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饒反黨集團是冤案嗎?

(2010-07-24 23:42:46) 下一個
高饒反黨集團是冤案嗎?
作者:
來源:網上文摘
來源日期:2009-4-28
本站發布時間:2009-4-28 3:07:52
閱讀量:8661次

      高崗,原名崇德,陝西橫山人,生於1905年,比毛澤東小12歲。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西北地方部隊中秘密開展兵運工作,發動武裝起義,曾與劉誌丹,謝幹長等一起創建陝甘革命根據地和陝甘紅軍。1949年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當時號稱“東北王”。

  與劉誌丹共創陝甘,參與遼沈平津戰役,抗美援朝時堅持東北的物資支持,彭德懷曾說,抗美援朝勝利,有賴於兩個麻子:前方是洪大麻子(洪學智),後方是高大麻子(高崗)。現代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朝鮮戰場“不絕糧道”,高崗有大功焉。

  1952年11月高崗和鄧小平等各地領導被調到中央工作,時稱“五馬進京,一馬當先”,這“一馬”就是指高崗,他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計劃委員會主席並兼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一時炙手可熱。薄一波對此做了說明。《若幹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介紹,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多次表示對周恩來的不滿,不僅出言相譏,甚至兩度剝奪他的總理權力。薄一波1953年春組織財政部出台新稅製後,因"事先沒有報告中央"等原因而受到嚴厲批評。不久毛澤東又認為政務院犯了分散主義的錯誤,強調要加強中央對政府工作機關的領導。此後,經濟計劃工作和八個工業部由高崗負責,周恩來事實上隻負責外交事務;新中國成立之後,周恩來除了總理一職,還兼任外交部長。到了1958年2月,外長一職由副總理陳毅接任。在高崗次年初受到整肅後,周恩來的總理權力才又有恢複。

  根據薄一波的回憶錄可以知道,毛澤東對總理周恩來不滿,計劃用高崗取代周恩來。本來這場政治鬥爭,完全是棋逢對手的較量,甚至由於高崗有毛澤東的支持,高崗可能最終戰勝周恩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第二位總理。但毛澤東和高崗都被勝利的前景衝昏了頭腦,把政治鬥爭擴大化,居然矛頭指向了黨和國家的二把手劉少奇。據公開史料記載,1953年夏秋,黨中央召開全國財經工作會議期間及會後,高崗、饒漱石散布流言蜚語,破壞中央威信,攻擊中央書記處劉少奇和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硬說中央有宗派,到處挑撥離間。12月,高崗四處活動,要求由他擔任黨中央的總書記或副主席。他還要求改換政務院總理人選,由他擔任總理。

  要知道劉少奇和鄧小平個人關係很好,兩人的政治路線也比較合拍,而周恩來麵對自己即將失去的權力,自然也會向劉鄧靠攏。這個時候,陳雲在毛高和劉鄧周之間,選擇了劉鄧周,李揚認為這很合乎情理,因為大勢所趨,中共中央高層的力量對決中,毛澤東和高崗的計劃已經失敗,更何況毛澤東在暗處,真正在明處搞政治鬥爭的,隻有高崗和饒漱石,而饒漱石在政壇作用不大,雖然毛澤東派林彪支持高崗,但在黨內的力量對比,高崗已經完了。在這種情況下,陳雲倒向劉鄧周,高崗被徹底擊垮。

  陳雲這位政客,一生都在韜光養晦,最終在毛澤東去世後,逐漸在政壇掌握權力,並和李先念等左派元老聯盟,加上執政初期的江澤民以及李鵬等左派政客,對鄧小平、胡耀幫、趙紫陽等右派對政客進行了抵製,這才保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激進,沒有在鄧小平活著時,中國就因改革而崩潰,老年陳雲的政治價值就是保證了改革的平穩進行,保障了國家和人民的太平。所以,陳雲窮其一生,都在避開驚濤駭浪的政治鬥爭。對這一點,毛澤東看得很清楚,高崗夫人曾介紹,毛澤東警告過高崗:

  “陳雲這個人是不可靠的,形勢好了他就出來;形勢不好他就有病了。”

  但高崗不相信,依然和陳雲保持良好的個人關係,他哪知道,政治鬥爭失敗時,誰也不願意為他搭上一條命。

  當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陳雲等高層政客聯合在一起,對高崗上綱上線進行批鬥時,不僅高崗完了,而且躲在暗處的毛澤東也害怕了,不僅自己馬上洗脫自己,而且叫林彪遠走南方休養以避開風頭,以至林彪公開警告“高可能自殺”。因為毛澤東怕被高崗連累,不僅拒絕和高崗見麵,而且在批判高崗的文件中,加上了比較負麵的評語,世人認為這是毛澤東落阱下石,其實隻是毛澤東先洗清自己,然後再想辦法幫助高崗。可高崗因絕望自殺過,導致周恩來要求軟禁高崗,毛澤東不疑有詐,也認為這樣可以避免讓高崗再次自殺,所以同意軟禁高崗。誰知這樣一來,高崗受到嚴密監控,不僅失去了自由,消息也不靈通了,反倒是負麵的批鬥、談話、交待材料等越來越重,讓高崗越發絕望,終於承受不住壓力自殺成功。讀者們記住,這是中共建國後,周恩來第一次運用政治鬥爭,消滅掉一個高層政客。

  為什麽李揚說是周恩來在裏麵起的重要作用呢?因為根據現在公開的史料記載,毛澤東根本沒想過要嚴重處理高崗,還等待著風頭一過,先讓高崗到西北任省長,等待機會重新進中央。所以,高崗自殺的消息傳到毛澤東耳中時,他仔細詢問:“人死了嗎?”

  當確知高崗已死時,毛澤東問:

  “怎麽死的?”

