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富汗戰爭:"不可戰勝之環"再套美軍 zt

(2009-05-12 07:54:31) 下一個
阿富汗戰爭:不可戰勝之環再套美軍
2009年05月11日 14:47:4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消息:這絕對可以稱之為一種現象:世界上軍事實力強大的國家在對弱小國家進行的侵略戰爭中,很多時候都以失敗而告終。 這些戰事的共同特點:弱國內部羸弱、紛爭不斷,看似不堪一擊;一旦強敵介入,則先易後難、越陷越深、最終重創敗走。並且這些強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軍事戰略的一再誤判。由此我們可以勾畫出一個不可戰勝之環。現在,這個環的阿富汗部分再次把以美軍為首的西方強國聯軍牢牢套住。



戰鬥中的駐阿美軍 資料圖片

新世紀的又一個例證

2001年10月7日,美國對阿富汗發動了軍事打擊。

阿富汗戰爭是9o11事件後,以美軍為首的聯軍對塔利班武裝和基地組織進行的最嚴厲懲戒,也是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非對稱戰爭。這場戰爭是美國推行其地緣戰略的必然選擇。

戰爭中,以美、英、澳、加等國為主組成的聯軍投入約5萬人兵力,動用5個航母戰鬥群和500多架飛機,發射各類彈藥2萬多枚,充分發揮高技術優勢,廣泛運用先進的空中作戰手段和特種作戰力量,與阿富汗反塔聯盟協同作戰,在較短時間內,推翻了塔利班政權,摧毀了基地組織,建立了阿富汗臨時政府。截至2004年2月,美軍以陣亡約110人,傷數百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敵2萬多人的戰果。

這場戰爭如果落幕於此對美國人來說該多麽好。

接下來的情況越來越不容樂觀。在美國發動反恐戰爭7年後,阿富汗仍受許多複雜問題的困擾。農村地區的騷亂活動增多,巴阿邊界地區成了恐怖分子的藏匿地,阿富汗政府沒有能力履行安全和發展方麵的職責,塔利班時代幾乎禁絕的毒品貿易泛濫,並占到世界鴉片來源的93%(2007年)。與此同時,還有日益嚴重的官員腐敗現象和基礎設施破爛不堪等。

戴維·彼得雷烏斯因為近期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良好表現晉升為中央司令部總司令。他上任伊始就強調,在伊拉克行之有效的軍事軟實力若應用於阿富汗就必須做出調整,因為阿富汗具有截然不同的曆史、環境,缺乏根本的、有效的治理。

這兩個國家具有本質的不同,伊拉克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而阿富汗則帶有部落性質。伊拉克的城市化有助於美軍集中在城市和一些重要地區,而阿富汗人則主要生活在農村和一些小城鎮,這大大降低了美國在阿富汗軍事戰略中成功的幾率。伊拉克有充足的石油收入,能夠保證保安部隊的開支和建設,而阿富汗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其年度預算的一半來自外來援助,由於歐美發達國家遭遇金融海嘯,它們能否向美軍和阿富汗部隊提供資金還是個問號,阿富汗不可能滿足這些部隊的開支。因此,在伊拉克尚且不能取得的勝利也很難在阿富汗複製成功。

盡管如此,在2月17日,奧巴馬如他在競選中承諾的那樣,批準五角大樓向阿富汗戰場增兵1.7萬人。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美軍人數將從目前的3.8萬增至5萬多。當然,這場戰爭的目標也從布什政府的消除恐怖主義和建設民主,降調成為民眾提供安全和服務。不是最後一名敵人被擊斃或被俘,而是通過談判實現預見不到任何其它結局的一個衝突周期的持久的政治解決(美國《外交政策》)。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打了近8年的阿富汗戰爭就是為了這個,那幹嘛當初非要派軍隊呢?一支規模不必如此龐大的專家隊伍、投資商和誌願者,應當比軍隊更有經驗和能力。


曆史再次回到原點

增兵能出現預想中扭轉戰局的拐點嗎?這無法不讓我們回顧過去那幾場戰爭:從仁川登陸到板門店簽屬停戰協議;從空襲北越到西貢倉惶撤退;從閃擊喀布爾到雙軌平行條款下的撤軍。

20年後,美國的阿富汗戰爭正在顯現出極具諷刺意味的曆史相似性。以美國為首的入侵行動所持續的時間已經差不多和前蘇聯入侵一樣長了。如今,美國和北約希望進一步深入,如果奧巴馬增派3萬美軍的計劃得以全部到位,再加上可能設法動員北約增兵的數量,兵力將差不多相當於前蘇聯在阿駐軍頂峰時期的人數──11.5萬人。當年,在戰爭的這個階段,前蘇聯不是著手增兵,而是準備撤離。

