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這次美國大選的曆史暗影

(2016-03-18 12:13:53) 下一個

這次美國大選的曆史暗影
來美國後,一路曆經老布什、克林頓、小布什、奧巴馬四任總統,發現美國的兩黨恍若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異同,用一句粗話講:倆jiba熬湯,一個jiba味。
但是,這次美國大選,很有新意。一是白川鋪橫空出世,二是猶老三德子攪局,三是各種背後的宗教勢力和前台的世俗人馬已經拉開架勢,幾欲"近身肉搏"了。
現實,不是新現象,是曆史的變種。這次美國大選是美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和拐點,不僅決定未來數年美國的走向,而且事關全球局勢演變,尤其是影響中美之間的互動和博弈,所以,有必要掰掰這次美國大選的曆史暗影,借以明確現實。
一、"川普恐懼症"的前世
川普是富豪,但第一桶金不是自己賺的,是來自他爸,這一點與美國的"Ted"羅斯福一樣。
一旦出身富豪家庭的人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有機會主政,就很有可能為了整個社會的利益而"背叛"少數富人階級的局部利益。因為他們深知,資本永遠是貪得無厭的,資本的貪婪競賽早晚要促成難以調和的社會革命。
回溯到西方文明初始的古希臘,發動"梭倫改革"的梭倫可以說是西方"富二代""叛逆"的始祖。
"Ted"羅斯福從1901年入主白宮到1909年第二個總統任期結束。
羅斯福入主白宮後,掌控了原本與大財團過從甚密的行政當局,開始時采取了避免與大財團立即衝突的策略。1902年初,羅斯福已經進入情況,說服國會創立公司委員會,用於管製大企業,然後以起訴西方金權勢力在美國的代理J.P.摩根北方信托公司作為反托拉斯的突破口,向金權勢力發起有力打擊,此舉震撼了全美國。
摩根公司強烈譴責總統,不是因為羅斯福的舉動內容,竟是譴責羅斯福無預警的不紳士的突然襲擊行為。
牛仔總統羅斯福起訴過超過40個大公司。鑒於美國市場上的食品和藥物管理弊端叢生,為害甚毒甚深甚廣,尤其是廣大勞動階級受害最巨,羅斯福因而推動和簽署了許多法律來保障廣大民眾的消費者權益和人身安全。這一係列改革做法令富豪階級對大選時支持過羅斯福而後悔不迭,以致後來達到又有人行刺牛仔總統的地步。斯福羅某次參加完葬禮,殺手迎麵而來。刺客掏出的第一把槍射擊時卡殼,再掏第二把槍時,又是臭彈,福大命大的前美西戰爭英雄再顯當年勇,上前與刺客搏鬥,這才在周圍隨行人員的協助下製服了刺客。刺客後來被證實有“精神問題”。
羅斯福總統第二個任期結束前親自挑選塔夫脫作為自己的後繼人。塔夫脫曾許諾貫徹羅斯福的既定政策,但塔夫脫上台之後則轉變得越來越保守,致使共和黨內的激進派和保守派之間矛盾激化,政爭甚至變得粗俗不堪。羅斯福攻擊體重300多磅的塔夫脫“腦容量比一隻幾內亞豬還小”。塔夫脫稱呼羅斯福為“造謠惑眾者”。1912年,某些激進派人士主張成立以羅斯福為核心的第三黨。最初,羅斯福拒絕了組建第三黨的建議,後來經與塔夫脫當局的一係列交鋒,羅斯福變為同黨總統的強硬對頭。由此可見,在美國大選中,候選人當選後“食言而肥”是早已稀鬆平常的現象。
1913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內羅斯福和塔夫脫鷸蚌相爭,羅斯福雖然力壓塔夫脫,但結果被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威爾遜漁翁得利,後者以超過2百萬票的差距擊敗了羅斯福而勝選。
羅斯福敗選之後,無法幫美國在世界範圍操弄民主了,但卻不妨礙他在國內宣揚民主。1912年1月21日,能言善辯的羅斯福在俄亥俄州立憲大會上慷慨激昂地發表長篇講演,題目是《民主憲章》(A Charter for Democracy)。他在講演中旗幟鮮明地與美國的開國元勳們唱反調,宣稱“我相信純粹的民主製度。我讚同林肯並感同林肯所說‘這個國家及其國家機構,屬於居住於這個國家的全體人民。無論何時,隻要人民厭煩現存的政府,人民就可以行使憲法賦予的權利去改變它’。”他還號召:“我們認為,人民的首要任務就是將我們的政府從政治受金錢控製下解放出來。為了這個目的,我們提倡,所有政府機構應該成為人民手中掌握的武器,應該讓人民的代表者們更容易和更負責地服務於人民的意誌。”羅斯福進而主張:“這個國家應如林肯所說屬於人民,所以,能夠強國富民的所有自然資源也應屬於人民。為了保存國家和自然資源屬於人民的國家職責,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壟斷是控製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的基礎,如果不能保證壟斷造福於人民,則國家富裕對人民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看今朝,美國富人們豪宅處處而大多數美國民眾仍將居者有其屋視為“夢想”,深明美國“內情”的羅斯福的話顯然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這也是川普橫空出世的社會條件。
不論羅斯福的演講多有煽動性,任何美國人或任何美國富豪階級的“叛逆”都無法撼動美國先賢們設立的社會結構和“三夥富豪和精英”集體主掌中央政府強權的架構,因為美國人民既然沒有一個休戚與共的社會共有和共享的經濟基礎,也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團結一致共同影響上層建築的實力和權力。
當一戰開打時,已經下台的羅斯福對威爾遜的中立政策嗤之以鼻;後來美國宣戰時,羅斯福喜不自勝,將5個兒子全部送上了戰場。1918年7月14日,羅斯福最小和最鍾愛的兒子戰死疆場,令羅斯福的好戰態度丕變。在不出6個月的1919年1月6日,羅斯福自己也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顯然,川普是一個能幹的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一個很有可能背叛富豪階級的人。對此,美國的富貴階級能不恐懼嗎?

