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子太沉悶;來點逗的。
(2008-05-02 12:37:42)
下一個
倫敦初識
2005 年九月二十四號傍 晚從紐約起程去英國倫敦。空中飛行了五小時十分鍾,
因飛機早到不能進場在空中盤旋了十五分鍾。
機場比較 陳舊.走進入關大廳看到有趣的景像,放眼 望去不見歐美人種的官員,
正在想這是什麽人種,忽然看到有個男人戴的帽子,確定為印度人.馬上想到舊上海的印度巡捕,舊香港的印度警察.想到這就是英國擴張到印度遺留的結果.
更有趣的是檢查站的台子.一個個做得就像是新聞發言人站的的台子.如此簡單而且老舊.兩個檢查官之間申手可及,握個手倒是方便了。再看檢查官清一色是女性,有一個白人女子,其餘全是印度種,還都是臉色黑黑個子低矮的那種,再加上製服也是黑的,看上去一點不像是官員,倒像是家婦。
正在想著,那個白人女子向我招手,我趕緊過去,遞上護照,她邊翻看邊問我:幹什麽來了?我答:沒事兒,來看看。她問:看看?看什麽?答:看看倫敦什麽樣。她問:住哪?答:Hotel.問:有地址麽?答:沒有。自言自語:沒有地址?做思考狀。我趕緊說:如果一定要地址,我查一下我的電腦。她看我要去開包拿電腦,追上一句,:有朋友接麽?有啊,就在門口,我答道.看樣子不要地址了. 她又問:住幾天? 答: 八天.咣鐺. 給我護照蓋了個章,遞給我,我一看可以停留六個月.夠康慨的.前後大約兩分鍾時間.我拖著行李從兩個發言台之間擠了過去.
我在想她隻不過是在裝腔作勢,開始時是例行公事的一問.後來就幫我找個台階下了. 我想她要不讓我入境,布什就要找她談話了.反過來她要沒有地址美國人肯定不讓她入境.誰讓美國壓英國一頭呢.
說起地址,中國人有時很無奈.記得我們早年用的地址,都是,某某市,某某街,某某車間幾班組.或某某科室.你要是全翻成拚音的化不光是難翻,看的人也難懂.說到這件事就來氣.按照國與國之間的對等原則.寄到國外的信要寫英語,那寄到中國的郵件就應該寫中文才對呀.可恨這幫竊取大權的精英愣是視而不見.簡直就是.
出了機場Michelle的朋友費了點周折總算是接到了我. 朋友告訴我,現在是倫敦最清靜的時候,今天是星期天,又是八點多種.各種地方都不開門.旅館也不能入住,
要到下午兩點才能入住.這些要記住下次來買機票要注意時間.
轉吧. 可是這會兒是美國的後半夜呀. 我等於夜遊啊.我又困又乏急想找個地方先睡一覺.想也沒用,隻得計劃一番,先轉政治區,後轉商業街,然後是唐人街.
窄窄的街道,看得出的塵舊,樓的高度很平均,六層左右的高度.有磚砌的有石頭砌的, 發黃的說明年代久遠發白的說明年代比較近.市內沒有高架路,也沒有高速路穿過顯的更靜謐.我對朋友說:我爸去美國轉了幾個城市,最後到了紐約,說了句話:
到了紐約才覺得到了美國. 如果我爸來英國怕是永遠找不到這種感覺.
說著說著話,驀的,車左側出現一堵牆,磚砌的一堵薄牆,磚已發黃色,有兩米來高.牆上有粗壯的鐵棘黎,一根有小胳膊粗的鐵管,周圍焊接了很多半尺多長的鐵針,間或的還有些鐵絲網.我問朋友:這大街中,圍著鐵棘黎,像是非常之地.是監獄麽?朋友的回答讓我吃驚. 說是英國女王白金漢宮的圍牆.看來我是孤陋寡聞了,這種牆也有不作監獄圍牆的.不可思意,這牆比故宮的牆可差太多了.當年紫禁城裏的慈禧太後,如果知道打倒她門上的英軍是效忠於住在這堵牆裏的女皇不知會有甚麽感想.
