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院裏新春賀歲《上》
同網友在一起是我每天最開心的事,都說相見恨晚沒想到成了要好朋友。一位網友向我吐出心底的話,自己愛寫作,文筆也感覺不錯,內容從來沒見人寫過,可問題是讀者不多,問我有沒有辦法。我忙說這事好辦,以後起網名,文章題目注意別忘了加上“大院”兩個字,我見有人試過,點擊率猛增,有個還超過萬點。當然這是個非常不該開的玩笑。
我在《作客》文章裏談過,去人家裏作客與在飯館裏談生意不一樣,說話得順著主人話茬子往下溜著說,在網上碼字也是一樣,得順著網友的心思往下順著碼,這隻說出問題的一個方麵。你的文章一旦讓網友感覺在敲打心靈,恨,恨到骨,愛,愛進心,這時網友會由衷發出反饋,接著是提攜捧場,按現在時髦的話說是置頂加精加亮。這時候的你也會立馬感覺自己的姥爺也姓畢,也會像小沈陽在成名之際第一件事在師父麵前磕頭感恩一樣,在廣大網友麵前借新春賀歲之際屈膝俯身三磕九拜一聲長謝。
如今,我們又搬進了自己喜歡的大院,新的生活在一天天開始,過春節了,大家互相慶賀祝福之餘,院中的才子才女總愛觸景生情回憶一點過去的往事。我們安大七八中有位柳姓小姐,她相貌像柳,文章細致也像柳,下麵我像端餃子一樣端出她的賀歲文章,讓大家仔細品一下那個“柳”字,立春之際,讀點柳葉文章,一定會有不少感受:
關於小時候過年的回憶其實就在眼前,長大出了嫁,就更懷念當時點點滴滴的瑣碎事了。
年前,爸爸照例領著我們大掃除。家中的每個角落都清掃到了。洗窗簾,換桌布,用煤灰權充去汙粉把所有的鍋、水壺擦亮。我大了,可以單獨擦窗戶玻璃了,爸爸猶不放心,拿了一條紅色的尼龍繩綁住我的腰,笑意盈盈地用手緊緊牽住,跟著我進進出出一下午。家中的牆是用蘋果綠的塗料刷的,這是爸爸最喜歡的顏色。可是爸爸卻一定要買一幅開滿桃花的布料作窗簾,我當時極力反對,不停地嘀咕:土死了,真是阿鄉。可是爸爸得意地笑著,並不多加反駁,隻是說它有春天的氣息。遙想當年少年時期的我,除了叛逆,怎麽能讀懂老父親對生命的感受和留戀呢?
接下來就是準備年貨。
爸爸買來生的花生米,泡在調製好的鹽水裏,放少許糖,一天一夜後取出,用細鹽炒出來。五香花生米是每年的必備年貨之一。
蒸大蘢糕也是我們家的必備年貨,廣東人的糕點。買來的核桃去殼,費時費事。我就把整隻核桃塞在門和門框之間,作關門狀,隻聽畢卜之聲刺心,但很快核桃仁就剝好了。至少切三兩左右的肥肉丁備用。用姐姐帶回來的廣東片狀黃糖熬成糖稀備用。糯米泡一天水磨出來瀝水。取一隻特大號的搪瓷盆,鋪上一層豬油紗布,把糯米粉、核桃仁、豬油粒和稀黃糖汁拌在一起攪勻,然後置於煤球爐上,小火蒸一夜。第二天冷卻後去掉紗布,切成片狀用油煎或隔水蒸著吃,在我們童年的記憶裏是人間至味。
做齋,齋就是齋菜。媽媽年初一這一天一定要吃齋。做齋的原料主要是油豆腐、黃豆芽、粉絲、水發木耳、水發香菇和水發黃花菜,主要調料是紅豆腐乳。起素油鍋,備料放入鍋中翻炒,把豆腐乳撚碎澆入拌勻,轉入小火煮3小時,齋就做成了。我小時候不喜歡跟著吃齋。有白切雞,熏魚吃,誰還吃素?成年以後的年飯中,漸漸就喜歡吃了,肥雞大鴨子吃膩了膈,這道菜是最受歡迎的。
即使是在文革時期,年初一的早茶也是爸爸精心準備的。他用家中的一把印著粉紅牡丹咖啡暖壺衝好一壺紅茶,用鮮牛奶作伴侶。我到現在都奇怪那時他在合肥這個邊緣城市怎麽找到紅茶的,且滋味絲毫不亞於現時常春藤裏的Lipton。爸爸取出一套咖啡具,讓我們都端坐在桌前。媽媽端上芝麻湯團,爸爸替我們斟上一杯紅茶牛奶。一年的第一餐飯就在飲紅茶牛奶中開始了,那時,這頓茶早餐我倒不覺得有啥好吃的,倒是爸爸那如承大事般的態度讓我牢記到今天。
