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蘭細語

世事滄桑,深山幽靜。細語人生,聊發自歎。驚鴻留痕,同享諸君。
個人資料
正文

多少人喜歡聰明人?

(2008-06-30 20:26:33) 下一個

 

 這是個古怪的問題。要回答它,首先要搞清楚什麽是聰明人?可大致說成:學習、理解東西快,對人和事物的現狀及將來走勢判斷正確的次數明顯地多於其他人的人。有人可能奇怪:哪個人不喜歡聰明人呢?問題恐怕不是這樣直截了當的。有人可能更納悶:難道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喜歡聰明的孩子嗎?難道不是教師都喜歡聰明的學生嗎?即使對這一類問題做出肯定的回答,也無法說明多數人喜歡聰明人。

 這是何意?

 有人會論證說,如果遠道而來的一個聰明人,大家不都是願意和他(她)打招呼,聊聊天,時機合適時還會拍拍他(她)肩膀,以示友好,甚至照上幾張照片留念嗎?而對愚蠢的人的態度則相反嗎?

 問題不是這樣看的。

 何為喜歡聰明人?和他(她)在一起學習、工作,對他(她)的聰明從內心高興。對他提出的許多建議熱烈歡迎。若你是他(她)的上司,會給他(她)可能的機會發揮其才能,並給他(她)可能好的待遇。若你是他(她)的下級,會極力幫助他(她),為他(她)的成就而高興。並幫助他(她)達到合理的目的。

 這就是我們說一個人喜歡聰明人的大致意思。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可以說:很多的人都不是真正地喜歡聰明人,更多的時候,喜歡的是不太聰明的人,甚至是愚蠢的人。這種現像在聰明人、不太聰明的人及愚蠢的人群中,應是一樣的,至於比例大小,我沒作過抽樣調查,不好猜。

 此話怎解?

 第一條,聰明的人一般都不太好管理。這是羅素說的,在哪本書中說的,沒時間去查。若聰明人是你的上司,他的許多新奇的點子會令你不太舒服;若為你的下級,他許多時候的舉止會不被你理解,他對你的不滿會比愚蠢人多的多,因為你的許多愚笨的地方,他一眼就看出來了;而對愚蠢的部下,則沒有此危險。聰明的人能看出問題的關鍵所在,而愚蠢的人不能。聰明人一般有個傾向,不善於循規蹈矩,所以不好管理。這是聰明人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你若組織一個旅遊團去外地旅遊或露營,你就會知道,聰明人麻煩事比較多。

 第二條,聰明人的出現及其舉動通常顯現了他周圍人的愚蠢。其他的人豈能喜歡這攪群之馬?人類的許多活動都不太需要聰明人的智慧,僅需要愚蠢人的愚蠢就應付了,最多是不太聰明人的小聰明就夠了。這個應包括所謂神聖的科學研究中的大部分工作。我這樣說,許多科學家們可能抗議。記住:我說的這些是不包括你的那份工作的。這一點就使的許多“老板”隻喜歡蠢人。我觀察過許多老板。他們在了解到部下的特點後,聰明人基本都走路;不足夠愚蠢的人他是一律不要的。

 有人在工作中被人另眼相看,馬上就斷定這是種族歧視。問題不一定是那樣的。他連本民族的聰明人都不喜歡,又如何喜歡你?其實,滿腦子種族歧視觀念的人大都是極其愚蠢的人,所以他隻好搬出種族這個帽子來給自己戴上,壯壯自己的自信心罷了。

 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講,包括了自認為自己的智力高人一等的研究生院裏的狀況,但在表現的形式上,略有不同。羅素說過,他不喜歡和維特根斯坦呆在一起,因為維特根斯坦經常使羅素在眾麵前顯得像傻瓜。盡管有的人說維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但他的地位應不會超過羅素。羅素為何要這樣想呢?我猜想,大概是維特根斯坦在眾人麵前表現的較機靈些(就是現代測試什麽智商一類的方麵),又很倔。他當年的英語水平不夠討論哲學問題,羅素要和他講德語,他楞拒絕。這是頭強騾子。羅素屬於那種細細地思考,在人麵前反應不如維特根斯坦快的那類人。羅素說:“我的德國工程師(指維特根斯坦——筆者注)是個傻瓜。他認為沒有經驗的東西是可知的。” “我的德國工程師最愛爭論,令人厭煩。”

