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他出身將門,卻與文學結緣。他身為男兒,卻一生柔腸百轉。弱冠之年,他獨具慧眼發掘了女作家三毛,耄耋白首,他仍然矢誌不渝。萬水千山走遍推動昆曲的傳承發展。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後的貴族,也有人說,他是《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但拋去所有標簽,他隻是家世顯赫,卻難免顛沛流離於歲月中的書生—白先勇。
幼年白先勇與父親白崇禧
白先勇幼年全家福
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出生於廣西桂林,父親是著名的國民黨將領白崇禧。
父親的名字,書生氣十足,卻在沙場上建功立業。他的名字,勇武之意突顯,卻在文字裏構建乾坤。命運在他和父親的名字上,開了一個“名不符實”的玩笑。
白先勇是家裏的第八個孩子,從小備受父母的疼愛。可是七八歲的時候,突然得了肺病,那時候,肺病是一種無藥可醫的絕症,所有人談癆色變。於是,不能去學校,也不被允許和家裏人在一起,隻能被隔離起來。從那時起,白先勇從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變得沉默自閉起來。
許多年後,有一次趙忠祥采訪他,問他研究了一輩子《紅樓夢》,最喜歡裏麵哪個人物。他側著發白如雪的頭,想了一下說:“林黛玉。因為她也得過肺癆。”
陳曉旭版林黛玉
白先勇
被隔離的白先勇,整日對著院子發呆,開始幻想現實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這時,白家的一位廚子,無意中成為了白先勇的文學啟蒙老師。這位廚子,除了做一手好菜,還講得一口好故事,《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平西》、《薛剛反唐》,這些引人入勝的演義故事,在廚子的口中栩栩如生,小小的白先勇聽得入了迷。這些口頭文學,為他後來的小說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廚子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從五六年級開始,白先勇便開始自己讀書。初中的時候,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在一本叫《野風》的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文章《紀念我的外祖母》。
白先勇第一次有了一個念頭:我要當一位作家。
少年白先勇
青年白先勇
中學畢業時,因為門門功課都是優,老師推薦他直接上大學,不用考試。
那時,他正好無意間看到一篇文章,講三峽大壩建成以後,可以發很多電,灌溉很多農田。他便想著報考水利係,以後可以一邊修建大壩,一邊對著優美的景色寫小說。可念了一年水利係後,專業要求進入工廠磨鐵。他對磨鐵沒興趣,別人都在磨鐵的時候,他躲在一旁偷偷看小說。
那時,雖然水利係的功課成績都還好,可是他對文學,還是念茲在茲,還想繼續寫東西,繼續投稿。
於是,19歲的他,自己做了一個主張,決定重考。在一位老師的建議下,白先勇最終報考了台灣大學的外文係,從此一腳正式踏入文學的大門。
白先勇演講
在台大外文係,白先勇遇到了對他影響深遠的一位老師,夏繼安。
夏繼安是一位作家,一邊做老師,一邊辦雜誌。那份雜誌,在當時的台灣有很高的水準。白先勇便把自己的一篇小說拿給他看,希望聽聽他的意見。夏繼安看完後,稱讚了一番,說寫得很老道,並決定采用白先勇的稿子。
後來,每次提到這件事,白先勇都很高興,像個孩子一樣,他說,那才算他真正走進了文學的殿堂。
那篇小說叫《金大奶奶》。
白先勇
夏繼安把白先勇帶進文學的殿堂後,出國了。白先勇沒了投稿的地方,於是和幾個同學一商量,合夥辦了一份雜誌,《現代文學》。這本雜誌,對後來的台灣文學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現代文學》創刊初期,嚴重缺稿,白先勇便用兩個筆名,寫了兩篇小說。後來,其中一篇被改編為電影《玉卿嫂》。
他把大部分稿件,都投給了自己創辦的《現代文學》,後來,這些稿件,陸陸續續匯編成《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謫仙記》等文集。
時至今日,這些書在豆瓣的評分也是居高不下。無怪乎旅美學人夏誌清教授讚他說: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少女三毛
青年白先勇
除了寫書辦雜誌,白先勇無意間還做了一件造福中國文學的事。
還是在辦《現代文學》的時候,有一天,一位畫畫的朋友對他說:“我有一位女學生,想做畫家,但我看她在畫上沒什麽天才,可是文筆很好,我拿她寫的給你看看。”
白先勇聽了很感興趣,便讓朋友拿來看看,一看,寫的是人鬼戀,再一問,這位女學生才16歲。白先勇說,這麽小,就這麽有想象力,於是便用了這篇稿子。
十幾年後,這位學畫的女學生成了一位著名作家,在回憶錄中寫道,那時的自己很封閉,完全沒有出路。《現代文學》發表她的稿子,就像是為她打開了一扇門,從此走上了文學之路。
她就是傳奇浪漫的女作家,三毛。
白先勇父子最後一次見麵
白先勇與王國祥
大學畢業第二年,母親馬佩璋的去世,使白先勇倍覺人生無常。母親下葬後,他按照回族的儀式,走了四十天的墳,第四十一天,便去了美國。一生剛勇的父親親自為他送行,在機場裏老淚縱橫,誰料此去,竟也是父子二人的最後一次見麵。
到美國以後,他在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研究創作,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在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29年間,光是紅樓夢,就教了整整20年。
從五六歲知道《紅樓夢》,到十歲開始懵懵懂懂讀《紅樓夢》,再到如今滿頭白發如雪,他讀了一輩子《紅樓夢》。他說,《紅樓夢》是天下第一奇書,是一本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是他的文學聖經。
青春版《牡丹亭》
2014年回國後,他在台灣大學開了《紅樓夢》的導讀通識課,同時用自己的盛名,集合兩岸三地的一流創意設計家,聯手打造了青春版的《牡丹亭》。
他說《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傳統文學的一座高峰,應該被傳承下去。從2014年到現在,青春版《牡丹亭》在各大高校不斷受到廣泛好評。許多人把這一文化盛事稱作文化工程。
在他的世界裏,大陸是身體的根,《紅樓夢》和昆曲,則是精神的根。
大概是人老了就要落葉歸根。這些年,在大陸的越來越多的場合,總能看到他如一棵大樹,站在台上,向不同的人推介《紅樓夢》和昆曲。在越來越與傳統文化遠離的時代背景下,他以自己年邁的書生之軀,發起了一場孤獨的文藝複興,好像永遠不會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