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心之初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梁實秋的散文

(2025-07-31 18:42:17) 下一個

梁實秋是舊中國的文人。舊中國源遠流長,雜七雜八,秦皇漢武,隋唐宋明。晉朝戰亂,打來打去;元朝清朝,外族打下中華;百年共和?中山世凱;中華民國,遁隱台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新中國就是個一黨國,新中國就是黨的國。七十多年了,新中國有了新文化。從舊中國活進新中國的著名作家不寫小說了,比如錢鍾書、沈從文:一個為活命編著耄選;一個在故宮裏研究服飾。隱忍還是潛伏,倒也混個善終。

梁實秋早年留學哈佛,後來回到中華民國,以教書、翻譯為主業,寫散文作為副業。翻譯是件辛苦的事,寫散文好似伸個懶腰。梁大師忙活了幾十年翻譯出《莎士比亞全集》,其間也寫了很多散文。我覺得梁先生寫的散文令人沉思與歡快。

年少時喜歡讀小說,渴望生命有一個廣闊的天空,非常不愛鬧革命,倒也不煩“紅杏出牆春意鬧”。可歎當年文革,人不知人,性不知性。找本好書是件很難的事。什麽《烈火金剛》,《林海雪原》,《創業史》。。。認了不少字。

人生是怎麽一回事,活到七十也不一定活明白了。毛澤東時代的青年被教育的就不想做個正常人,琢磨做個特殊基因的“死的光榮”。新中國的頭二十七年,光榮了多少中國活人?

現在重慶高鐵站的圍牆上還赫然寫著“發展紅色基因”,不明白基因怎麽發展?

梁實秋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潤了,去了有麵包有自由的地方。我現在讀到的浙江文藝出版社的《梁實散文》大多是在舊中國寫的,有些是在美國和台灣寫的。文從心出,自由自在;有自由的地方人才能寫出好散文。梁實秋都大多數散文都寫的是日常人生。小事著眼,細節描述,幫征博引,東拉西扯(這可不是貶義)。中國喜歡稱東;西方是美英法等。

看看這些梁氏散文的文名《孩子》、《女人》、《男人》、《中年》、《中年》、《老年》、《退休》、《喝茶》、《飲酒》、《吸煙》。。。。滾滾紅塵裏,吃香喝辣本就美意盎然,經大師一通解釋、尋蹤探幽,讓人覺得別有洞天。老舍說“肚子裏有油水,才知道生命的意義”。這些年我的肚子裏有了不少的油水。有病治病,有吃逮吃。就算原生家庭隻剩下我一個人,也要堅持活到哪裏算哪裏,我家兩條漢子也沒能為家族傳下香火。

吃且寫《獅子頭》、《菜包》、《八寶飯》、《烙餅》、《醋溜魚》。。。梁先生愛吃愛寫,吃下去爽,寫出來難,又吃又寫,人生自是春意盎然。梁先生是位愛吃者,美食家,照現在粗鄙的網語叫吃貨。時代進步了,叫啥都是無所謂,新中國的漢語走進了新時代,“既往開來的領路人”,領著大夥“擼起袖子”,“正能量”,奶奶熊。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比喻的誇張八九不離十像是“毛主席的話(林彪說過:毛主席,站得高,看得遠,說的話都是八九不離十”,“一句頂一萬句”)”。梁實秋不知道幽默不幽默?我喜歡讀梁大師的《喝茶》,茶有多少種?東西南北中,茶有茶的道。周作人也有一篇散文叫《喝茶》,各有各的喝。我最喜歡汪曾祺說的:“喝碧螺春要像喝大碗茶似地喝茶”。又碧又螺又春。

讀《飲酒》知道酒的起源有兩說:”一說是儀狄,又說是杜康。儀狄是夏朝人,杜康是周朝人”。中國有太多的“無稽可考”。“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喝酒多曹操“我負天下人”。我最討厭看酒後失態。我的一個當官的朋友告訴我:在中國喝酒是為了說話。中國當個小官活得辛苦,有張嘴隻能吃。

中國到處是文化。飯有飯文化,茶有茶文化,酒有酒文化,煙有煙文化,什麽是文化?文化大革命是文化,“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新中國這麽多年,能用的台詞變了多少回?“文化越來越多”,文化變成了麻花擰。回國千萬不能說文化。

人生不光有吃香喝辣,還有相濡以沫。梁實秋的《槐園夢憶--悼念故妻程季淑》寫得真好。弄得我都打算到了西雅圖,要到槐園去看看。人過六十,結婚四十多年的發妻突然死於意外,大概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吧?痛苦過後,梁實秋用他溫暖的筆,滿滿的情把和他相濡以沫的夫妻日子裏的點點滴滴變成文字寫成永恒給世人分享。

人生有個人終生陪伴不容易。尤其是半個舊中國人和半個台灣人的梁先生所經曆過的抗戰時期,解放戰爭,台灣複興。。。那些日子,那些歲月。

人生的普通期待的是不是善終?有多少從舊中國活進新中國的文人沒有善終,比如老舍,比如陳寅恪,比如鄧拓,比如傅雷。。。新中國要求讀書人太苛刻:思想改造,脫胎換骨,聽耄話,學馬列。獨裁者嘴上“為人民服務”,實際國家權力在手就可著勁地折騰,不管死後洪水滔天,如今時代進步了,元首還喘氣也不管洪水滔天了。

讀好的散文總讓人產生很多聯想遐想,還有很多散文大家的散文也寫得非常好,像餘光中、董橋、周作人(一九四九年前寫的)。。。都是學貫中西的大家。散文的精妙是真情實感和美妙文字的結合引發共鳴與聯想。老在民主自由的國家真好。

7、31、202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秋風哥 回複 悄悄話 所有的散文裏最喜歡梁實秋的了,散文風格曠達,幽默風趣,那種信手拈來 俯仰皆文很是耐看。
北京_01link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點讚作者的幽默和調侃。 在網絡新媒體盛行下還會有著名詩人和散文作家嗎? 他們會不會像購物中心和實體店一樣受到衝擊。 新時代的梁實秋和周作人會不會是“網紅”,“著名博主”? 老舍和張恨水成為電視劇和網絡節目的編劇。 文化已經完全商業化了,所以才有更多的式樣。 70年新文化的最大特色大概是文化部和宣傳部了,絕不在五千年的傳統中。 下一個新文化運動,一定會是“打到文化部和宣傳部”吧。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我有《雅舍》,很喜歡他的美食文。
歲月沈香 回複 悄悄話 我在《別怕,請允許一切發生》的散文集中讀到梁實秋的幾篇散文,其中《喝茶》和《罵人的藝術》特喜歡。“有自由的地方人才能寫出好散文” 說得好。
京華人 回複 悄悄話 梁實秋的散文確實寫得出色,他的《雅舍》係列堪稱典範。不過,我覺得他最大的貢獻不是翻譯莎翁全集,而是編撰了一部《英漢大辭典》。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