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張照片,震撼人心!!!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7日刊登了一張令人瞠目結舌的照片。約百名左右的非洲外出打工者擠在堆滿行李的貨車頂部,冒著撒哈拉沙漠的高溫,開始了返鄉的旅途。這些打工者大多來自非洲的貧困國家,在石油富國利比亞打工。他們從事著利比亞人不願意做的卑微工作,偶爾回家探望家人。 《每日郵報》報道稱,英國的交通運輸雖也忍受怨聲載道,但對比這張照片,卻顯得格外舒適奢華。
--------------------------------
分享些美文和圖片,感悟人生,珍惜當下,熱愛家庭,熱愛生活吧, 大家說呢-------------------------------
分享美文一篇:家,是什麽? 在美國女作家白涅德夫人的作品《小公主》中,對家是這樣解釋的:
薩拉:“校長,我認為這裏並不是我的家,雖然有我的容身之處。家,應該是一個有溫暖的地方啊!”
尋找自己的家,在某種意義上是人類的宿命。而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無家可歸的漂泊者。我們和浪跡天涯的人相比,隻是多了一個物質的外殼。我們常常把這東西叫做“家”,但它並不總是使我們感到心靈安寧的地方。
我們的家到底在哪裏呢?家在本質上是一個不斷更新的範疇,正應了一句禪語: “佛在心中”。家又何嚐不是呢?家是一個感情的港灣,家是一個靈魂的棲息地,家是一個精神的樂園。家就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而房屋等物質全部可成為“庭”就這個概念來說,後者又是微不足道的補充。正確地認識這個概念,對我們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它讓我們不會迷失方向,不會隻去追求“庭”而不去追求“家”。
家,是什麽?千萬個人有千萬個說法。查遍漢語詞典,關於家的解釋隻有寥寥數語,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家的概念何嚐不涵蓋了整個人生。無論貧富貴賤,逆境坦途,隻要你降生到這個世界,就與家發生著關係,絲絲縷縷無時不縈繞在心間。
貧困時,家是一個窩。哪怕四壁皆空,但隻要有個窩,就可以擋住風寒,擋住雨雪,擋住豺狼與虎豹。
戰爭中,家是一幅籮筐,一根扁擔。烽火硝煙,顛沛流離,一家人扶老攜幼,相依為命。
動亂時,家是一汪平靜的清泉,又是一座精神的聖殿。一臉的汙水,一頭的唾沫,一身的傷痕,回到家就可以洗個幹幹淨淨、清清白白。一杯熱茶、一條毛巾、一枕耳鬢廝磨,足以讓你對撼天的喧囂充耳不聞,對蘸血的皮鞭視而不見。
太平時,家是一座博物館,又是一個加油站。家裏的一本書、一封信、一幀照片,都可以引出一段屬於你們家的故事,流傳天南與地北;一把茶壺、一頂帽子、一把椅子,都儲存著你們家的文化傳統和信息,綿延一代又一代。
孤獨時,家是黑夜裏的北鬥,是沙漠中的綠洲。雖然可望而不可及,卻帶給你無限的遐思與慰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聖杜甫早已道出了對“家”的牽掛。失足時,家是諒解的甘露,是寬容的懷抱。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孩子的企盼,浪子毅然回頭,方知猶未為晚。
富裕時,家是一帖清醒劑。時時提醒你“衣食足而知榮辱”,切不可“富貴思淫欲”。家不是酒店,不是茶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家是扶老攜幼的承擔,是傳宗接代的責任。
歸西時,家是駛向彼岸的此岸,是通往來世的港灣。你播下的種子已在這裏開花結果,你培育的後代已接過了你肩上的責任。你的姓氏通過兒女得以繼承,你的血脈通過子孫得以延伸。
家,是什麽?千萬個人有千萬個說法。有的說,家是一種文化;有的說,家是一段時光;有的說,家是一種情懷。還有人說……
家,是什麽,又不是什麽。擁有它時,它平凡如柴米油鹽醬醋茶;失去它時,掏心掏肝也找不回。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天下有家的人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