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解放日報》和人民網:毛澤東精心部署了批彭鬥爭

(2010-11-13 14:33:08) 下一個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66/40470/4334388.html


   “我隻能毀滅自己,決不能損害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

  雖然彭德懷也曾有過不任軍職的想法。如1952年7月,在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周恩來提議把從朝鮮回國治病的彭德懷留在北京,以軍委副主席的身份兼任總參謀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大家一致同意,但彭德懷表示不願接受這一工作。原因是“當時總參謀部的工作確實繁重,自己難以勝任。原來的總參謀長徐向前同誌久病不能工作,粟裕(1951年10月調來任副總參謀長)也有病,聶榮臻同誌(代理總參謀長)的身體也被拖垮了,曾有一次昏倒在地。所以我想推舉一個身體強健的人來頂住這個繁重的任務,這樣也可以擺脫我自己的軍職。”

  怕工作繁重,這不符合彭德懷的性格,作為一個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走過來的身經百戰(又何止百戰)的高級將領,以善打惡仗、硬仗而著稱的主帥,什麽場麵沒有經曆過,和平環境下的“工作繁重”,對他又算得了什麽。

  據此,我們認為,也隻能這樣認為,他不願接受這一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推舉一個身體強健的人”,能夠勝任此項工作的人,其根本目的在於對部隊建設有利。也就是說,他以自己的“擺脫”,來爭取更合適的人選,這又是一種何等高尚的氣質和品格。

  廬山會議受批評,如果說彭德懷提出不再擔負軍委工作是出於一種不得已、或者說有幾分無奈的話,但他對軍隊建設的關注卻仍然是一往情深的。他說:“管軍隊,要純的人。我沒提過任何一個人,無任何私人來往,也沒有私人信件。軍委應該掌握在一個得力的同誌手上。我下來,提議一人去主持日常事務。”這一上一下,對人民軍隊的拳拳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1952年7月,彭德懷終於沒有“擺脫”周恩來的提議,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他隻得從周恩來手上接替了他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那部分工作,因為周恩來此時身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國際國內的事務,已經夠他操勞的了。

  彭德懷上任伊始,就像上足了勁頭的發條,開始了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建立製度,健全機構,使軍委機關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工作效率,保證了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的順利進行。不僅如此,他在軍事理論上也獨有建樹。可以說,50年代我軍在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方麵,是人民軍隊建設曆史上成就最顯著的時期之一,他所提出的軍隊建設理論,仍具有指導意義。

  首先,他提出了質量建軍理論,並付諸實施。他說,現代化軍隊並不簡單地等於步兵加上飛機、坦克、大炮。從單一的步兵到各兵種的協同,從落後的裝備到先進裝備,從分散的作戰到集中的、現代的正規作戰,從軍事上說是一個很大的躍進,是帶有本質性的轉變,不是簡單的量的增加,必然會引起一係列的變革。根據這一思想,1953年後,全軍按提高軍隊現代化、正規化的要求,增強合成能力,減少了軍隊總兵額,增加海空軍和技術兵種的數量。同時,在彭德懷和其他軍委領導的積極倡導和努力下,人民解放軍於1955年實行了義務兵役製、軍官服役條例和軍官薪金製等三大製度以及頒發獎章製度,這些,大大促進了軍隊的正規化、現代化建設進程。

  與此同時,彭德懷提出了建設現代國防的思想。他指出,現代化的國防必須有現代化的裝備和現代化的交通及交通工具。沒有現代裝備來武裝我們的軍隊,則我國和我軍仍將處於落後狀態,而落後照例是要挨打的。他特別強調現代化裝備不能依靠從國外購買來解決,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建立起自己的國防工業。從1954年後,我國加速建立起了飛機、艦艇、坦克、火炮等各種裝備研究機構和製造工廠,大大提高了我軍的裝備水平,人民解放軍軍威大振。

  然而,廬山會議時,他那封言詞懇切的信,卻給他招來了災難。毛澤東不但把“意見書”印發廬山會議的與會者,而且精心部署了批彭鬥爭。

  毛澤東說,你解放軍不跟我走,我就找紅軍去,我就另外組織解放軍。我看解放軍會跟我走的。

  問題提得如此尖銳,這是彭德懷始料不及的,或許他壓根就沒往這方麵想過。解放軍不跟“偉大統帥”走了,首先意味著解放軍的頭已經與毛澤東不是一條路上走的人了,這就是問題的嚴重性。

  廬山會議進入第二階段,即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後,原來的神仙會味道已蕩然無存,從反“左”轉到反右,批判彭德懷等人的問題從思想認識升級到路線鬥爭的新高度,會議氣氛異常緊張。

  8月7日上午,毛澤東找彭德懷談話,重複了他在常委會上對彭德懷的批評。談完,彭德懷提出,根據這次會議給予他的批評,他不願再做軍事工作了。

  當天晚上,他便起草了一個給中央的報告,請求辭去國防部長的職務,以及撤銷中央軍委委員、政治局委員的職務。他說:“不當國防部長,我早就有這個意思,這次能辭掉,我是很願意的。”

  彭德懷一麵起草自己的書麵檢討,一麵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黃克誠這個參謀長也不能幹了,這對軍隊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有些工作可能要中斷。現在把幾個主要條令都算搞出來了,如果再過幾年,能把戰史、軍史都搞出來那就好了。”

  他接著說:“我國的民兵製度是有曆史傳統的,是一種強大的戰略後備力量。這幾年已經摸索到了適合國家經濟建設情況的組織形式,假使因為我的問題把它廢了,可太可惜了。”

  即使到了這個時候,他想的仍是戰友,是怎樣對軍隊和國防建設有利。

  彭德懷在他後來的《自述》中寫道:在會議發展的過程中,我采取了要什麽就給什麽的態度,隻要不損害黨和人民的利益就行,而對自己的錯誤作了一些不合事實的誇大檢討。唯有所謂“軍事俱樂部”的問題,我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於這個問題,在廬山會議期間,就有追逼現象,特別以後在北京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時期(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這種現象尤為嚴重。其實在廬山會議結束後,我就想把我在軍隊三十多年來的影響肅清、搞臭。這樣做,對於保護人民解放軍在黨的領導下的進一步的鞏固,是有好處的。我就是持著這個態度,趕回北京來作檢討的。但是我不能亂供什麽“軍事俱樂部”的組織、綱領、目的、名單等,那樣做,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我隻能毀滅自己,決不能損害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

  這就是我們的彭大將軍,鐵骨錚錚的老軍人。

來源:《解放日報》(責任編輯:文鬆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