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位於寧紹平原上,為浙東名城。若幹年前,我從杭州去寧波的路上,硬擠出兩天時間,去紹興一遊。
紹興市古越國的都城。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兒。對越王的遺跡,我沒時間去追蹤,隻有去大禹陵一遊。
大禹是古代治水英雄。他應是一個傳說人物,而不是一個曆史人物。今天知道,雖然傳說的事件的細節可能是不可靠的,但它的“硬核”通常是相當可靠的。禹鑿通龍門後,宣泄了天下的洪水。這細節一定不可信。但禹治水的核心——大地被洪水淹沒,應是可信的。距今六千多年前是冰川後期的溫暖期,年均氣溫比今天高。海平麵上升,華北平原發生大規模海侵。海岸線在今濟南、德州一線。並且可以斷定,海平麵上升應是在幾年至幾十年的時間裏出現的。所以,這件事給人們頭腦中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洪水滔天,將昔日的家園完全吞沒了。人們隻有向西部的高地退卻。麵對這種毀滅性的災難,人們事後想象出一個英雄,把水治好了。這種傳說代代相傳,其持久性,通常超出了今天人們的想象力。《史記》記載了大禹的事件,說明司馬遷也認為那是曆史。
《史記》記載大禹後來南巡天下,最後死在今紹興。這更是不可信的。在大禹的時代,他能控製那麽大的一塊領土,是不可想象的。地麵上部落林立,他能從中原走到浙東,幾乎是不可能的。後人應是根據書上的這一類“曆史”,修了一個大禹陵,又用這個“遺跡”去印證曆史。
不管怎樣,我還是去大禹陵一遊。大禹陵隻是一座建築,中間樹了一個塑像。當然,那隻是雕塑家的想象罷了。
從禹陵出來,欲去東湖。正好有烏篷船去那裏,遂和同學一同上船。
烏篷船就是一個舢舨加上了一個黑色圓拱頂。紹興為水鄉,降水很多。烏篷是避雨和遮陽兩用。隻是太低矮,隻能坐在篷下遠眺。試想象一下,船外細雨如絲,楊柳依依。坐於船中,細品茗茶,觀青山隱現,聽牧歌晚唱。這是何等的田野風光。當然,你需要有足夠的錢和時間來瀟灑。不然,你眼中看到的就是“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李白說:“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他欲弄的扁舟,大概就是烏篷船一類的東西。如果沒有篷,風吹雨淋的,他弄兩天就煩了。另外,他欲去的地方一定是在江湖及小河中,肯定不是在大海上。大海上,水天一色,隻有一葉扁舟。孤獨的一個人轉悠,三天他都熬不過去。
搖船的是一位中年漢子。他身材矮小,。他坐在甲板上,用一隻腳“搖櫓”。腿部的肌肉強壯,不易疲勞。他又可坐著休息。這倒是一個好辦法。
船沿著水道輕盈地飄去。當時已是十月中旬了。兩岸的田地裏,作物已收割了。不遠處有芋頭仍在生機勃勃地生長。此時在北方,芋頭早已進倉了。間或地中的蔬菜還綠油油的。
船轉過一道彎,東湖就到了。東湖雖不大,卻是漂亮而秀氣。湖傍依高聳陡峭的花崗岩。山石像刀削的一樣。當太陽西移時,峭壁在湖中投下了黑綠色的影子。黑綠相襯,使得湖水更像明鏡一樣。當年,那位勾踐可來過此湖一遊嗎?曆史沒說。後來,勾踐要把夫差放到浙東去,他不幹,死了了事。再好的湖光山色,還要瀟灑來陪伴才行。
在向如鏡的湖水告別的同時,我也向那輕盈的烏篷船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