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蘭細語

世事滄桑,深山幽靜。細語人生,聊發自歎。驚鴻留痕,同享諸君。
個人資料
正文

赤壁之戰時,曹軍為何不過江?

(2010-05-12 06:29:15) 下一個



曆史著作幹什麽用?曆史書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曆史資料的匯編。另一類是對曆史上的許多事件和社會的脈絡演變作出適當的解釋,並告訴讀者當時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及地理、氣象等限定條件下,當時人為何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中國的《二十四史》基本上屬於前者。對於後者,中國的曆史著作不能說沒有,反正像樣的不多。黑格爾說,中國沒有曆史。大概他的意思就是指第二類的書幾乎沒有。如果他的話是指中國的曆史資料沒有,那就是胡扯了。曆史書給有興趣的讀者去讀,是為了消遣或得到點什麽教訓,從而變聰明還是變傻而言,人人都可能各取所需。

中國三國時期的曆史被百姓每年像農民翻地那樣地反複翻幾遍。講和聽的人都不亦樂乎。把曆史和虛構的東西混在一鍋裏煮,越煮越糊塗。反複嘮叨的就是誰好誰壞這一類價值判斷。自然永遠也沒有結果。當然,我並不想去貶低這樣的活動,因為老百姓去靠幻想打發太多的基本是沒有什麽用的時間,並沒有什麽壞處,總比抽大煙要好。何況,如何讓讀者消磨無聊的時間是文學的基本功能之一。他們大談三國,對於當時的曆史的背後的限製東西基本沒有涉及。這就讓讀者漫天胡思亂想,把中國那一段極其恐怖的曆史當笑談去亂扯。

盡管中國人對三國的曆史像對毒品一樣的著了迷,每年都翻多少遍,但連一本像樣的三國史都沒寫出來,至少我沒看到。如當時的各派人物是如何獲得權力的,他們如何控製兵員的,像曹操好像就是實現世襲兵製,他們控製的地區的人口數量,生產技術及狀況如何,各地賦稅手段及數量比例是多少,各地百姓的生活狀況如何,作戰時的布陣技術,武器裝備的優劣,運輸的限製條件及如何克服,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現在仍然基本是一團迷霧。如果不對此類問題搞清楚,使讀者對那麽人物的所做能產生一點啟發,那麽要曆史有什麽用?就是整天曬那些陳糠爛穀子?

曆史上的赤壁之戰意義重大。此戰失敗,曹操基本就沒有力量去平定江南了。中國陷入百年以上的戰爭。

赤壁之戰的大概經過就是:曹操在征服了北方之後,揮師南下。荊州順利到手。劉表的水軍和步軍大部分落入曹操的手中。曹操得意忘形,想一鼓作氣掃平江南。他選擇了在冬天的時節進軍。曹操大約有二十幾萬人。很多還是劉表的軍隊。他們和江下遊的士兵會有很多朋友和親戚關係。他們自然不會為曹操去賣命。但曹操不管那些。他命令北方的那些士兵到船上訓練。旱鴨子到了船上,本來就發懵。在冬天陰冷的江上,對北方的士兵來說,遠比在北方的冬天還難受。但對整天在船上轉悠的南方士兵來說,就無所謂了。若你在上海呆過冬天,就會知道我說的是什麽意思了。曹操棄其所長,用其所短。這是他根本錯誤的地方。自然,這些錯誤都是他不理會謀士們要穩打穩紮地去平定江東的戰略而導致的。

赤壁在哪裏?曆史學家們爭論的一塌糊塗。我們可沒有興趣去扯。反正它在今天湖北境內的長江邊的某個地方就夠了。

曹操的主要對手是孫權,劉備當時基本是一股流寇。曹操根本就沒理會劉備的那幾個人馬。曹操把步兵的兵營紮在江北岸。其實,開始的時候,曹操把水軍布在長江的兩岸。曹操的軍隊和東吳的水軍小交手,曹軍吃了虧。這表明新降的荊州的水軍不願為曹操賣命,但曹操可能用“勝敗乃兵家常事”來自我安慰。但他不得不把戰線收縮至江北一帶,江南邊被東吳的水軍控製了。水軍的艦隊自然駐紮在江北岸的營邊上。他設想水陸呼應,順江而下,直奔南京。黃蓋來詐降。放了一把火。曹操的艦隊被燒的一塌糊塗。剩下沒被燒掉的船,曹操自己又放了一把火。軍隊狼狽逃竄去了。他主要是水軍的艦隊完全損失了。人馬損失也很慘重。

我在小時候讀這段曆史時,頭腦中浮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就是:曹操為什麽要這樣做?他為何不把軍隊調到江南去。穩打穩紮,孫權和周瑜小兒再有本領,恐怕還是難以抵擋的。

答案是什麽?是曹操太傻,沒想到?

