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40)
2022 (880)
2023 (542)
昨日從email收到母親從國內發來的回憶錄第一部分。讀來有種被blown away的感覺。一點一滴地追回對那淒風苦雨年代的記憶,想必母親下筆並不輕鬆。她說她的文字沒有我那樣的文采。我覺得挺好的,這樣才有曆史的質感。於是就這樣原封不動地呈現給大家。
她的文字使我想到了與我有關的四代人。
過去隻知道母親有個早年故去的姐姐,這次才知道原來母親還失去過哥哥和弟弟。作為獨苗的母親承擔了她的責任。於是我作為獨苗之下的長子也承擔過自己那一份。
對外祖父母,我是有很多記憶的。文革時他們被轟到農村,母親派我作為家庭代表去看望他們。那年我十一歲,弟弟隻有五歲。於是我變得責無旁貸,身背帶給他們一些日用品就上路了。在火車站居然陰差陽錯地沒有見到來接的姥爺,隻好硬是問了幾十裏鄉村土路,連滾帶爬地找到了地方。從此這每年一次的苦差事自然而然地落在我頭上。
外祖父母曆經多次改朝換代,但沒有趕上什麽好時候。又僅有一個女兒可以依靠,生活的艱困可想而知。姥爺曾研究多年的詩詞格律的書稿在文革也散失了,空有一身學問無從施展。
而我父母這一輩就比上一輩有天壤之別了。如今二老正趕上好時候,“夕陽無限好”。有我弟弟一家人多年的照顧,他們把在奧運森林公園旁邊的家經營得有滋有味。母親有全國集郵協會的什麽職位,還出了幾本有關集郵的書。父親拿著國務院的特殊貢獻津貼,還自己建立個人網站,對我和太太的教育網站也出了不少力。奧運會時老兩口還在街道上當個誌願者什麽的。
而我呢,當然希望過比上一輩更好的生活,也算在華爾街幫工混了十幾年。但我的少年時代都是在文革那個年代度過的。按說一個十歲出頭的男孩子,正是念書兼貪玩的時候。可是在那個年月裏,我偏偏不得不管理起全家的財政支出,要做全家的一日三餐,何時領取當月的油糧票、何時買掉購貨本上過期便作廢的芝麻醬或粉絲,我都門兒清。不但洗衣,還做被子。這點縫補的手藝多年後在美國還派上用場。我女兒小時候喜歡在家裏的皮沙發上蹦來蹦去,結果扯了一個大口子。我找來一塊皮子細心縫上,至今完好如初。隻是我家小狗總在那個地方蹭來蹭去,好像非要弄明白為什麽那個地方有點與眾不同。
那樣的年月雖然苦點,但也多少培養了自己的韌勁性。後來負笈留學,雖然沒有幹餐館跑外賣,但拿了全額獎學金人家是要你念書的,學習的壓力無人可及。我需要在一年之內拿下碩士學位,再與一百多位老美競爭進入二十來人的英文博士班。簡直可以用血戰來形容,失敗了就得卷鋪蓋回家。當時又趕上個人生活的困擾和病恙來襲,但居然就這樣挺過來了。如此才有了後來的柳暗花明,一路風景。哥大幾百年曆史,建築古色古香,一進樓道就有一股舊木頭的味道。以致於我每當聞到這樣似曾相識的味道心情就緊張起來。
巧的是就在我收到母親回憶錄的同一天,在女兒的指引下我偷偷進入兒子在facebook網站上的個人網頁。一看不得了,好家夥,差點讓老爸滿地找眼鏡兒。有著一個個小人頭的好友名單呼拉拉六七百之眾,水蔥兒般的少男少女們,五湖四海,各色人等,眼花繚亂。雖說咱也挺喜歡音樂,ipod裏麵古今中外的歌曲裝了幾千首,可兒子在網頁上開列的 “Most Favorite Music”的名單上咱基本上沒有認識的。
兒子十八了,今年進了長春藤。當年老爸老媽背個包就遠渡重洋來念書,如今給他裝了整整一麵包車的東西,還覺得總覺得缺點什麽。兒子一走,老媽說心裏空落落的,情緒壓抑了好多天。兒子那邊到好像悠哉悠哉,樂不思蜀的樣子,也不常打電話過來。十八歲啊,青蘋果般的年歲。那時我已經是有兩年工齡、月薪三十二元的中學英語教師了,而且,我說過,還會縫被子耶。而兒子昨天臭襪子還要老爸給洗呢。
兒子倒是挺聰明的,但不下苦功讀書,作業總要等到last minute,可成績還不錯。考大學時,我說你得背背單詞兒。他說不用背,全認得。結果小子SAT真的拿個滿分回來。如今的孩子,對知識的認知、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與我們這一代全不一樣了。
兒子對中國並沒有多大好感,恐怕是美國學校灌輸的結果。我們也沒有刻意給他重新洗腦,以後自己慢慢判斷吧。有一次老媽倒是說起:要不是當年老爸老媽艱苦奮鬥在美國立下腳跟,哪有你們今天樂的份兒?兒子聳聳肩膀笑笑說:“Well. Good for you.”不愛學中文?也罷。再學也難有老爸這般生花的鏽筆吧。有時我看著滿書架的中文書,覺得挺無奈的,將來不會有人再讀了。頂多是讓後代捐給圖書館,人家要不要還是回事呢。說是要留給後代文化的根,可下代呢?下下代呢?總有消失的那一天,隻是早晚而已。就連中國麵孔,也會慢慢消失,二分之一,然後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最後剩one iota。
下一代總會學會生活,總會比上一代過得好。不用教。
還是聽我母親說她的故事吧。
兒女後代,生於斯長於斯,總會同化的。這就是為什麽我勸那些身在美國(或其他國)不愛美國(或其他國)的人要愛美國(或其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