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瞭望東方周刊:解決股市問題必須重建政府信用

(2008-09-17 10:23:19) 下一個
我害怕這篇重磅文章不久會被國內禁止,在自己的博客裏麵轉貼留個紀念。


       股市長期的惡性暴跌,不但對企業
融資、投資和實體經濟產生影響,不利於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而且造成群眾的財產性收入實實在在大幅縮水,使得中國社會最有消費能力的一個群體對國家的認同發生動搖,從而影響改革開放大局和社會穩定。

  日前,美國財政部宣布了對陷入困境的抵押貸款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拯救方案。這對中國的資本市場將會產生什麽影響呢?中國A股自去年10月創下曆史高點後,還不到一年時間,指數就跌去65%,市值損失近3萬億美元。投資者更是慘遭財富縮水的痛苦。美國這個被認為是最市場經濟的國家,卻在用行政手段救市,那麽,以維護金融穩定運行,並把保護投資者利益作為自己工作重中之重,也已漸漸開始"市場化"治市的中國監管部門,是否能從中得到某些借鑒?

  美國政府之所以要"幹預市場",出手挽救"兩房",除了擔憂由此發生金融危機外,一個更大原因是為自己當初信用監管不當買單。美國"兩房"的創建是隱含了美國政府的信用擔保的,如果在"兩房"出現危機而自身無力解決時,政府不出手挽救,也就等於美國政府撕毀了隱性擔保協議,任由"兩房"債券變成廢紙,以後美國金融機構和政府發行的債券就別指望外國投資者來購買。所以,美國政府出手救助"兩房",實際上也是在救自己,是要維持美國政府與 "兩房"債券最起碼的信譽。

  這也正是目前中國股市的症結所在:管理層濫用政府信用和缺乏政府信用並存。前者表現在,不僅讓一大批居市場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上市融資,還以政府信用和國家優惠政策支持讓它們獲得高額市盈率。即使在股市非常疲弱,管理層依靠各大主流媒體連篇累牘強調維穩的奧運非常時期,大盤國企股也照發不誤。後者表現在,當股市出現自由落體式的暴跌,廣大投資者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轉跌勢時,管理層卻遲遲不願出台實質性的措施來提振股民的信心。

  股市當然應該市場化而最終也必然要走向市場化,但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新興的轉軌市場而言,市場化隻能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千萬不能"揠苗助長"。而且,市場化後也不是說政府就可以不聞不問,在市場自身無力解決問題的時候,政府必須幹預。

  何況,中國的股市現在還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市場。從上市公司的IPO和再融資的審批,到基金的發行和QDII的開放,一直到國有股減持方案的設計等等,哪一個環節不都是由政府部門掌控?在政府政策仍然涵蓋股市運行的主要方麵時,一味強調用市場化思路來治理股市,任由市場自行尋找底部,這實際上是在撕毀此前政府與投資者之間達成的隱性擔保協議。

  股市本是信心經濟。股市的信心來自於投資者穩定的預期,而預期很大程度上又來自政府的信用。所以,要穩定暴跌不斷的股市,管理層為自己的信用失誤買單,重塑政府信用。它包括兩方麵:一是對由政策失誤造成的股市危機,再由政策糾正過來;二是在救市的過程中,政府與投資者建立一種新的信用模式,這就是基於市場規律的信用模式。因此,此輪救市,不是簡單地采取降低印花稅或發基金之類的行政手段,而是製度救市,或者是行政手段救市加製度治市的結合。

  英國在撒切爾時代一樣進行過股改,用以民為本的思維,將好的國營企業上市,將改革的利益歸於全體老百姓,造就了一個各方受益、穩定而多贏的英國式股改。而我國管理層推崇的股改,卻造就了大起大落、多方受損的動蕩格局。而且對中石油在海外低價上市高分紅而到國內則變身為超高價上市低分紅致無數百姓血本無歸、老公司對價放出巨量大小非而大量新公司不付對價繼續產生無窮無盡的大小非等劣行,任社會各界如何提醒呼籲都不及時過問,任由市場崩潰,實在難說是以人為本。

  具體來說,對目前影響股市發展的核心問題---大小非,無論是采用征收暴利稅的形式,還是鎖定出售期限,或者是像管理層主張的那樣采用可交換債券的方式等,政府應該盡快找出一種市場認可的方式,妥善地解決這一曆史問題。

  但長期而言,股市問題要徹底解決,必須對股市進行重新定位方有可能。股市的定位要適應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應也不能再把股市作為國企解困、重組和融資的手段,而應有更高目標。從國家發展大局出發,股市應為產業結構升級和構建自主創新經濟體係,為中國的和平發展、促進中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服務。這也呼應了十七大提出的讓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的要求。

  股市長期的惡性暴跌,不但對企業融資、投資和實體經濟產生影響,不利於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而且造成群眾的財產性收入實實在在大幅縮水,使得中國社會最有消費能力的一個群體對國家的認同發生動搖,從而影響改革開放大局和社會穩定。所以,保持股市的平穩發展不但是資本市場的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漠視不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