曹操從一個宦官的養子、一個典軍校尉,大概是上校一類的軍官,把那些擁兵幾十萬的對手都打敗了。若他沒有那點見識,除非是他瘋了。恐怕背後有重大的限製。我讀完《三國誌》後,我認為自己得到了答案。至於你認為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曹操若把軍隊調到江南。沿著江邊往下遊去。交通是個大問題。江邊不是山嶺就是水網交錯的地方。若想找到一條能走軍隊的馬車路,那根本就沒有。道理很簡單:誰會去沿著江修一條路?當年,水網和湖泊比今天要多得多。就是今天,你開上良好的越野車,想從湖北沿著江邊不遠處直到南京,你根本就找不到那樣的路。這樣的限製條件會使曹軍從陸地上進軍而進攻很費時間。另外,二十多萬的軍隊在江南,糧草的供應光靠船越過江是根本不行的。

難道不會修浮橋嗎?自然可以。問題是:在那時,沒有鐵製的浮筒,也沒有鋼材鋪橋麵。自然,浮橋一定是用木頭或木船修成的。無論怎樣防守,大船很難在江中心能組成一道密不可破的防禦網。進攻的一方可以在黑夜潛過去,放火。至於從上遊用著火的船順流而下,更是放不勝防。總之,用火很容易將浮橋燒毀。後來的夏侯尚就造了一座浮橋,結果被東吳一下就燒毀了。在後來很長的曆史中,各個朝代都在長江上造了很多浮橋,但都被對方輕而易舉地摧毀了,而浮橋幾乎沒發生任何作用。

那麽,曹軍不會在江北往下遊走嗎?當然可以。陸路上運送軍隊的困難和在江南江北是一樣的。當軍隊到了南京附近時,剛才過江的問題是一樣地存在。那裏的江麵更開闊,修浮橋更困難,防守也更困難了。所以,曹操選擇了當時能最快進攻南京的方案。當曹操拒絕了謀士們要先穩定荊州地區,在合適的時機再進攻東吳的正確戰略後,他最後取的作戰方案就是在錯誤的前提下的“正確的選擇”啦。如果曹操對黃蓋的詐降做適當的防範措施,他還是有可能打贏那場戰爭的。

後來的晉軍進攻東吳時也是順江而下的。

劉備在進攻東吳時遇到了曹操曾遇到的一樣難題。他幾乎完全一樣地選擇了曹操當年的方案。當然,他的船沒有連在一起,但營地連在一起。不過這回結果也是他成了當年自己對手曹操的角色,被燒了連營。

曹操是在江淮平原上長大的。後來就在華北平原上轉悠。他對南方水鄉的理解就是他自己的想像罷了,幕僚的主意,隻有合乎他的想法,才會被接受。他對漢中的放棄,其中就是他對山地作戰的陌生的一種表現,他非常厭惡山區作戰。

他後來想從淮河直接進入長江,但東吳在濡須口修建了堅固的防禦工事。曹軍根本無法進入長江。後來曹丕和後來的魏的皇帝曾想從淮河及海上進入長江,都因為技術問題而作罷。

曹操為何不把軍隊調過江,大概就是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BugEYE 回複 悄悄話 不控製水路,直接過江,隻有一個結果,餓死。
liu-fu 回複 悄悄話 天很冷,江又寬,遊不過去。
cymbalsman 回複 悄悄話 你把劉備當成流寇,錯了。劉備雖然兵力不足,但已經得到了荊州的民心,他是曹操久居荊州的最大隱患。依我猜測,曹操是擔心劉表的兵馬投靠劉備才急著南下的。
真真國女兒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曹操打荊州的時候兵馬不會超過八萬,可是荊州是個百萬人口大州,光控製他們都有問題,加上疾病和孫權集合了十萬人馬圍攻合肥,曹操不敢過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