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活 著 (ZT)

(2017-09-18 13:45:45) 下一個

    民國的銀行到底是什麽樣子?其職員的生活水準如何?一般隻能從別人的回憶錄去閱讀;由於曆史的原因,當時的照片留下來的很少,缺少直觀的影像資料。

    幸運的是在我的眾多藏品中,有一本私人相冊;我如福爾摩斯一樣反反複複翻閱這本老相冊,根據背麵的拍攝日期,經曆了假設、推理、否定、確定反反複複的過程,居然拚湊出了這部相冊主人公的人生軌跡。

    相冊的主人公,早年就職於民國上海金城銀行,屬於典型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他從民國四十年代初步入職場,為資本家效力;經曆新中國的公司合營,成為紅色中國的一名普通員工;再到改革開放,光榮退休頤養天年。這本相冊跨度50多年,完整地記錄了他人生的職場年代。

    從淞滬抗戰的槍聲到文革運動的落幕,是他人生的黃金時代,也疊合了中華民族最苦難最動蕩的歲月。

    他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如果沒有老照片留下,除了家人,別人很難再記起他。曆史的風雨可以改變他命運的方向,卻不能吞噬他,擊垮他。

    作為一個上世紀四十年代初走入職場的上海男兒,隻是一個普通的城市市民,血液裏缺少年輕人的激情,沒有大愛,也沒有大恨,更沒有投入到火熱的革命鬥爭中去。

    隻有一個簡單的想法——“活著”,過簡單而快樂的生活,他愛自己,愛生活,愛拍照,愛家人;因此也留下了大量的人生記錄。

    哪怕在人性和顏色抹到最淡的五六十年代,他都會堅持上照相館拍照留影。當所有“資產階級情調”被剝奪之後,他仍把拍照當成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是他與從前那個小資生活的私密聯係。

    下麵,我們一起從老照片裏回味他的人生之路。

    圖一是穿著製服在工作場所的留影,可見當時銀行員工也是製服一族。

    分析照片可得知,這是上海的金城銀行營業網點上海八仙橋辦事處。據資料顯示金城銀行在上海共有七家辦事處,其影響力在民族資本中還是名列前茅的。

    相冊的主人應該是四十年代初開始就職於這家銀行,屬於典型的白領。

    估計這帥哥還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員工吧,在工作場所也有不少留影,從他那發自內心的微笑來看,他還是很喜歡這個工作的。
 

    由圖二可見銀行網點間的票據交換是靠騎馬解決的,帥哥上班騎著大馬既是工作又可耍酷,是多麽浪漫和富有激情的工作;銀行即使是在當下也是年輕人追求和向往的場所。

   圖三可見家有兒女初長成,推著自行車,載著一雙女兒,其喜悅溢於言表,一切都定格為美好的瞬間。

    也透露著民國小資生活的愜意與安康,別小看那個自行車,在當時可比今日家庭的小轎車還要氣派,那可是整車進口貨呀;可見當時銀行職員擁有多麽不菲的收入。

    他不僅熱愛家庭,也熱愛生活,在公園、在影樓都拍攝了大量的照片。

    現采擷幾張;圖四是在公園拍照,也不忘做個泡斯,做泡斯時還要拿本書做道具,即使是國家風雨飄搖之時也不忘讀書提高自己,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多麽崇尚讀書呀。
 

    圖五是攝於影樓,穿上時尚服裝擺個泡斯,這也是當時知識青年的最愛;這張照片八吋大小,看來他是非常滿意這張照片,還特意做了放大。

    我查了下資料,這麽大的照片,在民國也要四個大洋左右;聽老爸說,那時家裏的保姆一年的工錢是十二個大洋。可見他不僅熱愛生活,也有點小小的奢侈。

    那個時代的上海,不愧東方第一大都市,當年的時尚和審美,今天中國很多地方仍有不及;生活在上海的他顯然是快樂與幸福的。

    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個人來說1949年都是一個分水嶺,各行各業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中國的建立給人民也帶來了新的希望,銀行業成立了金融工會,金城銀行也有了自己的工會組織。

