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破解難題
習總在中紀委六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提到:"要抓住'關鍵少數',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
一把手監督難題,不是新問題,是走老路必然重現的老問題。
大秦以來,星移鬥轉,物是人非,中國社會一直在老觀念的作用下,沿老路周期興亡著,表現為舊王朝的周期垮塌和新王朝的周而複始。
解放前,國民黨雖然推翻了"家天下","土洋結合"地搞出一整套"共和政體",但並沒有聚焦社會治理體製、機製的關鍵缺失,無由主動變革,結果蛻變成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寡頭統治",最終難逃興亡周期的捉弄,成為中國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解放後,共產黨各級組織和各級幹部自然而然地在傳統世俗社會大結構裏各就各位,從解放前的在野地位,變成了主宰新中國“新王朝”的大大小小"統治者",事實上已經踏上了新一輪王朝興亡之路。
毛澤東深諳曆史,睿智地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遂發動文革,打破隔絕官民的“舊吏製”,新建以工農商學兵為主體的“新吏製”,嚐試破除千年不變的曆史輪回。
毛澤東重治舊吏,不換舊製,人在政在,人亡政息。
文革後,鄧小平複出主政,舊製仍在,舊部還朝,社會發展重回傳統的王朝周期興亡老路。
天佑神州!如果不是習總主政,病入膏肓的新中國,前路不堪設想。
軍改已經成功,政改應早籌謀。
中國社會世俗金字塔式大結構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根本和特色,舊吏製是王朝周期興亡的肇因和糟粕。
麵對人類命運共同體趨向形成的世界大勢,中國社會世俗金字塔式大結構是舉世無雙、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必須通過深化政改而鞏固之、強化之、永葆之。
第一,政改,在中央層級,因應既管內又主外的需要,應該重點保證和體現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在具體領導工作中重點落實和體現民主集中製的集中性。
為此,應該精兵簡政,將黨、政、軍合一,明確以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成員分工協作製。
在黨政軍合一的基礎上,順著各種領導小組的思路,按行政功能,將現有人大、國務院等機構的具體工作,分門別類地劃歸職能部門具體落實。
適應新形勢至上而下的需要,明確和加強政協的各種工作職能,不斷增強政權的群眾參與度。
第二,在省市縣(區)三級的政改: 首要前提是,要十分明確和具體落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製,如用法律條文來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在所有政府部門人員組成上占2/3的比例。
在此前提下,真正實行黨政分開,讓省市縣(區)三級的中國共產黨組織形同“在野”,隻能通過管好組織、管好黨員、管好幹部、舉薦人才的方式,間接理政、問政、參政。
在機構設置上,與中央層級一樣,省市縣(區)也撤裁華而不實、遭人詬病的人大,將政協變成全社會監政、督政、議政的中心環節。
在關鍵領導職位的設計上,可以借鑒斯巴達強盛、古羅馬稱霸、美國參議院的“雙執政官”樣式,在政府、政協、黨組織三套環環閉合、環環相連、環環相扣的係統中,統統取消所有副職,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實行“雙正職分工協作製”或“多正職輪值製”,用以強化製衡、強化監督、強化自律。
這樣,不僅省市縣(區)一把手監督難題“不藥而愈”,而且在所有層級“關鍵少數”內部削去了一把手這個“地頭蛇”,可以“環閉”生成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相互競爭的良性機製。
第三,在村和居民委員會一級行政幹部在基層直選的基礎上,普及鄉(鎮)行政幹部的基層直選,既可以培養廣大公民的問政、參政、議政意識,又能夠讓廣大基層幹部眼光向下,深耕基層,更接地氣。
總之,中國社會世俗大金字塔式社會結構傳統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趨勢,要求:1、中國社會治理體製和機製必須按照中央層級權力並軌、重置、集中;2、省市縣(區)層級權責分明、分工理政,相互協作;3、鄉(鎮)、村(居民委員會)層級普及民主直選,充分調動廣大公民的從政、參政、問政、議政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習主席,大道至簡,靠大刀闊斧,有軍改的成功經驗開路,政改也將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