二、"川普熱"的熱源
現在,"川普熱"愈演愈烈,熱的情形跟希特勒"上位"有些可比性,這也是有人把他與希特勒劃等號的原因。
當一戰傷兵希特勒還在維也納流浪時,便對羅馬天主教勢力心生恐懼。1930年,國家社會黨取得第一次選舉成功後,希特勒決定尋求與羅馬教廷達成協議,以取得羅馬教廷的公開背書,從而瓦解以天主教為基礎的強大對手—德國中心黨。
1930年代初期,德國的天主教世俗勢力—德國中心黨,德國天主教的主教們和天主教掌控的媒體齊心戮力地排斥國家社會黨。德國400種受天主教勢力控製的報紙每天都在抨擊希特勒。在慕尼黑發行的一份周報《直路》是這樣告訴讀者的:“阿道夫·希特勒擅長說謊。你們當中已經上當受騙的受害人應該與他一刀兩斷。警醒起來!”
雖然德國天主教勢力激烈反對希特勒,但羅馬教廷似乎並不熱心。
1930年,德國很有影響力的天主教政客,一戰老兵布瑞寧成為短命的聯合政府的總理。他於1931年到梵蒂岡拜訪羅馬教皇時與教皇發生了爭執。原因是教皇教訓布瑞寧,讓他與納粹達成諒解,共組一個右翼聯合政府,從而幫助羅馬教廷掌控德國。布瑞寧震驚之餘在他的備忘錄中寫道:“梵蒂岡更希望德國在希特勒手中,而非在他自己—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的掌控中。”
後來,希特勒果然如羅馬教皇預料的一樣有力地掌控了德國。希特勒於1933年1月上台後也把與羅馬教皇協作談判作為執政的要務。在長達6個多月的談判期間,希特勒花費的精力比任何其它外交協議都要多得多。
協議賦予羅馬教皇在德國天主教徒中間推行新法典的權力,還保障多項有利於天主教拓展教育的辦法,如建立新的天主教學校。作為回報,羅馬教皇同意撤銷天主教對德國政治和社會活動的幹預。談判當然是秘密進行的。最後,希特勒堅持,他在協議上的簽字要取決於德國中心黨的選舉情況,然後,希特勒得寸進尺,要求解散德國中心黨。結果,教皇讓步,後來德國中心黨自動繳械,未作任何抗爭。因為世俗信念出現真空,大批原德國中心黨黨員加入國家社會黨,迅速壯大了納粹的力量。
雙方敲定協議後,教皇宣稱協議是教會方麵一個無以倫比的勝利。在羅馬天主教掌控的報紙上,天主教的一個筆杆子宣布,德國完全承認和接受了羅馬天主教教會的法規。
1933年7月14日,協議生效不久,希特勒在內閣會議上表示,協議創造了信心,“在未來與國際猶太勢力的鬥爭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他宣稱,羅馬教廷在國內外已經給予德國國家社會黨采行的各種政策以祝福。
同時,按照協議,德國天主教在羅馬教廷的堅持下陷入沉默(隻有個別例外),所有天主教掌控的報紙在批評納粹時都要經過羅馬教廷的同意。
就這樣,在民主製約缺失的情況下,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勢力在西方各種神權勢力和金權勢力的共同襄助下迅速在德國坐大。
當然,西方各種金權和神權扶助希特勒的用意是禍水東流,然後從中漁利。
希特勒剛開始也確實按照“腳本”演出,先裝模作樣地與斯大林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不久便“閃擊”前蘇聯,試圖征服蘇聯,雄霸歐洲,掌控世界。
如今,看看美國政界的背後的宗教勢力背景,再比較比較有關曆史與現實,內情還是好容易拎得清的。
總之,觀察這次美國總統選舉,更有看頭兒的是喧囂後麵的東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