陪伴著我。
一天,我發現遠遠的有個人,坐在一隻殘疾車上望著我,也沒有在意,收起譜台和圓號就回家了。第二天,在同一時刻,那個坐殘疾車的人又來了,不過距離又近了一點。我沒有想別的,又起身回家了。
第三天,當我吹完最後一支曲子時,睜開了眼睛,那個人又來了,而且更近了,他衝我笑了笑,點點頭:“練完啦?”這是典型的北京人在打招呼。我趕緊回應著,掏出一支香煙,幾乎在同一時間,他也把煙掏了出來。點上煙,也就聊了起來。

史鐵生在地壇公園
“您吹的這是什麽號啊?”
“法國號,也叫圓號。”
“噢。您在哪兒工作啊?”
“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團。”
“您是北京知青吧?”
我一哆嗦,煙差點掉地上……
“您是清華附中的吧?”
我極力在腦海中搜索著,他是誰?
“您是不是叫克明?”
我整個崩潰了!這是我的同學?校友?曾經一起演出過的隊友?
“認不出了。”他摘下眼鏡,“這回呢?”我還是認不出。因為總坐輪椅的人,臉龐會發胖,又有一副雙拐在手,真讓我想不起來了。“我是鐵生啊!”我扔下煙:“鐵生?!你怎麽這樣啦?腿斷啦?”他苦笑一下,“要是腿斷了就好了,我的腰壞了!從這以下,廢了……”
悲夫!
我心疼地看著他的腿。難道這就是我的史鐵生?難道這就是在雙杠上下翻飛的史鐵生?而他卻坦然地笑著、說著,還是小時候那種憨憨的笑,平靜地告訴我,他的將來就要在這輪椅上度過,再也不會跑了……

史鐵生在地壇公園與讀者交流
兩個少年的夥伴,像是兩隻淘氣的小熊,相約到森林深處去采蜂蜜,迷失在浩瀚的黑森林裏。多年後相逢,已是傷痕累累,疲憊不堪,互相講著分別12年以來的經曆,他講他的黃土地,我講我的蒙古草原。夜色漸漸降臨,地壇裏充盈著古柏的清香,有幾隻喜鵲嘹亮的叫著,叫著……
後來,我提議回母校看看,鐵生的眼裏放著光。1979年的春天,北京到處在建設,路很不好走。他的殘疾車是那種最原始的,車把是直的,握在左手;右手是一個搖柄,像自行車的飛輪,用鏈條鏈接起來,用力一搖,車就走了。在那個年代,雖然吃力,但強於輪椅。1979年的時候,還沒有二環路,城牆剛剛扒掉,我們得穿過護城河上的破木橋,再穿過地壇,走安德路,斜插到北太平莊,再走北醫三院、航空學院、鋼鐵學院,就到了五道口了。
風很大,他用左手把住方向,我在後麵騎車推行,不一會兒就是一身汗。一邊走,他一邊給我講陝北的故事,講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方言,講他攔牛的故事,回憶著當年清華附中的血雨腥風。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二校門。
我們停下來,望著二校門原址上的毛主席塑像,良久無語。走過大禮堂時,我說看看水木清華吧,遂推到了湖邊。他點起一支煙,靜靜的看著岸邊的柳絲,荷花早沒了,顯得有點破敗。鐵生熄滅了煙,決絕的說:“走,回學校!”

1984年,史鐵生回到陝北“清平灣”
清華大學和清華附中之間,有個小門,在化學館的旁邊。鐵生把車停下,跟我抱歉的說,幫我把尿壺倒掉吧!我低頭一看,他雙腳間有個白色的塑料尿壺,已經快滿了。提起來,感覺有點溫熱,一根導尿管插進尿壺口。
倒完尿,我拿著導尿管問他:“這頭在壺裏,那頭呢?”他說:“在尿道裏唄!”我又問:“那這管子每天都用,萬一不幹淨怎麽辦?”鐵生說:“那就感染唄,先是膀胱感染,控製不住,就會感染到腎,最後就是尿毒症。”我又問:“尿毒症厲害不?”鐵生笑了:“尿毒症晚期就是死亡。”見到我驚愕的樣子,他很輕鬆的說:“沒事,我都好幾次了,這不還挺好的嗎?”
最先看到的是董玉英老師,她邊笑邊流著淚水,上下打量著鐵生。更多的老師圍攏過來,萬邦儒校長和韓家鼇校長也來了,最後出現的是班主任王玉田老師,他愕然地注視著自己的學生,強忍淚水,用力握著鐵生的手,搖著,搖著,半晌,說出一句話:“隻要活著就好!”鐵生也哭了,但隻是流淚,不言語。不一會兒,又開始笑,那種孩童似的笑。我遠遠看著他,心想,真是個鐵打的人啊!