 維特根斯坦後來很絕望地說,沒有人真正明白他的哲學,很明顯,他認為羅素也無法理解他。

 有一次,羅素、維特根斯坦和波普三人在一起討論這哲學問題,後來吵了起來。民間的一個版本演繹成,一個人用棍子打了另兩個人,後揚長而去。

 賈誼可是因為太聰明而遭難被貶的。後來,漢文帝詔他去長安,認為自己的智力可能超過了他。但一聊天,發現還是差得遠了。當即決定絕不讓他回京。這就是所謂“不問蒼生問鬼神”的來由。當他被發配到當時荒蠻地長沙後,又太“愚蠢”,以致於短壽。

 小說《曾在天涯》裏的男主人公就是因為妻子太聰明(或是太精明)了,而和她離婚的。那個男主人公一再聲稱他喜歡小鳥依人的女性,那就是沒多少自己的見解,會賣乖且不太聰明的女人。如果那位妻子的原型,看到我的這篇短文,她一定同意我的這個說法。有的女性恨恨地說:“我那樣聰明,他為什麽不喜歡我?”這是典型的用想當然的前提,推出的荒謬結論。其實正是她的聰明而被某些人所不喜歡。有的先生們可能大叫冤枉。人性就像破碎的火成岩,有多少個麵(facet)是很難說清楚的。我這裏說的僅是一個側麵。

 有人說這是個別的例子。我就是因為聰明才被老板要去的。若你的存在及聰明威脅到他自己(在某些地方,這種情況部分地已被從製度上消除了)或另一些貌似顯赫的大人物的地位時,他是否會繼續喜歡你是要大打折扣的。就是對某些得過什麽大獎的大人物,若你的工作主要是削弱或降低了他當年成就的價值(僅在曆史意義上而言,也就是說,你的工作不會影響到他的地位和工資,僅會影響他的成就在曆史上的評價),那時再看看他是否還如往常一樣喜歡你。若是,那你遇到了一個難得的聖人。

 在普通的環境中更是這樣的。古代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其中的“才”是很容易和“聰明”相互轉換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在大觀園中,林黛玉是太聰明了,許多人(包括丫環)都不太喜歡她。而薛寶釵知道何時應顯示自己不太聰明的樣子,這使得喜歡她的人真不少。連看見她就不舒服的林黛玉後來都有點喜歡她,條件自然是薛別太靠近寶玉就行。那位劉姥姥,可是到處冒傻氣,引得眾人有在天俯瞰眾生的那樣心態而有幾分“喜歡”她了。

 其實,人們喜歡聰明人,隻是喜歡和自己利益無什麽衝突的、遙遠的、抽象的一個符號——“聰明人”。我喜歡聰明人,我還不是聰明人?人們通常這樣設想的,盡管這個邏輯明顯地不成立。

 人們對周圍的人,通常是僅喜歡智力不如自己的、但會圓滑地對待自己的人。當然,在許多場合下,僅靠圓滑是無法去掉別人不喜歡你的根本原因的——你比他聰明。若你看到了愚蠢的人得到了提升,而你沒有,請不要生氣!

 明白了這一點,對於古往今來的許多聰明人何以命運悲慘、一生極其痛苦的原因所在就大概清楚了。有人調侃說:“就是因為他們太聰明了,所以才顯得愚蠢。”這聰明和愚蠢的內涵是不是有點詭異?你隻要把一個人的內在存在和外在表現二者區分開來就不迷惑了。

 若你在工作中,被人不喜歡,你是否該想一想,是不是你太聰明了?觸動了什麽人的敏感神經?所以,人有時必須顯示出某種傻氣。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大概就是要在適當的時候,冒一定的傻氣。當然,傻氣怎樣冒,這是有講究的,需要一定的聰明。有趣嗎?

 若你在工作環境中,後來的人,其資曆不如你,甚至他畢業的學校沒你的有名聲,還可能長相不如你,但他靠聰明,三下五除二而超過了你。他提升的比你快,得到的比你多。有時還成為了你的上司。他能想到的點子,你很少能想到。那時,你在內心裏說——不是show off :那小子,真聰明,比我好多了。我真是喜歡他。

 若那樣的話,你才可算是真正喜歡聰明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xiaoxiao8 回複 悄悄話 "若你在工作環境中,後來的人,其資曆不如你,甚至他畢業的學校沒你的有名聲,還可能長相不如你,但他靠聰明,三下五除二而超過了你。他提升的比你快,得到的比你多。有時還成為了你的上司。他能想到的點子,你很少能想到。那時,你在內心裏說——不是show off :那小子,真聰明,比我好多了。我真是喜歡他。"

-- Not easy... That's why it's said that it's a "disaster" for youth to get "identified" and "promoted" too fast or become famous at early age.

The environment could become very difficulty for him to make further progress thereafter--more temptations and obstacles and self-motivations, also, challenges from more competitors.




綠一 回複 悄悄話 很地道,分析細致,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