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蘭細語

世事滄桑,深山幽靜。細語人生,聊發自歎。驚鴻留痕,同享諸君。
個人資料
正文

人品與文章

(2008-07-06 06:51:11) 下一個

 

 一個寫文章的人,他的品行或明或暗地體現在他的文章中。盡管他可能極力掩飾或做作地化妝,但他的潛意識總會顯露出來。一個對人毫無同情心的人,在他的文中絕對看不到他對人的美好情感。盡管他可能寫對某些權勢者的“憐意”,但你一眼就能看出來那是奴性的發作罷了。絕對不會引起善良人的共鳴。所以,古代流傳下來的有品位的文章絕大多數是好人或比較好的人寫成的。這裏的好人是指心地善良、對人富有同情心,不刻意陷害別人,力圖公正地對待其他人的人。

 那麽是不是壞人就不會寫文章呢?顯然不是。壞人一心去幹歪門邪道,享受現實的富貴,專門去用力寫文章的就比較少了,但少也是有的。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壞人的頭腦中全是壞水,他寫的一些文章,無非是些稀奇古怪的內容,因而,這樣的文章受到公眾的良心稱讚的可能性極小,自然就無法長期流傳下來。時間作為最公正的工具將此類的垃圾掃蕩幹淨。某些有權勢的壞人也曾極力想寫幾篇文章好流傳下來,但幾乎沒成功的希望。對今天傳媒的技術導致的不同後果,這裏我們不涉及。

 所以,今天我們能讀到古人的好文章,好人寫的應為多數,至少應超過半數。這裏的文章是指表達人的情感、思想的文體,不包括科學技術及別的一類東西。

 是不是壞人寫的東西就一點價值就沒有了?當然不能這樣絕對。

 一首唐詩《渡漢江》:“嶺南音書斷,經夏複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此詩的作者是宋之問。這裏是寫他被流放嶺南(原因後述),北返家鄉時所做,其實是他私自逃回。越離家鄉近不是高興,反是“怯”,以致不敢問來人家鄉的境況。這是胡編的嗎?應該不是。這寫出了人的看似矛盾的心態,實是思鄉之情的真實流露,所以,該詩受到好評。

 但若告訴你,那作者宋之問是地地道道的壞人時,有人可能有點吃驚。說此公是壞人,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反對,但隻有和他人品相似的人可能不太同意。

 此公長得帥。當武則天要大選天下小白臉時,此公自薦為武老太婆在床上一展身手。無奈武老太婆對天下的人喜歡誰就是誰,對宋帥哥兒沒看上。有人說是因為他口臭,不符合武老太婆的口味。我沒看到根據,就不提了。

 自薦沒成,還可曲線上屋。武老太婆後來發現了張易之、張宗昌弟兄倆。宋帥哥就主動去媚張氏二兄弟,通過武三思,他寫過許多頌揚二張的文章或詩篇。他能寫些什麽呢?無非是張氏兄弟如何美貌賽潘安,雨露灑明空(武老太婆自造了個什麽字?“曌”!)一類的東西。“易之所賦諸篇,盡之問、朝隱所為,至為易之奉溺器。”張易之都將宋之問這類東西送進馬桶,估計是怕酸掉牙。看來,捧臭腳的人也不喜歡另些捧臭腳的人。這類東西會傳下來嗎?

 宋帥哥幹的太絕了,在張易之被殺後,他被被貶到嶺南。那是他罪有應得。他私自逃回洛陽。藏於張仲之家。張仲之和駙馬準備殺掉武三思,宋帥哥知道了其謀,告發恩人求榮。在當時,武三思那家夥,可是國人皆想殺之。那些對壞人心存善意的人,張仲之的前車之鑒應時刻牢記。

 後來他還風光過一陣。武則天死後,中宗時(武氏勢力仍在),置修文館,宋之問和杜審言都入內。當時許多人都去吹捧宋之問。

 有一點是,律詩是在沈宋時期完全形成。其中的“宋”就是宋之問,“沈”則為沈佺期。

 睿宗繼位後,宋帥哥這廝太惡心人,就被“配徙欽州”,也就是今廣西。這次他再也沒機會回家鄉了,最後皇帝讓他自殺了事。這算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了。

 宋帥哥的某些表達人性有價值的詩篇流傳下來了,而他諂媚小白臉的東西被送進了馬桶。

 明人輯錄的《宋之問集》不知收入了那些進馬桶的東西沒有?我沒查,估計沒有。就算是有,會有人去讀嗎?應極少。

 袁世凱曾哼過:“七十老翁無所求。”會有人共鳴嗎?也許和他有類似經曆的人、那些狐群狗黨們會共鳴,多數善良的人不會!

 人自然是會裝像的。宋之問在《送別杜審言》中說:“別路追孫楚,維舟吊曲平。”他也要吊什麽屈原,誰信?假設有人根據此句詩作出判斷:這表達了宋之問什麽愛國的高尚情操,那隻能讓人噴飯了。如果宋去寫什麽“一片冰心在玉壺”(估計他也寫不出此類的詩句),隻能使知道他底細的人嘔吐。

 這應是人品與文章的一種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