寫的好累就到這兒吧.睡了.,
9/25/05
倫敦第一日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該去旅館了。旅館的價格折扣後合七十多美金, 在美國算是中檔。可是這家旅館的情況使我很意外。門廳小就不說了,已經有了估計。最令我意外的是房間的安排。房間寬約兩米長約五米,再隔出去一個洗浴間,走道的寬度也就剩八十公分了。過了走道靠牆立了個小櫃子,上置一台九寸電視機,但是坐著,你是看不了電視了,因為太高又太近。你想想看要想看電視將是個什麽姿式。幾天看下來準成長脖鹿了,房間裏有個小台子,其形裝和大小極像是一把大提琴從中間鋸開後粘在牆上的。在圓弧的部位勉強可以放下一部手提電腦,還要是我拿那種超薄超小型的。大的肯定放不下。床不用說是又窄又短 的床囉。讓我想起有一個老外貿曾經說過:歐洲的旅館房間都很小。不知他是不是住的同一家旅館。顧不了那麽多了,先放倒睡一覺吧。
起來更發現問題嚴重。要去洗澡,洗澡的地方是用浴簾圍著,上麵是一根拐彎滑道調著浴簾,下麵是一個一尺半見方的凹形盆狀浴池,而且不在地平麵上,而是高出地麵兩尺左右的一個貼著很好磁磚的台子上,這怎麽洗啊,站上去像是演戲是的,還不能動,一動就掉下來了.但是想想這酒店也不是開了一天。別人能洗我也能洗,進去吧,進去隻能立正站著,你想想那別忸勁兒。好在是池很淺剛及腳麵,否則如果池子深的話就像棵樹栽在桶裏了。總之,肯定是很不爽了。
想用洗手池,發現洗手池裏的塞子是黑橡膠塞子,背上吊了一條細鐵鏈,這是中國六,七十年代用的東西。久違了,隻少有三十年沒見過了。真是老歐洲啊,再細看比中國的有改進,在細鐵鏈的另一頭吊了一個鐵配重,鐵鏈穿過水龍頭座,當你拔起塞子後在配重的作用下塞子被自動吊起來,你要用塞子時侯還要稍微拽一拽。力學原理用的好,怪不得英國出了牛頓而別的地方出不了。洗完澡出門看看,我住的這家還不算是最小的,旁邊挨著都是旅店,房子沒有我住的這家高,而且連門廳也小得可憐。還有打出牌子隻要二十五英鎊的,其房間情況可想而知。
我說旁邊挨著都是旅館,那是真挨著.不像在國內,說:這兩家旅館挨著.有可能隔一條街,也有可能隔兩條街.英國不是這樣,英國的房子都是連棟房,基本上是一棟一個街區,高度約六層樓高,厚度也厚,都是磚石結構,看上去很結實,厚重.一般門廳階台比較高的都有兩根柱子.房子多為旅館,或公寓。門廳若是接著地麵的就作商店,所以商店麵積一般都不大.而且整個城市都是如此,整齊劃一.不像中國到處在舊房改造.這種房子比起中國過去的平房或者以前的家屬樓是要高大的多宏偉的多.這可能就是百十年來人們羨慕倫敦的理由.
轉出兩條街看到有美國的旅館,一個是MARRIOTT , 一個是HOLIDAY IN,十分高大,這兩家是在美國時常住的,尤其是HOLIDAY IN 在美國算中檔偏下,七十多美元肯定住了。走上前一問要兩百英鎊一天,合370 美圓。住不起,我還沒住過一晚上370 USD的房子哩。英鎊兌美圓1:1.86 從沒覺的美圓這麽不值錢。看來英鎊是最值錢的錢了。朋友說某個太平洋的小島國的錢更值錢,那沒用。爭英鎊花著才爽。我想如果一人民幣兌換五英鎊時,歐美人都會搶著往中國跑,就會出現倒移民問題。
這幾天最惱人的問題是吃飯問題,為解決吃飯問題每天都要往SOHO 唐人街跑一趟。據說SOHO原來是酒巴和跳豔舞的地方,現在這種東西不多了,但還是很熱鬧。唐人街坐落其間,唐人街不大,街道走向就像是過去用的圖丁的正投影,一長橫一短豎,為什麽不說它像丁字,因為他那一短豎沒有丁字的腿長。長的橫街約百米左右,兩頭都有個小牌坊,牌坊上書“倫敦華阜”(繁體)四個字。牌坊的下麵不是空的,而是有兩扇做成有一條斜邊的四邊形柵欄門,門安裝在中間,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剛好攔在人的胸部。那條短橫街也一樣部局,隻是短一點隻有三十米左右。街道很窄,以磚鋪地,小門小戶。步行其間就如同在拍電影的現場。非常TINY.