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1927年的今天,一位國學大師離我們而去,他自沉於頤和園內昆明湖中,了卻了他的凡塵事,留給後人無盡悲傷。他就是王國維。
伯希和這樣說過:“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陳垣)先生兩人。”胡適也有過類似的言論:“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王國維一去,國學少了半壁江山。
他的人生三種境界,點醒了多少人: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人間詞話》
他的“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理論,將千古詩文分析個透徹。他說作詩無外乎“以我觀物”、“以物觀物”: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人間詞話》
他不隻對國學有深刻的認識,對於讀書也有自己體會:
讀書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學的小學,大學的通義。
古人治學講究“厚積薄發”,所以第一階段,重點在於“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看,要博覽;其次的階段就是要思考,論語中講“學而不思則罔”。看了那麽多東西,就會互相比較,和自己的經曆比較,就有所得,就外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終的成就要返璞歸真,也是大學中說的“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學習的最後是體悟自然的規律,順應於這個規律“隨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義,死記硬背,可小成。
進能變通運用,能說會道,有一得。
終能深入淺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讀書的三重境界》
王國維的詩評寫得太好,以至於很多人忽略了他本身也是一個詞人。
最是人間留不住, 朱顏辭鏡花辭樹。
《蝶戀花》
世間最可悲的是英雄末路、美人遲暮,偏偏歲月無情,朱顏易逝。
君看今日樹頭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玉樓春》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啊,切記切記,“人無再少年。”
書成付與爐中火,了卻人間是與非。
《書古書中故紙》
書成竟是要付之一炬,也許他要毀去的不是書,他更想把那些是是非非“付與爐中火”。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浣溪沙》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想要認清楚一件事,就必須跳到事外來看。可惜我們不是開了天眼,靜看凡間的神,我們隻是凡間人,是被看的那個。
人生隻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
《采桑子》
隻有經過大起大落,方能看透大喜大悲。
王國維說過一句話:“有境界自成高格。”這是他來評價那些詩詞大家的話,今天,我更想把這句話送給他,王國維老先生自有一番大境界、高格調。
王國維遺書:
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槁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移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於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