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近代波俄恩怨史:波蘭為何要拆除境內500多座二戰蘇聯紅軍紀念碑?

(2017-08-21 09:19:50) 下一個

近日,波蘭與俄羅斯這兩個在曆史上有著眾多恩怨糾葛的國家,相互之間又爆發了一場激烈的口水戰。事件的起因是波蘭政府計劃拆除境內的500座二戰時期蘇聯紅軍的紀念碑,這自然引起了俄羅斯方麵的強烈不滿。
 

其實早在2016年4月份,波蘭政府的一項關於“去共產主義化”的法案就已經生效。根據該項法案的規定,將禁止使用象征共產主義的姓氏、組織名稱、事件或日期對波蘭境內的街道、橋梁或廣場等建築物進行命名。而今年4月份,波蘭參議院又高票通過了這一法案的修正案,根據該修正案的規定,波蘭政府將拆除位於公共場所的共產主義紀念碑。但波蘭政府同時也強調,此項法律不適用於蘇聯紅軍烈士墓以及私人場所的紀念碑。而俄羅斯方麵對此的回應,還是一貫地霸氣:“敢拆,就製裁你!”

二戰結束後,波蘭成為了社會主義陣營成員之一,波蘭人與俄羅斯人又都屬於斯拉夫人種。按說這兩個國家原本有理由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然而事實卻相去甚遠,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糾纏可謂是剪不斷理還亂。在波蘭流傳這樣一句名言:“如果德國入侵波蘭,那麽波蘭喪失的是領土;如果是俄羅斯入侵波蘭,那麽波蘭則會喪失靈魂”。

波蘭曆史上曾三次被瓜分,而每一次都少不了俄羅斯人的身影。

不過太過久遠的恩怨咱們先暫且不提,孰是孰非,誰先動的手,也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基於此,我們隻需將目光集中於波俄兩國在近代史上的恩怨,便足夠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兩個國家在當下何以互相敵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凡爾賽條約》做為法理基礎,於18世紀末被瓜分的波蘭得以重新立國。十月革命後建立的蘇維埃俄國政權也於1918年8月29日頒布法令,宣布:“由前俄羅斯帝國與普魯士和奧匈帝國政府締結的、涉及瓜分波蘭的條約,因其與民族自決的原則、與承認波蘭人民的不可剝奪的自主和統一的俄羅斯人民的革命法製意識相違背,由本法令予以徹底廢除。”而獨立後的波蘭在國家元首約瑟夫·畢蘇斯基領導之下,試圖向東部擴展疆域,希望借機一舉奪回被瓜分前的領土,並且計劃聯合中東歐其他國家建立一個以波蘭為主導的政治聯盟。而波蘭企圖擴大領土與蘇俄希望擴大影響力的訴求之間,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衝突。

在波蘭人看來,一戰結束後,波蘭的現有領土是歐洲這些大國強加給波蘭的。在“故國情結”或者說是“波蘭沙文主義”的作用之下,要回自己的原有屬地在波蘭人眼裏是天經地義的事,很容易被看成是一種愛國行為。因此1920年4月12日畢蘇斯基領導的波蘭軍隊進攻基輔的軍事行動,在波蘭國內反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波蘭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被蘇俄方麵描述為“武裝幹涉蘇維埃俄國”。雖然蘇俄紅軍確實在烏克蘭境內建立了自己的“蘇維埃政權”,但就曆史事實而言,當時蘇維埃俄國的領土並不包括烏克蘭,烏克蘭依然是做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存在的。

 一開始蘇軍對波蘭軍隊的反攻非常奏效,甚至一路反攻到了波蘭的首都華沙。但在8月中旬,戰爭局勢發生了轉變,華沙戰役中波蘭軍隊頑強抵抗,創造了軍事史上著名的“維斯瓦河奇跡”。最終迫使蘇俄方麵提出求和,1921年3月,雙方簽訂《裏加條約》,重新劃定了波蘭與蘇俄之間存有爭議的領土。可以說1920年的波蘇戰爭,正是波蘭與俄羅斯這兩個民族在近代史上埋下仇恨的根源。實際上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這場戰爭的交戰國雙方其實都無所謂“正義”可言。

眾所周知,國際社會公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標誌就是德國入侵波蘭。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僅一個星期後的1939年9月1日,德軍從西、北、南三個方向對波蘭發動了進攻。而9月17日蘇聯軍隊也從東線入侵波蘭,蘇聯方麵對此的解釋是,當時波蘭政府已經失去對這個國家的控製,蘇聯方麵不能再保持中立立場,為了保護波蘭境內的西烏克蘭人與西白俄羅斯人,蘇軍必須進入波蘭。到10月6日蘇德兩國就已經全麵占領波蘭。行動之迅速很難不叫人懷疑這是事先秘密協商好的。因此二戰後期,所謂蘇聯紅軍幫助解放波蘭的說法,在波蘭民眾心裏恐怕是很難領情的。

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蘇聯為了避免東西兩線德國與日本的威脅,在1941年4月13日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蘇聯與日本兩國同時宣稱:“蘇聯誓當尊重‘偽滿洲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日本誓當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這等於是以中國領土互相饋贈的方式來確保東線的安全。

1944年6月,盟軍從諾曼底登陸,從西麵向東推進,7月下旬,蘇軍也從東麵逼近了早已淪陷五年之久的波蘭首都華沙。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看到解放的曙光之後,授權波蘭地下抵抗武裝組織在華沙阻止一場大起義。而蘇聯人也承諾提供軍事支持,約定屆時內外呼應,阻撓駐紮在華沙的德軍組織死守作戰。

8月1日,華沙的起義者於下午5點開始進攻德國占領軍,當華沙全城陷入激戰的時候,近在咫尺的蘇聯人卻選擇了旁觀。不要說原先承諾的軍事援助沒有兌現,蘇軍甚至還後撤了一段距離。從起義之初丘吉爾與羅斯福就強烈要求斯大林采取援助行動,無奈未果。斯大林不僅對此不予理會,而且在回複丘吉爾與羅斯福的電報中將華沙人民的英勇起義定義為“罪犯集團旨在奪權而在華沙發動冒險事件”。華沙的起義軍陷入了孤立無援,彈盡糧絕的境地。

當蘇聯軍隊以“解放者”的姿態進入華沙時,華沙早已是一片廢墟。“華沙起義博物館”裏麵有個小3D播放廳,會向觀光者播放一段黑白的航拍影像資料,內容正是一片廢墟之下的華沙。這種猶如身臨曆史現場的直觀感受,給人的震撼程度是相當強烈的。

二戰結束之後,在蘇聯的扶持下,波蘭成為了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