像是人為景觀。人倒是煦煦嚷嚷,有點像國內的步行街。老外很多,大多在此取景照相。還多次見到有老外手提大形錄相設備在拍電視片。這 一點與美國不同,在美國沒這麽誇張。街麵門市以餐館為多,百分之百都是廣東餐館。隻在華阜口外街對麵看到一家掛著“北京餃子”的餐館算是異類。阜內有三家很小的文化書店,大的可能有二十平米,小的大約十二平米左右。圖書雜誌以香港為主。幾乎看不到有任何大陸的印紀,我當即就想在此開一家大陸色彩的文華書店。此地怎麽這樣閉塞。當地隻出一份報,就是“星島日報”容量跟本沒法和美的“星島日報” 相比,還奇貴,一份要一英鎊。飯菜按英鎊看不是很貴,大概5 鎊到11鎊之間。換成美圓就值銀子了。阜內還有一,兩家小超市,幾家旅行社。就這些東東了。
到了英國才知道英國的英語與美國的英語有很大的不同,先說聽道的第一個字Sir,英國人就讀成了:she(舍). 再有:“垃及”美國音讀:Garbage; 英國人讀:
Rarbage; 一開始我在使勁判斷對方到底是在說垃圾還是在講兔子。再比如說:泰晤士河。英國人稱為:River Thames. 在美國人的話就應該說成:Thames River.再比如電梯,美國人說是:Elevator; 英國人就說是:Lift; 還有我上街要想找出租得房子是找不到得。因為英國人不寫:For Rent; 而是寫:Shop to let; 我到現在都不知Let 在此處是何意。是Let go 麽?諸如此類多不勝舉。想想看當對方滿口都是這樣讓你半懂不懂的英語時,耳朵多受累。再加上倫敦的人種混 雜成度遠比美國為高。雖然說事實不一定如此,但感覺卻是如此。在美國我感覺還能見到很多美國人,即使是紐約。這裏放眼望去,都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伊拉克人,還有其他中東人,以及成群結隊的韓國人,中國人也常見。很少見白種人,即便是見個白種人,聽他一說話,要麽是意大利口音要是西班牙口音,講起英語來。嘟嚕嘟嚕的,更費勁。
說完了吃,住,語言,該說說行了。由於街道窄所以車也就小,在美國看慣了大車,到這猛一下感覺像到了第三世界。小 型車幾乎占一半,有不少像國內那種“奧托”車,像個小甲殼蟲似的,在國內看到有人開,甚至看到有男人開,心想,就這種車?開的起車丟不起人。沒想到英國到很流行。說不定我在北京看到開這種車得人是從英國留學回國的。所以開這種車也坦然。路上跑的出租車幾本都是黑色,外形極像是德國兵的鋼盔,由於它TAXI的燈牌是朝前像礦工燈一樣安在腦門上的,所以車頂上很光滑,頂棚是弧線的,整個車都是圓弧過度。這我就明白了為什麽歐洲款的摩托車也是做成圓弧狀的。中國人給它叫成龜王。難聽是難聽點但是形象。出租車的車門大多是向前開的,車門一開一關之間就像是看電影“上海灘”裏的情竟。車內很寬暢也很高,可也麵對麵坐四個人。對麵兩個座位是收起來的。所以空間大。我認為國內應該發展這種出租車,行李可以放得多人也舒服,誰要能首先用這款出租車肯定招人,首先我肯定先選坐這種車。在倫敦招車的人可以不分路段隨時隨地招手停車。不像國內有些路段招車,跟作賊是的,手忙腳亂。生怕警察看見。司機也催著:快點,快點,快點
一點人的尊嚴都沒有了。而且車可以逆向停,雖然街道窄,中間一條白線,分成兩個車道,你隨便停下來別人也不怪你。
倫敦也比交安全,我以經問了多人也步行了幾處僻靜的弄堂,(的確像弄堂不 屬於街道),沒人出沒,而且那種皮膚的人少。不像美國,走過城市的僻靜地就如同進入恐怖世界。
總之,對倫敦的印像歸納起來說。老舊,庸懶,安詳,靜謐。居住起來挺開心的,不像美國的城市那樣喧鬧。也許人生活的城市本來就因該是這個樣子。而我們卻被美國給誤導了。
10/1/05
寫下日期才想起今天是國慶日。
想起經曆了沉重災難的國家,
和為了中國強勝,為了中國不再受欺辱而披肝瀝血的人們。
向所有為中國的強勝而獻身的先烈和現在努力工作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