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蘭細語

世事滄桑,深山幽靜。細語人生,聊發自歎。驚鴻留痕,同享諸君。
個人資料
正文

從小聰明,長大如何?

(2009-04-11 06:45:45) 下一個



三國時的孔融為當時名士。少時被稱為“異童”,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神童。他在十餘歲時,去登門拜訪當時的一代名士李膺。在門口的問答時,他頗能吹牛,吹得與他的年齡不相稱,吹得大家很喜歡他。“太中大夫陳煒後至,同坐以告煒,煒曰:‘人小時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融答曰:‘即如所言,君之幼時,豈實慧乎?’膺大笑,顧謂曰:‘高明長大,必為偉器。’”此處引的是《三國誌》注中引用的《續漢書》,今本《後漢書》中該處的對話與此略有區別。

後世的文人對孔融的故事大加讚賞,但從未有一個人指出孔融的話中有致命的邏輯錯誤。當然,用這個錯誤去責怪當時僅十餘歲的孩子並不合適,但對成人應有用。

陳煒的原話是說:人在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後未必有什麽聰明之處。這句話在邏輯上是指:某些從小聰明的孩子,長大後反倒不聰明了。當然它暗含了:某些從小聰明的孩子,長大後也是聰明人之意。這個命題應該沒什麽指責的。孔融認為,陳的話暗含指他孔融長大不聰明的意思,為了鬥嘴,反駁他說:“從你的話可以知道,你小時一定很聰明吧?”孔融在這裏所用的邏輯是:你現在的言行很愚蠢,所以可推出你小時一定很聰明。當然,他的目的是暗示,陳現在很蠢。

盡管這個邏輯混亂,但對一個孩子來說,已是不容易了,所以,陳煒說,他長大了,必定成為個人物。當然,這個推論與陳前麵的命題不符。這是客場上的應酬,又不是邏輯討論會,可以不管這一點。

我們來分析孔融的邏輯錯誤所在。陳煒的話本來沒什麽可指責的,而將陳的話中的邏輯改造成了這樣:從小聰明的,長大一定愚蠢;很蠢的成年人是且僅是(if and only if )從小聰明所導致的。換一句說:愚蠢的成年人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從小是神童。隻有從這個荒唐的命題出發,才能推出孔融挖苦陳煒的話。

這樣的邏輯錯誤很少有人指出,因為許多成年人就持同樣的邏輯來推理。

今天,網上某些人為了反擊別人就常用這樣的邏輯推理。

下一個話題來關注孔融成年的聰明與否。對孔融的觀察相當於統計上的一個樣本觀察值。

孔融長大後,很有文名,是“建安七子”之一(這不是很聰明嗎?)。但在東漢後期,文人善於論斷別人。我想孔融的名聲一半是虛假的東西。《後漢書》說“融負其高氣,誌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他死後,曹丕下令用金帛來賞賜獻上孔融文章的人,但僅得二十五篇文章。有人說:“連曹丕都盛讚孔融的文采,那不證明他是出色的文人嗎?”這可以從兩點來理解:一是他在當時的文人中很有影響力,曹丕首肯他,可以籠絡住文人們的心。曹操殺了孔融,曹丕這樣做等於試圖彌補他老爹的罪惡。自己做皇帝了,文人們幫忙與否可是自己龍椅能否坐穩的關鍵。二是可以用日本的一句諺語來說明:“生前誠可恨,死後皆可愛”。人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死了的人盡量忘記他的缺點,而去記住他的優點,甚至是想像出來的“優點”。從目前孔融留下的文章看,我本人的觀點是他的文采隻能是一般,甚至不如陳琳的文筆。他對曹操禁酒令的嘲笑所用的邏輯和他從小時使用的邏輯大致差不多。當然,一定有人不同意。不過,他品評當時的文人,確有點“一覽眾山小”的氣魄。

他本是一個文人。當時,中國陷入空前的戰亂,但孔融對此竟毫不理會,還認為是在太平盛世。
他是個書呆子,別人要借刀殺他,要他去守城。眾敵圍城,“融隔幾讀書,談笑自若。”這好像是儒將鎮定自若的風度。但城破後,他把老婆孩子交給敵人,自己一跑了之。

當孔融被圍困時,他向劉備求救,“備驚曰:‘孔北海複知天下有劉備邪?’”那說明孔融對不讀書的劉備很看不起。劉備心中很是不快,故才有此感歎。

當時中原的生產幾乎被破壞殆盡。曹操早就想打劉表,奪取荊州。謀臣荀彧勸曹操要在合適的時候去打,頗對曹操的心思。當曹操有時機欲南下時,孔融完全看不懂曹操要幹什麽,竟傻乎乎的去上書曹操如何不要去打荊州。這就像去勸一個餓得將死的人不要爬向食品堆。孔融的其他上書基本與此是同類。特別是官渡之戰前,孔融勸曹操:袁紹如何打不得。隻有荀彧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力勸曹操可以戰勝袁紹。在這決定性的戰役後,曹操對孔融的印象會怎樣就可想而知了。可惜孔融本人竟毫無查覺,依然如故地去向曹操繼續兜售他的鼠目寸光。

孔融對當時的曹操來說是廢物一個,即不能是謀臣,也不能起草個文稿什麽的。所以曹操當時年輕氣盛,對自身上的野蠻之氣控製力還很弱,竟慘無人道地把孔融全家都殺了。

孔融在成年確實不太聰明,當然這是對很有智慧的人比較而言的;對街上的大眾百姓,他還是有一定的聰明。在某種角度上看,孔融可能就像今天網上的某種寫手差不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ilovenz 回複 悄悄話 三國裏另一個小時候聰明,大了糊塗的人物是諸葛瑾兒子諸葛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