柳條文章隻有細心捋才能摸清紋路,等到編成大筐可什麽也看不出來了。這篇文章初看,給人感覺寫的是四十年前一個合肥普通人家過年,做飯用的是煤球爐,燒飯的家夥是大瓷盆,打掃衛生,換窗簾,隻不過寫得相當細膩。其實不然,柳小姐寫的是一個曾經豪門大戶的過年,隻不過到了四十年前的過年,明眼人才能感覺到的,是這家大戶殘留的一點點遺風。柳小姐暗暗點出,物換星移,歲月變遷,人不可左右。
所以柳小姐開始就說,回憶小時候過年,其實就在眼前。現在大家過年,誰家沒有花生米,誰家不吃年糕,誰家沒有肥雞紅燒魚吃。那麽,對過年最深刻的回憶是到了出嫁以後,也許這時的柳小姐嫁到一位東北南下幹部家裏,年飯變成了豬肉燉粉條,大蔥炒雞蛋,大扇餃子,於是就更懷念當時家裏點點滴滴的瑣事了。
安徽同山西一樣是藏大戶的地方,有的多少代人不敢聲張,一旦消息泄露出去,有麵臨砍頭滅族的危險;有的自然沒落,這時後代把牛皮吹上天也沒人相信。我當兵的時候,有位河北籍戰士姓嶽,自稱是嶽飛嶽雲的後代,像這種情況隻能當笑話聽。大戶所能左右的事是生養生息,教兒教女,潛移默化,將大戶的家風一代一代傳下去。也就是說,多少年以後的後代身上還能顯示出老祖宗的骨風。這種現象表麵上給人感覺是“龍生龍,鳳生風,老鼠生兒打地洞”,實際上是熏陶,耳濡目染。
安大同學中就有大戶後代,胡移風不用考證是唐朝李姓大戶後裔,唐朝李姓一支逃難到安徽西遞隱藏起來,全部改姓胡,那裏自古就有“假胡真李”之說,胡移風的爺爺在西遞還有老宅。柳小姐可能是唐朝那個“柳”姓後裔,據我所知,柳姓一支曾逃難到山西南部隱藏起來,也就是那裏的荒村野店,後來走出多名狀元;另一支分散在廣東廣西,柳小姐可能屬於廣東那一支,所以,過年打年糕的時候一定要用姐姐帶回來的廣東黃糖。
這些死裏逃生大戶後裔們身上有一種明顯的骨風,不張揚,不顯山,不露水,自己雖聰慧過人也千藏萬蓋,讓人難以察覺。我們剛開始上課的時候,一位外籍老師對我說,將來你們中間英語最好,前途無量的是坐在前麵那個不說話的女孩,他指的是胡移風,外籍老師這句話不僅讓我恍然大悟而且讓我好灰心,在這裏想出頭太難了。柳小姐也是一樣,平時不聲不語,寫文章也不讓人感覺在招搖過市,而是寫出人家家裏大年初一雞鴨魚肉,自己的母親是吃齋飯。吃齋飯不隻用素菜對付,而是油豆腐黃豆芽粉絲木耳香菇黃花菜用水先發再用腐乳調拌,最後用慢火燉三個小時。家裏初一的情況就這樣平和地記錄下來了,剩下的自己琢磨吧。由此我們聯想到當今受眾人愛戴的總書記,他也明顯帶有這種骨風,這骨髓裏的東西裝模作樣是裝不出來的。
安大女同學中叫“華”的特別多,國華,誌華,振華,數下去一大堆,可以看出父母在小孩出生的時候期盼男孩,實在不行也女起男名,好好培養。胡移風的名字更顯男性,我早就說過,除了名字不如張愛玲水靈外,英文才氣早已是另一個張愛玲。柳小姐的名字叫“傑瑛”,“瑛”是美玉的意思,那個“傑”字很明顯是男性名。所以,很小的時候,父親“照列”領著這些“女起男名”的孩子大掃除,非常仔細,旮旮旯旯兒都掃了,大一點,開始學擦窗戶玻璃,隻不過,放心不下,用一根小紅繩牽著,掉到窗戶外麵可麻煩大了。父親把家中牆壁都塗成蘋果綠,新窗簾一定要選成桃花樣的,這裏仿佛在說,傑瑛,傑瑛,快快長,長大了,長大了可要紅花配綠葉啊。這是高手在用色彩視覺調教未發育的女兒。
我是個隻知書不達理的人物,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在軍隊大院中長大,缺少大戶人家傳統禮儀教育,二是十三歲起就碰上文革動亂,從此再沒有“家”的概念。大學畢業快三十歲分到北京後才敢考慮自己的個人問題,當年那個“戶口問題”如今絞得我好難受。當然找對象對我來說首選還是大院的,要是找了個北京滿族後裔光每天給嶽父母大人請安下跪我可受不了。
談了對象,又快過春節了,一定要節前先拜見準嶽父母大人,也是空軍的老幹部,隻不過剛回到北京,住在地方的居民樓裏。我還專門問了一下,需不需要帶禮品,是北京的桃酥呢,還是北京二鍋頭?對象說什麽都不用帶,去了就知道了。那天我很高興,總算有吃飯的地方了。誰知到準嶽父母家裏,屁股還沒有坐熱,準嶽父讓我開始春節大掃除。我一聽就火冒三丈:我在家裏從來不擦桌子掃地,還能跑到你這兒大掃除。我二話沒說轉身騎車回到空一所。
