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蘭細語

世事滄桑,深山幽靜。細語人生,聊發自歎。驚鴻留痕,同享諸君。
個人資料
正文

新人和舊人怎樣比

(2008-06-29 09:29:10) 下一個

中國古詩中有一首獨特的、有趣的詩是漢樂府的《上山采蘼蕪》:“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複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此詩通篇用問答的形式,獨具一格。因年代久遠,要準確理解有一定難度。我們作一解釋如下:“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這是說一個棄婦上山采一種香草,在下山的路上遇到了前夫。采香草,說明這位棄婦並未自暴自棄,仍然生活的很有品位,雖然她的內心仍有酸楚。古代的婦女被休回家,未來的命運通常是坎坷悲慘。當然,皇帝的姑娘可能是個例外。這位棄婦見到前夫,沒有大罵“你這個沒良心的王八羔子”一類的話,而是“長跪問故夫:‘新人複何如?”說明她很有涵養。古人席地而坐——兩腿後伸,身子坐於腿上。這裏的“跪”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給前夫下跪。那樣理解就完全歪曲了這位棄婦的形象。二人看來是坐下來多談幾句。她的話題是“新人怎麽樣?”她的前夫答:“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好”是婦女貌美的意思。顯然,這位前夫是看上了新婦的漂亮才休妻子另娶的。“未若故人姝。”雖然“姝”也是貌美,但這裏不隻限於漂亮,是說新婦雖說漂亮,但不如你優秀。單模樣相比,雖說二人差不多(前麵不是說新人更漂亮嗎?。這裏欲說新人的缺點,所以模樣立即就變成相差不多了。這說明人的心理上的判斷是多麽易變。也說明了故婦也是很漂亮的),但她的手藝不如你。這是這個男人“後悔”的一種表現。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這說明這位棄婦的心裏仍充滿了哀怨和辛酸。這位男子繼續說:“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縑是雙股絲線織成的絲織品(帛),而素是單股線織成的帛。縑通常染成黃色。它比素便宜。有時被用作書寫。估計縑通常是用質量較差的絲紡成的線織成的。絲的質量不好,色不純白,染成黃色就是為了掩蓋它的瑕疵。經緯線織成雙股也是為了它的絲質量不好作的彌補。當然,高級的縑如亢夫縑是為了帛的厚實和耐用才織成那樣,和這意義不同。亢夫縑每匹重二十五兩;而素則重二十兩。漢代有春著縑,夏穿素一說。縑的厚重能遮寒。素的經緯線都是單股的,較細,故同樣麵積需費較多的工時。當時的一匹布寬 2.2 尺,長 4 丈。大約是 50cm 寬, 9.2m 長。這裏說的一日織速一定是指由絲線織成帛而言。縑應比素好織,但新人一天織 4 丈長,而故人一天織素可達 5 丈長。這在當時是極快的織速了。用織帛的手藝相比,新人不如故人。這裏實寫織藝,虛寫二人的各種品性。這位男子心裏充滿了複雜的感情。當然,那位棄婦聽了後,心裏更是悲戚萬分。

後來怎麽辦?男子想破鏡重圓?這已超出了本詩的範圍,諸位自己去想像吧。這裏明寫的對白,實用“比”的手法,即比喻的手法,來揭示了男女二人心裏複雜的情感世界。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考慮:這裏是用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和目的來判斷同一事物導致的混亂和迷茫。這位故夫棄了舊人,娶了新人,他當時的唯一的想法是新人更漂亮,後來又發現新人的手藝(各種品性)不如舊人。隨之有一番感歎。

我們每個人對某種事物作出價值判斷時,總是真對某種目的而言的。我們說這串香蕉好,是指為了下肚這個目的而言的;我們說某朵花漂亮是指觀賞而言的。若將二者的目的顛倒,那就有麻煩。供觀賞的花多數都是有毒的,不可吃的,不信,你試一下就知道了。

但人最易犯的錯誤就是不斷的地變換我們的價值判斷標準和目的,而對同一事物作判斷。除了社會的原因外,我們人生的多數悲劇都是此類行為導致的,更可悲的是我們永遠不理解這一點,且把此類的悲劇的原因歸於別的東西。

從心理角度來說,人對某物或事件的價值判斷在他遠離該物或事件時,期望值最高。一旦他得到了,該價值就急劇降低了,甚至變成一文不值了。叔本華說:“原來一切追求掙紮都是由於缺陷,由於對自己的狀況不滿而產生的;所以一天不得滿足就要痛苦一天。況且沒有一次滿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滿足反而隻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點。”若欲望滿足後,無新的產生,“那麽,可怕的空虛和無聊就會襲擊他。……,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像鍾擺一樣的來回擺動著。”人就是在這兩種境況中不斷掙紮。

我們能擺脫這樣的困境嗎?某些人可以,某些人永遠辦不到。

詩中新人和舊人的比較,就是這樣痛苦的一種表現罷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