與前蘇聯一樣,美軍主要占據著喀布爾和省會城市。與前蘇聯麵對的遊擊隊員一樣,美軍麵對的抵抗力量混雜著各種勢力。不同之處是,在上世紀80年代,這些敵人受到西方和巴基斯坦的支持,如今,他們利用販賣海洛因獲得的收益,自給自足,通過互聯網獲得廣泛的世界支持,並且更加難以控製。

與前蘇聯相比,美軍麵臨更為艱巨的挑戰。20年前還沒有塔利班,自殺式爆炸襲擊尚未流行,而且阿富汗的軍隊和警察更有戰鬥力。前蘇聯控製的喀布爾是一個平靜的綠洲,女孩可以上學,不戴麵紗的年輕女性可以去上大學。雖然遊擊隊員時不時向城中發射火箭彈,但幾乎沒有幹擾正常生活,造成嚴重損失。但現在的情況與當年截然不同,裝甲護衛隊警報大作地穿越市區,安全承包商濫用武力,美軍的誤殺事件讓民眾憎惡;外國官員蝸居於堅固高牆和沙袋、隔離網之後,美國外交官幾乎完全被禁止在喀布爾單獨走動,遑論向這個國家施展什麽外交影響力。就在2月11日,塔利班又同時對監獄管理當局、司法部和教育部三幢政府大樓發動了新一輪襲擊,造成至少26人喪生和55人受傷,這是塔利班份子在喀布爾發動的最大膽的襲擊行動之一。

這片神奇的土地為何不可戰勝

要引起人們注意的是,這不是一般意義的戰爭,這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集團和一個原始、落後的武裝團夥在對決。它總是伴隨著一條悖論:現代化的代差是現代作戰手段的墳墓,軍事打擊手段的不對稱帶來戰爭輸贏角力方式的不對稱。

如果目光隻放在阿富汗這片土地,那麽永遠也打不贏這裏的戰爭。中國人早有作戰的天時、地利、人和分析,這給我們提供了什麽樣的啟示?

天時:不合潮流的戰爭。文明衝突論的反證:不要把國際政治演化為文明衝突,更不要挑起不同文明之間的戰爭。那些飽受列強侵略的國家,如朝鮮、越南和阿富汗就分別遭受過日本、法國和英國殖民者的奴役。屈辱的曆史造就了不屈的民族性格。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大戰驚魂未定,全球漸起振興經濟與國際間合作的思潮。這時,發動侵略戰爭本來就是逆曆史潮流的。而美軍入侵阿富汗,是與恐怖組織作戰,還是與一個文明體係作戰?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識別:兩個青壯年互鬥叫打架,青壯年打老人、孩子叫欺負人。單從這一點,即可區分戰爭的正義性。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不分青紅皂白,造成多起平民誤傷事件,掀起新的民族仇恨。誠然,恐怖主義是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但是,戰事一起就很難控製對恐怖分子的精確打擊。

地利: 不合規矩的戰爭。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實踐條件:工業化國家的兩軍對壘;歐洲平原或海上的武器係統比拚;代表深刻經濟利益的政治集團會戰。現代化的生產力、充足的技術支撐和看得見的經濟效益,是戰爭競技場中的最忠誠觀眾。

在阿富汗,似乎處處都與現代軍事理論的理想戰場相背離:人均GDP僅350美元,預期壽命44歲,約3/4的人口是文盲,大部分道路是土路,而恐怖勢力的核心營地完全是現代重型裝備不可企及的險峻山地。

人和:不合民意的戰爭。這些戰爭的共同特點,就是在別國領土上的強國入侵。對強國而言,這是戰場;對弱國而言,這是家園。對強國而言,這是軍事技術;對弱國而言,這是信仰和飯碗。對強國而言,進退隻在政治決策之間;對弱國而言,後退一步就是萬劫不複的消亡。對強國而言,是想推廣他們認可的價值觀;對弱國而言,要拚命維護的是生存的可能性。

盡管彼得雷烏斯基於伊拉克經驗,強調對話、和解和穩定,提出不僅保障民眾安全、而且要為他們服務,不僅是反恐、而且要實施平叛,但是這很難改變這樣一個現實:隻要有戰爭存在,人民就無法過上比以前的和平更好的日子。

因此,鏟除恐怖主義的最好辦法就是盡快結束武力對抗,全力重建國家職能,恢複和改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果將數千億美元的戰爭撥款在阿富汗造福於民、改善經濟,那麽恐怕無須勞師遠征,無數的民眾就將拿起武器趕走塔利班和恐怖分子。(郭繼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