回到空一所冷靜下來一兩天後,覺得這件事這樣結束怪對不起人家的,我潘湧還不是這種人,再說,對象也是空一所的,自己又剛到空一所,這事傳出去名聲也不好。於是我又主動開始切磋磨合,雙方約好再去一次。我又去了,進門的時候,準嶽父已幹得汗流浹背灰頭土臉,老樓房很髒,又是與人合住,鄰居是一對滿族老北京,從來不打掃衛生,吐痰用廢紙一接就往屋裏地上扔。
準嶽父見我來了,立刻停下來簡單擦洗一下開始和我促膝長談,一個抗戰空軍老幹部,死都不怕的人,為了女兒的婚事,最後眼裏竟噙滿淚水。事都到了這個份上,我還能再說什麽。雖然這樁婚姻最後還是沒有經得起風雨敲打,不管怎麽說,我們有了個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好兒子,老嶽父有了個提氣的外孫子,大家又該知足了。
直到構思這篇文章我才明白,春節大掃除不論南北都是男主人的事,那麽,準備年菜年飯應該是女主人的事了。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窮人還是富人,大戶還是小戶,在早期發展的自然村和自然城市,大家都是比鄰而居。我呆的美國康州紐黑文,見到一個富人大房,走不了幾步路,就可見到一個平民小房。那麽,在美國,可能都到一個商店買東西,在中國,可能都到一個集市購年貨,東西一樣,年貨也一樣,唯一區分的是量多量少,怎麽才能分出禮儀高下家道深遠呢。這就是女主人的功夫,能否做到精烹細做。
我個人分析考證,對兒女“嬌生慣養”一詞是對中共建政後成長的大批幹部子女用的,形容嬌生慣養還有一個常用語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抱在手裏怕丟了,這事如果讓魔術大師劉謙一做,握在手裏也化。中國傳統大戶,不論是山西的還是藏在安徽老林裏的,對自己的子女從不嬌生也不慣養,特別對女兒一定要教會粗料細做,而且要一代代傳下去,意思是說,以後一旦家境發生變化,也能一樣過“講究”的生活。四九年建政以後,許多城市出現了大雜院,把原來的豪宅劃成許多小門小戶,住進幹部工人各類市井人物,幾十年後,仍不斷傳出,某家人過年十分講究,這個“講究”就是粗料細做的意思。
過年家家都要吃年糕,一般人家到集市上買現成的,“講究”人家買來江米浸泡,用小水磨一點點磨,然後配上各種佐料用小火蒸一夜。花生米也是每家必備,成本也不高,是多子多福的意思,但“講究”人家買來生的,用佐料調好的鹽水泡一夜,然後用細鹽翻炒。當然還有雞要吃白切的,魚要做成熏的。春節期間,總書記到井岡山過年,電視台特寫了一個總書記熟練翻炒板栗和推水磨的鏡頭,還播出一段總書記的原聲:小時候老人是這樣教我的。不要小看這句話,潛台詞的意思是說,當年安徽大戶過節可講究呢,栗子都是自己家裏現炒。
柳小姐可能不知道,安徽祁門紅是世界馳名的紅茶,出名要早於錫蘭紅茶或印度紅茶,也就是我們後來見到的Lipton著名商標。我很小的時候就問過父親,商店裏的紅茶顏色是黑的,為什麽叫紅茶呢?其它茶葉綠色就叫綠茶,帶點花就叫花茶。不過懂得喝祁門紅加糖加奶的人一般都受過英國文化熏陶,七十年代我在空工彭文漢英語教授的單身宿舍裏喝過,那天,他放的伴侶是紅糖,以後我一直尋找那個感覺,到現在也沒有碰到。彭教授解放前南京大學畢業,最早在北京空軍二高專教英語,培養偵聽人員,文革後再也沒有固定地點,四處飄流直到去世。
彭教授呷了幾口加糖的紅茶漸漸墜入仙境,用英語講起英國文學,我聽不懂,慢慢地睡著了。
《未完》
02/05/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