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過去的懷念能殺死你的未來
(2010-09-24 12:41:59)
下一個
人總會在某一個年齡段開始懷念過去。這種懷念情緒多數不是因為過去的歲月是多麽美好,而僅僅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人通常是對當時的生存環境時隻見那些不令人滿意的方麵,故抱怨不斷。但對已過去的時光,把其中的壞處統統過濾掉,隻留下所謂的美好,故對過去的懷念就隨時冒出來。更多的時候是把過去的歲月想像出某些美好,而那些美好從來就不曾存在過。
這種懷舊情緒像一把銳利無比的刀子,能夠殺死你的未來。
對過去的懷念的一個最大的後果就是你喪失了對未來的追求。對過去的懷念就使你經常地處於這樣的心理狀態中:不停地把現在和過去的東西相比較,並且得出的都是現在如何不好的判斷。這就使你灰心喪氣,而不會去努力奮鬥。努力奮鬥是一個人向上的根本動力。當你喪失了動力後,反過來更加懷念所謂的過去美好。這是一個正反饋過程,就像一個漩渦,你一旦陷入其中,很難自拔了。那樣的人就像一隻沒有了航向的船舶,隨波逐流。其最後的結局基本就是被某個漩渦吞沒。
對想像出來的東西的留戀很容易使人扭曲了對事物的真正判斷力。懷念虛幻的東西,一定把真實的東西看成是虛幻的。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就是這樣一種心理的描述。
一個人回過頭去懷念過去,那就看不見眼前的路在何處。欲尋找未來,就得不要去懷念過去,過去的歲月中的教訓記住就行了。即使有美好,也要完全丟掉。
《紅樓夢》通篇充滿了對人生無常的悲歎。這固然是來源於曹雪芹家族從盛到徹底的衰敗這一巨變對他的刺激,還有一點是曹雪芹對他家族過去的生活的留戀和美化有關。《紅樓夢》中的悲劇情結有兩個:一個是對生活從富有到貧窮的悲歎;另一個是對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消失的無可奈何。第一點是社會和曹氏家族的劇烈動蕩的後果;第二個是人生自然又是必然的結果。無論曹雪芹在他家族衰敗時是幾歲還是十幾歲,童年時生活的富有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當這些東西都消失後,他腦海中的對這種生活的印象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更加強烈了。時間越長,他腦海中加上的美好的東西越多,因而他悲哀的情感越強烈。這樣終於使曹雪芹陷於其中而不能自拔了。他塑造了一個林黛玉的形象,最後他自己的命運也和林黛玉的幾乎一樣。
那種認為曹雪芹在他的家庭被抄家時太小,不會對那時的生活有太多的印象,因而他不可能寫出那樣逼真的情節的人,實在是太無知。家族中長輩們對過去生活的描述會使曹雪芹更加刻骨銘心。至於曹雪芹的不願長大,留戀童年的美好的而產生的悲劇情結,胡適明確地強調過。可惜,胡適很有見地的見解經常是不被人留意。
總之,《紅樓夢》是曹雪芹把他家族的過去的繁榮加上想像而創造出的美好消失後的悲哀感歎。讀者是把這種美好根據自己的理解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從而對這種繁榮消失了的悲劇的共鳴。這就是《紅樓夢》的價值所在。
人類個體中這種懷念過去的情感使人處於不活躍的因循守舊的狀態。這樣的行為大概是群體生活中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抑製年輕的個體冒險而善於打破規矩的行為。但這種行為作用在一個具體的人身上,對他而言基本沒有什麽好處。
當你不可抑製的懷舊情緒湧上心頭時,隻讓它停留盡量的短暫,然後就讓它一揮而去。否則,那種情緒會殺死你的未來。
但舊可以是財富,不是每個人都有懷舊的資本。
謝謝好文。
其實懷舊也多發生在一定的年齡,有生理或者心理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到了一定的年齡後在社會上基本沒有了競爭力.至少在科研界申請位置大抵若此.人到五十了才發出篇象樣的文章已經對未來的發展沒有太多的意義.在想有未來也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人必須找個理由活下去,懷舊或者淡化自己的追求就在於是辦法之一.
至於紅樓是作者的自戀一說隻能解釋其大觀園部分,那是作者理想生活的縮影,而大觀園之外的東西並沒有這麽簡單.
謝謝你的鼓勵!
不是學心理學的。
我非常同意你的這個比喻。
謝謝!
對不起,我不明白你的“邏輯意義”是指的什麽。
若你認為人生應當沒有任何追求,我自然不反對你的想法。
謝謝你的來訪。
我認為,人生就像在爬山,隻能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