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學日語的時候學到了“專業主婦”一詞,我一樂,心想日本人真幽默,都“淪落”成主婦了,有家沒業的,還談什麽“專業”不“專業”啊,真會往自己臉上貼金,在中國那叫“家庭婦女”。在我們那嘎瘩這個詞的潛在含義是沒能耐,少見識,懶惰,不上進等等。你要說你是家庭婦女,找你商量事的人都少。大家會說,你跟她談什麽勁啊,一個家庭婦女,成天圍著鍋台轉,不懂這個社會。在這種文化氛圍下,據我所知咱中國女同胞想成為主婦的是鳳毛麟角,都個個幗國不讓須眉地想成為“白骨精”(白領,骨幹,精英)。
從沈陽坐飛機隻兩個半小時,飛越日本海,這邊,完全是個不同的世界。日本是個男性中心的社會,男女分工明確,男人負責賺錢養家,每月領了工資全部上交給妻子,由妻子來支配,零花錢的多少也是由妻子決定(我開始對這一點很是驚奇,不掙錢也能說了算的模式真沒想過)。女人結了婚之後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就不工作了,專心在家裏料理家務。往往要等至少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才出門打工補貼家用。
日本的社會製度也不鼓勵婦女工作。收入超了一定的限製要交很多的稅及自己交保險和養老,(不然的話是老公的單位交)。再加上把孩子送幼兒園的費用,算來算去出門工作隻是虧。日本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嚴重,勞動力短缺,總人口的一半累死累活地加班,另一半在家裏幹閑著,我看是活該。
最近無事,在圖書館借了一些書回來學習,因為我媽總是語重心長地教導我在家呆的時間過長會變傻。^-^ 其中一本叫《快樂節約術》,是一位專業主婦寫的,主要教大家如何省錢。
能出書教人,應該不是一般戰士。讓我們先來看看她的業績。專業主婦家四口人,長女四歲,長男一歲半,老公四十三歲,普通工薪族,每月到手的收入(扣除稅,養老,醫療,保險之外)2萬人民幣左右,非常典型的日本家庭。而經過這位主婦的運作,每月在不降低生活標準的情況下她居然能把70%變成存款。
這一成果大大激起了我的興趣。最近日本物價瘋漲,從食品到日用品到能源。加之方腦殼最近賦閑在家,處於“數錢數到自然醒,睡覺睡到手抽筋”的狀態,先賢教育我們要“開源節流”,在不能開源的情況下學會如何“節流”,也是一大收獲吧。
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發現可以借鑒的不多。主要是我不是日本人,在日本人看來理所當然的習慣,在我很難執行。舉幾個例子:
| 日本主婦 | 方腦殼 |
購物 | 事先決定好一周的食譜,然後在超市集中購物。 | 當晚吃什麽完全取決於每天下午5點左右的心情 |
| 收集家附近各個超市的信息,了解優惠日,在傳單上做標記,A超市買雞蛋,B超市買果汁… | 在離家最近的一家超市購物,想吃什麽買什麽 |
育兒 | DIY(自己動手主義),從玩具到衣服都自己做,不用紙尿布 | |
娛樂 | 盡量不在外麵吃飯,實在不行叫外賣 | 每周一次 |
例子實在多得舉不完,書裏還號召大家自己動手種蔥種蒜等等。我這才了解日本的主婦為何每天都如此繁忙,這些工作的確要一個人全職來做才行。
一個模式得以成功推行,要與個人的生活習慣性格相契合才行。在我看來,上述行為中透露著日本的民族品格。比如:
l 日本人天生喜歡做計劃,決定的事能不折不扣地執行。
l 作為資源小國的島民,日本人的節約意識與生俱來。
l 忍耐節欲是一種美德。
l 喜歡做手工。
l …
人生有很多活法,方腦殼覺得與其把自己改造成一個小心謹慎的日本型主婦,還是堅持走“大幹快上”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來得爽些。努力地賺錢,隨性地花錢。至於做主婦好不好,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沒有什麽共性的答案。但不論做什麽,主婦也好,職業女性也罷,活出精彩,做到專業是對得起自己了。
後記
今天是2008年8月份的第一天。又一個新的月份開始了。
名古屋的夏天,驕陽似火。忽然想起7年前北京的夏天來了。那一日我在防化大院的廚房裏炒菜,手裏拿著鍋鏟子,望著窗外的一片藍天,忽然感到很迷茫,不曉得幾年後的夏天我會在哪裏,會做什麽。當時的自己,無法給出一個答案。
而今抬頭看,書房外晚霞正紅。我不再問這種問題了。過去的七年告訴我,未來是不可預測的,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才是正經。
There is a saying,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s called the present (the g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