  工作人員回答說,是吃安眠藥死的,還在檢查。毛澤東聽後,沉默良久,說:

  “遺憾,終於留不住他。他這個人,鬥爭性太強,性格過於剛烈。”

  而據高崗夫人回憶,在北戴河,毛澤東從杭州回來,跟周恩來發脾氣。後來他在政治局在十三陵開會時也說,有人想把高崗整死,滅他的口。後來在廬山會議,毛澤東說,對高崗的問題,我遲了一步,我要習仲勳(跟高崗)談話,結果我遲了一步,結果他死了。過去葉子龍(注:毛澤東秘書)也說嘛,高崗死了以後,毛主席是一個多月顯得心裏沉重。

  那麽習仲勳為什麽沒有接受毛澤東的命令,給被軟禁的高崗傳話呢?因為當時的高崗不僅被監控,而且每個找他談話的人都有記錄,加上當時黨內中高層倒高崗之勢洶湧,一直在查高崗聯絡的人都是誰,這足以嚇倒習仲勳,因為習仲勳和高崗一樣,都屬於陝北根據地的創建人,一起歡迎來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現在追查都是誰和高崗一起搞幫派活動,習仲勳要是見被監控的高崗傳達毛澤東的悄悄話,那麽最終結果必將是習仲勳成為“高饒反黨集團”一分子。習仲勳的謹慎和政治頭腦,幫助他躲過了一劫。本來這也沒什麽,可沒想到高崗被整死了,導致毛澤東大怒,在心中給習仲勳記下了一筆,認為他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麵。

  既然毛澤東想保高崗,為什麽在高崗自殺後,要給高崗扣上“反黨集團”的大帽子呢?因為政治形勢所迫。一位中共高層領導自殺了,人民都要問為什麽,而且黨和政府要給黨的各級幹部一個交待,要給世界一個明確的原因,總不能說高崗是被人整死的吧?!所以,麵對蘇聯來人詢問,毛澤東批評高崗變質了,因為“在革命中,他們跟著黨走到一定程度,就離開了革命。高崗和饒漱石就是這樣的人。”。毛澤東在1955年3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專門談了高、饒的問題,其中特別提到驕傲情緒是危險的。他說:

  “不要逞英雄。事業是多數人做的,少數人的作用是有限的。”

  他告誡全黨的高級幹部,要“永遠保持謙虛進取的精神。”

  李揚撰文寫毛澤東是被迫批判高崗的,一些讀者可能不相信。可是讀者們隻要想想,毛澤東不批判高崗,他能讚揚自殺的高崗嗎?難道誇他“生得偉大,死得光榮”?更何況把高崗打成反黨集團,又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意思,麵對政治壓力,他隻能違心地接受黨中央的決議,並公開表態以和被搞臭的高崗拉開距離。史料記載,毛澤東不止一次說過“要是高崗不搞小動作我還是要重用他”、“其實我沒想把高崗怎麽樣”。公開史料記載,在林彪摔死在溫都爾汗後,成了孤家寡人的毛澤東曾當人麵感歎:

  “要是高崗活著該多好!”

  說高崗和林彪是毛澤東的左膀右臂,有一個曆史故事可以證明。當年蘇聯國家元首斯大林過生日時,毛澤東準備了一列車中國政府的禮物,並親自去祝壽。可是林彪和高崗私自各準備了一列車禮物,掛在了火車尾部,算是自己給斯大林的祝壽;要知道,這是中共高層幹部中誰也不敢做的事情,可林彪和高崗偏偏就做了,導致毛澤東大怒,命令“把這兩節車皮的禮物卸下,一節送到林彪家,一節送到高崗家”。大家都以為毛澤東回國後,要敲打林彪和高崗兩人,沒想到毛澤東回國後沒再提此事。可見兩人在毛澤東心中的位置。實際上,高崗自殺後,被黨和政府稱為“反黨集團”首領,但毛澤東卻對高崗的家人照顧得很好,他的夫人介紹過,

  鄧小平執政後,給饒漱石平反了,因為饒漱石本來就是屬於起哄的角色,本以為可以趁著高崗當總理,自己也能在政壇更上一層樓,沒想到錯誤估計了形勢,一下子成了階下囚,還把自己的家人和下屬連累了。但鄧小平不給高崗平反,胡耀幫做總書記時曾組織給高崗平反的小組,但被鄧小平否決了,他雖然承認曆史上的高崗沒有反黨,但強調這是黨中央的決議,以這種借口拒絕給高崗平反。結果高崗的夫人到現在還在罵鄧小平。為什麽鄧小平不給高崗平反呢?因為當年是劉鄧周陳等政客給高崗下的定義,更何況回顧鄧小平執政以來,我們就會發現,但凡毛澤東的親信,很少有不被鄧小平打倒搞臭的,鄧小平知道高崗是毛澤東的親信,也知道毛澤東懷念高崗,所以就鐵了心不給高崗平反。

  在高崗夫人多年的上訴中,不僅得到了時任總書記的胡耀幫的同情,也得到了後來的總書記江澤民的同情,江澤民曾親自指示,給高崗家人一個好的安置、一個好的待遇。實際上,曾任國務院總理的朱容基,年輕時在東北工作,也得到過高崗的青睞和提撥。李揚不明白的是,既然在黨和政府內部,早就確認了高崗沒有反黨問題,不給其平反的原因究竟是為了什麽?當然,高崗這位政客也有陰暗的一麵,就是公開史料大多記載他玩弄女性,甚至有強奸的嫌疑!

  李揚最後告訴讀者一句,中國曆史上,中共黨史上,從來沒有高崗反黨集團、林彪反黨集團、四人幫反黨集團。這一切都是政治鬥爭太殘酷的結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