    這位帥哥也投入到火熱的新中國建設當中,已經步入而立之年的他,文藝範依然不減,在工會組織的文藝活動中常登台表演,見圖六。

    那時一切為政治服務的理念已貫穿社會的方方麵麵,文藝活動尤其是充滿政治色彩的文藝活動已經成為新常態,圖七的小品明顯的帶有醜化美國的烙印。

    可見他不僅有載歌載舞的技能,就連後來火遍全國的小品,他也是信手拈來,大量的文藝活動也讓他的文藝細胞變得活躍起來,真不知如果他沿著演藝路走下去成就會如何。

    1949年對他個人來說,既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也告別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其家庭生活水準還略有下降。從在解放初拍的全家福來看,其穿著明顯的不如以前,見圖八。

    1952年12月,上海60家合營銀行和私營銀行實行統一的公私合營,他有了一份新的穩定而普通的工作——國營銀行職工,此時不知他進入了哪家銀行,但他卻開始了新的人生。

    無論是在何時,銀行的福利都是讓人羨慕不已的,圖九是在春暖花開之時,和同事們一起帶著孩子外出踏青時的留影,可以帶孩子一起活動的單位在當時還真是不多耶!

    解放後最主要的標誌是政治運動的頻繁,尤其是從萬惡的舊社會過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曆來都是政治運動的老隊員;他們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波及,有的人怨天由人期期艾艾,自暴自棄;有的人則能坦然麵對,苦中作樂,尋找生活的樂趣。

    尤其一個家庭的主人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其生活的態度更會感染家庭和周圍的每一個人。

    他在赴外地參加學毛選學習班後還不忘留影,見圖十,可見他對政治運動早已泰然處之,見怪不怪了。

    圖十一是拍攝於下放勞動之時,有的人把那段經曆用蹲牛棚來形象的形容,充滿了恐懼與悲哀;可從主人公的表情看不出任何難過與痛苦,反倒更象今日的農田休閑采摘。

    瞧,即使是赤膊上陣,衣不蔽體半裸著上身也還充滿著微笑;給家人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勞動是光榮的,也是快樂的”。

    人能“活著”,並且快樂的活著在國家動蕩的年代,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那個時代對上海人最難以忘懷的是上山下鄉,幾乎波及了每一個家庭,他家自然不能幸免。

    三女兒也來到了千裏迢迢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勞動之餘不忘擺個革命的泡斯,證明我活的很好,給遠方的父母報個平安,見圖十二。

     他一直保持著每年拍照的習慣,或自己用相機,或去照相館。在那個工資微薄的時代,算是很舍得給自己花錢的了。

    在孩子都難得聚齊時也不忘拍個合家福;圖十三拍攝於文革後期,是這本相冊不多見的全家福,估計家人還是聚少離多吧。

    還有一張應該是拍攝於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初了,人的精神麵貌有了很大的改觀。

    女兒女婿外甥都到齊了,這是一次正真意義上的全家聚會,其服裝和發型都有了時尚的元素,從這也看到了社會的進步和市民的安康;見圖十四。

     此時的他像很多普通老上海一樣,完全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愛崗敬業,在銀行安安心心工作,直到光榮退休。

    80年代初他已光榮的退休,享受著天倫之樂,過著含飴弄孫的快樂生活,圖十五是和小孫子的合影,其在鏡頭前的表現力依然如年輕時一樣充滿活力,關於他退休後的生活,這本相冊還有很多。

    對一個平凡銀行職員來說,接受命運,求得內心的平安喜樂,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事實上作為一個普通市民,對於社會,他不曾加害,且略有貢獻,這樣的人生,足以驕傲地謝幕了。

     在翻閱了整本相冊,終於在一張一寸證件照片的背後找到了相冊主人的姓名——閻俊山。如果相冊的主人還健在人世,那他該有近100歲的高齡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