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的舊書太多,每年都扔掉一些,那些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出版的書,紙質已經發黃,紙上的細菌肯定很多,用手翻看,實在是很不衛生。舊書堆在屋裏,還會造成空氣汙染。但是就有這麽一本舊書,我舍不得扔掉,這就是陳依範先生寫的著作《美國華人發展史》(The Chinese of America)。這本書是西雅圖圖書館拍賣的舊書,是20年前年老爸買的。
這本書是英譯中文,由殷誌鵬,廖慈節夫婦翻譯,1984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分店出版發行,估計有30萬字。
陳依範先生的《美國華人史》(The Chinese of America)在美國頗受好評,被認為是有關美國華人史的一本最詳盡的著作。但是,這30幾萬字的書我也沒有細看,隻是在必要的時候查找一些資料。因為金釘節剛剛過去,於是尋找了有關的內容,發現有一段故事非常有趣:
1869年5月10日,兩段鐵路正式在猶他州奧格登北部的普羅蒙特裏銜接起來,很多人前來觀禮。還有樂隊奏樂。選出了一隊愛爾蘭工人和一隊華工來鋪放最後兩節鐵軌。最後一根枕木是用磨光的加州月桂木做的。上麵寫著:“一八九O年五月十日太平洋鐵路竣工時候的最後一根枕木。”但是安放 的時候,卻到處找不到它。正在緊急萬分的時候,四位華工扛著枕木走過來,把它安放在鐵軌下麵。這時,一位攝影師邁步向前,別人對他說:“照!”(Shoot!)。華人聽到都拔腿而逃,因為他們隻知道這個字的意思是“開槍”,而不知另有他解。
這段話中的“一八九O年”應該是“一八六九年”的筆誤。看來即使是這樣經典的專著還會出現這麽明顯的校對錯誤,校對工作實在是很艱巨的,這樣出名的出版社就出現這麽明顯變的失誤,更不用說我們一般的作者了。
我們再來看看,華工的英文不好,把拍照的Shoot誤以為是開槍的Shoot,拔腿而逃。“後來,當秩序恢複過來,這個著名的典禮才又開始。在典禮中,史坦福用一把銀錘,將一根金鐵道釘釘進最後的這根枕木上。這項新聞用電報傳達到全國各地。但是,在那張慶祝鐵路接軌的敬酒照片上,卻沒有一張華人的臉孔!”
現在每年5月10日舉辦的金釘節活動,就是為紀念連結美國東西兩岸鐵路通車所釘入的最後一根大釘(spike)之曆史時刻,代表這項偉大鐵路建設的完成。
關於金釘節的故事,我們可以在網絡上找到很多資料,我隻是引用上一個事例來做其他聯想。最近在文學城看了一篇文章,也是華人因為英文不好鬧的笑話:他把boss說成balls(男人的蛋蛋)。時間長了,他也張嘴閉嘴都是my boss (人家聽成了my balls)這個那個的。公司換了新老板,叫Doug。他不喜歡人家叫他boss,一定要叫Doug。 他的老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把Doug說成是Dog,老板聽到很刺耳。很快同事老印也知道了,成了茶餘飯後洗手間裏的話題,也緩解了工作上的緊張和壓力。
華人要融入主流社會,學好英文是門檻,但是對於150年前的華工談何容易?今天在美國。“華工”一詞已經成為曆史,華人的精英遍布美國社會,但是還有很多華人英文不好,無法和美國人正常溝通,自信心深受影響,無法找到好的工作。這個話題太大,我們就此擱筆吧。
《美國華人發展史》是美國華人曆史的活字典,現在連亞馬遜都沒有貨源。曾經看過一個消息,中國大陸也有出版這本書,但是翻譯是其他人。建議出版商再版此書,肯定暢銷的。實在不喜歡翻看發黃的書,但是這本書即使再“黃”,也不能“掃黃”,什麽時候再版了再扔掉。
最近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