克明在草原上
再後來,我結束了學習,又回到了草原。但這重逢的日子,總在心頭掠過。在地壇裏,我們更多的是相對無言,他很沉靜,總在默默的思索著、思索著,也許,是在結構一篇新的小說,也許,是回到那遙遠的陝北,回到重重疊疊的山野村落,因為,那裏有他的窯洞,有他的牛圈,有他破碎的青春。每當這個時候,我就看著他,也不說話,不打攪他,看他的目光遠遠地注視著什麽……
世界上奇巧的事情很多,我們兩家的住房就算一樁。我家原先住在雍和宮牆外的大西倉二號,這是寺廟的房產,在京的蒙古人大抵都住在寺廟附近,因為有許多家鄉的青年出家當喇嘛,總會有一些親情在走動。後來,我家搬到雍和宮的對麵,環境也好些。
鐵生家原來在王大人胡同的前永康,生病後,就住進了我家原來的大西倉二號院。地壇重逢後,我送他回家,吃驚的發現,我們竟在一個院落裏!從那以後,我經常去他家玩。那時,他的母親已經去世,家裏就是史大叔,妹妹史嵐和他。兩間北房,一個小院,很是愜意。

我平均每年一次探親假,回到北京,常常帶回些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土特產,比如牛羊肉啊,呼倫池的鯉魚和貝爾湖的白魚等等,有時,還有大興安嶺的野雞、榛子和飛龍,照例分做幾份,母親一份,大姐一份,弟弟一份,鐵生一份。東西不多,是個心意。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鐵生已經是中國文學界的名人,高朋滿座,訪客巨多,真有點不勝煩擾。每次到鐵生家,都能看見木門上的紙條,“各位訪客,因為主人身體原因,請先預約”。可我從來不管這些,也不會像別人那樣彬彬有禮地叩門或按門鈴,上前就用馬靴“鐺鐺”地踢門。每逢這個時候,史大叔都會說:“聽聽,準是克明來了,快開門!”
一進屋,自然是歡聲笑語,把禮物放下後,通常走向鐵生,去看他的笑臉,去握緊他的手。幾年後,我再去他家的時候,發現家裏多了一個眉清目秀的女人,她夾著一支拐杖,好像也有點輕度殘疾,動作麻利地給我沏茶,又旋風一般地消失在裏屋了。我呆在原處,悄聲問道,這是誰啊?原來,這就是鐵生後來的愛妻陳希米,剛剛從西安來,也是個文學青年,到北京,就是想認識鐵生,嫁給鐵生!

陳希米曾是《希望》雜誌的一名編輯。1979年,史鐵生的一篇小說發表在這本雜誌上,兩個相似的靈魂,由此遇見
我被這突然降臨的幸福震懵了,鐵生也感覺不可思議。我悄悄說:“你還行嗎?人家可是姑娘,你別做對不起人家的事啊?”鐵生羞澀地望著我:“那你說怎麽辦啊?”第二天,我去雍和宮糧站買切麵,正好與史大叔同行。
“大叔,那女的走了嗎?”
“沒有,不走了。”
“那怎麽辦?人家可是黃花閨女啊!”
“誰說不是呢!唉,真是個好姑娘啊!
“克明,這事你怎麽想?”
“大叔,要我說,這真是個好事!您想,您都這歲數了,還能陪鐵生幾年?再者說了,史嵐是姑娘,早晚得嫁人,鐵生這病又離不開人,妹妹能一輩子照看他嗎?我們同學再好,也不可能長久地伺候他。如果她們倆成親,您不就踏實了嗎?隻是鐵生這身體,把姑娘耽誤了,真對不起人家,有點自私了……”
“克明,你這話說到我心裏去了,要真能成,鐵生媽媽也就放心啦……”

