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何要背水為陣?
(2009-10-21 17:45:09)
下一個
漢代的韓信在攻打趙時,曾“背水為陣”。後來善於教條思維的人總結一個什麽“背水為陣”之法。更有什麽書呆子依樣畫葫蘆,可結果卻大不一樣。
那麽,當時的韓信為什麽要背水為陣?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麽?
先來看看韓信當時作戰的背景是什麽。
韓信最先投靠的是項梁。他是個無名卒。後來為項羽的部下,僅得一小官。他幾次用向項羽獻計謀,終不被用。
當劉邦入漢中後,韓信從項羽處跑掉了,投靠劉邦。他開始也隻是個無名卒。因被別人連坐,要被斬時,他對滕公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釋放了他。和他講了一通話,把他介紹給劉邦。劉邦給了他一個“治粟都尉”的官。大概是後勤部長一類東西。“上未之奇也。”
當時的劉邦,被項羽困在漢中的大山溝裏,一般的人是不會看出他會有什麽大作為的。韓信和蕭何談了幾次話,蕭何對他大加讚賞。下麵是韓信被拜為大將軍的一段曆史,司馬遷的文筆那真是千古名篇,我全文引來:
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既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複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①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司馬遷刻畫人物性格的文筆遠遠超過許多小說家。當劉邦的人馬走到南鄭時,也就是一進入大山時,路上逃跑的將有幾十人。此時不跑,更待何時?韓信推測,蕭何已經幾次對劉邦說了他的情況,顯然,劉邦對他沒太大的興趣。所以,韓信決定也加入逃跑的隊伍中。蕭何一聽韓信跑了,來不及告訴劉邦,就自己追去了。別人告訴劉邦,蕭何跑了。劉邦大怒,像失落左右手一樣的難過。等一兩天後,蕭何回來了,見劉邦。劉邦又怒又喜。怒的是:蕭何竟敢逃跑;喜的是這小子又回來了。劉邦罵蕭何:“你為什麽要逃跑?”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劉邦問:“你去追誰?”蕭何說:“韓信。”劉邦一聽,更來氣了,再次罵他:“諸將跑了幾十人,你根本不去追;唯獨去追一個韓信,騙人。”蕭何告訴劉邦,諸將很容易得,但韓信不同。這裏司馬遷把蕭何對韓信和幾十人逃跑後的態度相對比,說明蕭何對韓信的賞識;劉邦對韓信的不賞識。下麵是蕭何勸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劉邦竟一口答應了。要想得天下,沒有這樣的度量是不行的。
劉邦要拜大將軍,軍中的許多人都認為會是自己。待拜將那天,竟然是無名卒韓信!軍中都異常地吃驚。
韓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上將軍的座位的。
估計劉邦是把他當時能調動的大部分軍隊都交給了韓信來指揮。劉邦的人馬的大部分應是他家鄉的人,江淮平原上的弟子。像劉邦的連襟樊噲和劉邦的老部下曹參都在韓信的指揮下。你設想一下,一個沒什麽名聲的人,在逃跑被追回來後,一夜之間竟變成了指揮大軍的大將軍。那些是他部下的人會有一肚子怨氣,根本看不起他。像樊噲,老子當年獨刀闖鴻門宴時,你韓信在哪兒?像曹參,老子當年攻函穀關時,你韓信在哪兒?老子鹹陽皇宮前接受秦王的投降。那氣派,你韓信見過嗎?
項羽派了秦的三位投降的將軍在漢中的外圍來堵截劉邦。那三個人聲名狼藉,項羽又把他們的部下都殺了。韓信早就料到了他們是不堪一擊的。所以韓信“暗渡陳倉”,定三秦。那是很容易的事。
後來,韓信攻入魏,就是黃河拐彎的地方。那似乎算是點硬仗了。就在韓信打了幾次仗後,他的部下就會拚死幫他打仗嗎?不大可能。司馬遷說,能得人死力的將軍才能是名將軍。那是有道理的。
韓信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欲出太行山,攻擊強悍的趙國軍隊的。
韓信的當時處境是:他率領了幾萬軍隊,遠離後方基地,孤軍深入。他派出輕騎兩千去攻趙的軍營,估計那是韓信的全部騎兵了。而他的對手是在家門口以逸待勞的、有二十萬軍隊的趙軍。曆史書雖然沒有說趙軍有多少騎兵,但可以推測,趙軍肯定有許多騎兵。趙毗鄰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很容易買來或搶奪來馬匹。
更糟糕的是手下的人心裏根本瞧不起韓信。
韓信所以把軍營紮在河邊,背水為陣。同時發動心理戰,搶攻趙無人的軍營。當趙軍拚死攻擊韓信的軍隊,他們步步後退。待退到河邊時,隻好回過頭拚死衝向趙軍的陣地。結果是韓信大獲全勝。
戰後,部下的許多將軍對韓信的布陣法根本理解不了,說最後竟勝了,他們問韓信的原因所在。韓信是這樣回答的:“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韓信說出來自己的苦衷: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他這是給自己加了一道遮羞布,說自己沒有對部下表示關懷,聯絡感情。真正的原因是部下根本不起他,根本不會拚死為他作戰。他隻好采取這種下作的手段,讓部下陷入了絕境,才肯拚死作戰。不然,他們發現勝的希望很小時,就會都逃走了事。這是多麽狼狽的將軍!
那麽,被陷入死地的軍隊,不會投降嗎?對軍隊來說,這自然是個選擇。但如果對方的陣營對投降的敵人采取屠殺的政策,那就幫了這方的忙。士兵是否會投降,那取決於士兵的士氣,戰爭的意義及將軍的控製手段等多種因素。
所以,韓信的背水為陣,絕不是什麽好的陣法,那是在特殊的時候的一種特殊手段。
後世的書呆子將軍們照樣畫葫蘆,像軟弱的宋朝軍隊經常地采取“背水為陣”,他不但沒有打贏,想反,隻使對手把他們的士兵殺得一個也不剩。
例子還可舉出一大堆。
陷死地而沒生,而是死得更快、更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