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與時俱進,摒棄"不開第一槍",轉而實行"先發製人",
(2009-01-15 19:36:17)
下一個
原題:放棄“不開第一槍”,中國奉行“先發製人”
出處:西陸東方軍事 作者:akaaaa 時間:2009-01-16 09:18:14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軍事外交上,一直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換言之,就是決不先開第一槍。近觀建國以後的幾次對外衝突,基本都是如此。
不先開第一槍的政策,在冷兵器時代是為了標榜自己戰爭的正義性。火器時代大抵也是如此。滿清、民國時代,積弱積貧,別說先動手,能卑躬屈膝乞求別人少動手就非常滿足了。建國以後,一方麵國家的貧窮破舊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來改造,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不主動出手,另一方麵,中國地盤大,有戰略回旋的空間,加上戰爭潛力--人口眾多,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一口吞下去,所以奉行不開第一槍的原則,這種戰略思想無疑暫時緩解了一些糾紛,為自己的發展多少贏得了一些空間和時間。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軍事打擊力量的增強,特別是遠程、精確打擊力量的增加,現代戰爭的突然性、縱深打擊力度、打擊精確度的提高,使戰線擴張,無法界定,同時攻擊的點麵無限增加,可以說,現代戰爭幾乎沒有後方、前方之分了。如果遭受一撥打擊以後,幾乎很難組織力量還擊。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德戰爭爆發,由於蘇軍的一時疏忽,在遭到第一波打擊以後,幾百公裏以內,幾乎喪失了還手之力,珍珠港事件更表現得突出,還好,那個時侯,無論是日本,還是德國,缺乏遠程戰略打擊武器,對縱深的打擊都缺乏力度,所以蘇美還能緩過氣來,重新組織力量進行反擊。
近年的幾次戰爭就不一樣了。
1984年裏根轟炸利比亞,一下子讓在北非橫行霸道的利比亞癱瘓,根本無力還擊,驕狂的卡紮菲狼狽不堪,直到今天都老實巴交;號稱第三軍事大國的伊拉克,1991年遭到美軍轟炸,第一波以後,重要的軍事設施、交通樞紐、指揮係統、重要武器和基地幾乎喪失了功能,隻好被動挨打,直到2003年,除了嘴巴硬朗再次討打外,還導致國家被占,總統被俘的結局;麵對當年蘇軍壓力下,叫囂每人隻須開兩槍就可殲滅百萬侵略者的南斯拉夫,在美軍的攻擊後,領導人隻能束手就擒。
就這幾次戰爭來分析,如果當年的薩達姆不是一味的防守,而是趁美軍調兵遣將的時候就主動攻擊,迅速拿下沙特半島,決不至於失敗得如此悲慘快捷,那會給美軍帶來巨大的殺傷;前南聯盟早下決心,用中近程導彈主動攻擊還未及動手的美軍海上力量和基地,美軍的損失也會大得多。然而,他們都犯了致命錯誤,總想挨打以後再還擊,結果在遭到第一次打擊以後,哪裏還有能還擊呢?那麽多的中近程打擊武器不是被毀,就是成為美軍的戰利品,根本就沒有派上用場。隻有扼腕歎息了!
曆史的教訓值得借鑒。今天,如果我們還是堅持不開第一槍的對外軍事原則,是非常被動的。這導致別人的飛機經常進行騷擾偵察,反正他不動手,你是不會動手的。如果真的打起來了,讓別人先動手,吃虧就太大了。更壞的是,如果是國家間的戰爭,別人一旦動手,可能你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麵對現在新的情況,我們是該丟棄不開第一槍的原則了,應當采取先發製人的戰略,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劃定一定範圍內的預警區,不明目標一旦出現,立即跟蹤監視;第二層(最好以專屬經濟區域為界)為可攻擊區,一旦不明目標進入,立即發出強硬信號,做好攻擊裝備,可以進行攻擊;第三層領海領土以內區域為無道理攻擊區,不管什麽目標一旦進入,堅決攻擊。當年蘇聯打下了韓國的民用飛機,很長一段時間,北約的軍事力量、民用航空都不敢越軌,5、60年代,我軍對進入領空的U-2偵察機的打擊,使美國一段時間對大陸的騷擾大大減輕了;如果對當年撞毀我戰機而受傷的美國E-3偵察機,在進入海南領空後,就給他打下來,不給他機會停放,可能效果好得多,美軍的偵察機以後也就會老實很多,不會常常抵近大陸來偵察騷擾了。
不先開第一槍,在某種程度上是示弱的一種表現。對付諸如越南、菲律賓等國家來說,暫時可以有用。但是如果應用於諸如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那虧可就吃大了。很可能連還手的機會都要失去。
因此,我們也應與時俱進,摒棄不開第一槍,轉而實行先發製人,爭取主動。老是忍讓吃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雖說我們有十幾億人口,但是每一條命也是有價值的,不能輕易倒在敵人的第一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