史鐵生和陳希米在家中
那天買完切麵回家後,我跟母親說了這事,母親聽了,竟然落淚了:“唉,這是前世修來的福啊!天下竟有這樣的奇女子……”我的哥哥克光也是殘疾人,7歲那年患了小兒麻痹症,每天架著雙拐,經常被路人恥笑、推打,為此,我總和別人打架。所以,母親最心疼患有殘疾的孩子,對鐵生特別好。鐵生能有這般結局,讓我們兩個家庭都看到了幸福和安寧!
在上海讀大學時,我的美學老師是餘秋雨。有一次講到“終極關懷”這個課題時,他說,他最喜歡的小說家有兩個人,一個是美國的海倫,一個就是中國的史鐵生。“當我們的文學還停留在講故事的層級時,史鐵生的小說已經駛入哲理的海洋!一個殘疾人竟擁有如此健康強大的心智,在文學,在對生命的認知上,他的足跡比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走的都要遠,我們隻能望見他的背影……”
我曾問過鐵生,你夢見過自己跑嗎?他笑了,搖搖頭。我又問,假如你的腰沒壞,跟我一樣擁有健康,你還能寫出這麽多小說嗎?他說,這事兒咱不能假設。我都這樣了,哪兒也去不了,隻能坐在輪椅上想,坐在輪椅上寫,所有的窗戶都關上了,就剩下這一扇窗……
人,不逼到絕處是不會逢生的啊!我的哥哥也是殘疾人,但他還能走動,所以,總也經不住誘惑。鐵生經住了,他已跌入萬丈深淵,隻有一線光明在牽引他前行,要麽生,要麽死。他再也無法站立,他隻能讓文字載著他的思想去飛翔。世俗的誘惑那麽美好,令人無法抗拒,所以,我們無法像鐵生那樣沉靜下來,去拷問自己的靈魂。

史鐵生與陳希米在海邊
回想起我們大多數人的一生,其實都很平庸,下鄉,插隊,拚命工作,渴望能夠有所轉機,能被推薦上大學,能夠參軍,或者能夠有機會去工廠,回到北京。回來後,又拚命複習,上大學。上了大學,又渴望能夠分到好單位,分到房子,遇到心儀的美女,然後成家,撫養下一代;然後渴望掙更多的錢,過上體麵的日子。汽車,美女,金錢,別墅,名氣……
我們都在世俗的海水裏起伏沉淪,我們心中的那份童心,一點點消蝕殆盡,偶爾停下腳步,摸摸稀疏的發際,看看微起的肚腩,感慨自己的蹉跎時,驀然回首,隻見行走得最慢的鐵生,搖著他的輪椅,早已化入天邊的遠山之中。
不幸。何為不幸?作為一個男人,你最大的不幸也就是成為鐵生了,孤身奮戰,孤身麵對死亡,沒有子嗣,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奉獻給社會去消遣,但他卻讓中國的文學抵達了峰巔,這難道不是人生之大幸嗎?這難道不是非凡的一生嗎?
又過了許多年,鐵生走了。

在史鐵生追思會上,克明和夫人烏日娜與史鐵生夫人合影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去地壇了。那裏,再見不到他的輪椅,也沒我的號聲……古柏還在,巨石也許還在,但沒了人,也就全沒了意義。
去年,我們班在陝北插隊的同學和董玉英老師聚在一起,聊起了陝北,聊起了插隊的生活。我自然想起鐵生,想起孫立哲,想起了我們的青春。回到草原,寫下一首歌《塬上的星》,是為紀念。錄音的時候,我給歌手張虎講了北京知青的故事,講了鐵生,我說,這歌是獻給他們的,假如能有來世,我背也背上鐵生去塬上看星星。當錄到“如果我再活一回,還想在塬上行”時,張虎突然蹲下,嚎啕大哭,再也無法唱下去了……
嗩呐響起時,我看見了青春,看見我的同學們竟相迅跑在塬上,跑的最快的那個人,一定是鐵生!
永別了,鐵生!
永別了,我的地壇……
2019年5月1日 北京
廖昌永演唱:往日時光
附:塬上的星
我清華附中同學史鐵生、孫立哲、邢儀、李桂和胡靜,都是當年赴陝北延川縣插隊的知青。今年,同學們在清華相聚,談起了青春歲月,不勝唏噓。應黑蔭貴之托,為延川的北京知青寫下一首歌為念。
2018年5月1日
塬 上 的 星
詞曲:克明
高高塬上是星空
塬上的人兒站在雲中
星河燦爛垂眼前
想起了從前你的身影
天上星星窯裏的燈
照亮了天下受苦的人
抬頭望見滿天的星
不知道哪一雙 那雙是你眼睛?
火熱的青春 曲折的人生
當年的笑聲在心中
塬上真安靜
塬上真安靜
如果我再活一回 還想在塬上行
白羊肚的手巾紮頭頂
登高看星星
登高看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