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雖然還沒到也快到啦。咱這是重唱,似乎有那麽一點點滴進步。
《采桑子·重陽》
毛澤東
(1929.10)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裏霜。
1964年3月,毛澤東在與外國友人的一次談話中回憶說,他曾“三次被趕出紅軍,十幾次受到嚴重警告、‘開除黨籍’、調動工作、撤銷職務之類的處分”(胡哲峰等編著《毛澤東談毛澤東》65頁)。黨的遵義會議之前,毛澤東可以說屢遭挫折、屢受打擊。1929年6月22日,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七次黨代會上,由於毛澤東堅持的軍隊建設一係列政治原則,如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建立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不應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不能為革命隊伍的多數人所接受,再加上有的同誌對他工作作風急躁等缺點有意見,以致他擔任的前敵委員會書記在新的選舉中落選。盡管按當時的規定,前敵委員會書記一職由中央委派,紅四軍黨代會無權選舉,但毛澤東還是接受了這一選舉結果??這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被下級把自己的職務選掉。正如1966年6月毛澤東與外賓談話時所說:“我自己秋收暴動的隊伍,卻撤換了我。”(胡哲峰等編著《毛澤東談毛澤東》67頁)當時,毛澤東的心情較為低沉,此後,被迫離開部隊。禍不單行,他這時又患上了重病,隻得一邊養病,一邊到地方做些調查研究工作。挫折和疾病中的毛澤東是孤立的,他在1965年5月接見一個外國代表團時講到當時的情況:“他們把我這個木菩薩浸到糞坑裏,再拿出來,搞得臭得很。那時候,不但連一個人不上門,連一個鬼也不上門。”(吳曉梅著《傾聽毛澤東》61頁)毛澤東在離開部隊的那一天,甚至連馬也被人扣下了,他和妻子賀子珍隻能步行出發。
1929年秋,苦悶中的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養病。10月11日,恰逢農曆重陽節,他望著臨江樓院內大片盛開的菊花,觸景生情,寫下了《采桑子·重陽》。(參見《毛澤東年譜》上冊288頁)
悲秋,是古代詩人借景抒情常用的主題,他們寫起秋天來往往是“淒淒慘慘”。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同樣是寫秋,但詞的意境是那樣寥廓,格調是那樣清新,情緒是那樣激昂。
《采桑子·重陽》最早作為《毛澤東詞六首》之一正式發表於1962年5月號《人民文學》,當時標題為《采桑子》。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收入此詞,標題改為《采桑子·重陽》。
據有些資料披露,這首詞正式發表前有一稿為: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裏霜。
人生易老天無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但看黃花不用傷。
(見龔國基著《毛澤東與詩》210頁)
很明顯,這首詞的定稿與未定稿相比,不僅個別詞句有較大修改,而且上下闋的順序是相反的。
此詞上下闋順序的置換,絕非簡單的文字顛倒。這首詞的主題是歌頌革命的、戰鬥的人生。定稿開門見山,一開頭就點明了這個主題,等於在戰鬥一打響就占領了製高點。“天難老”而“人生易老”,生命必須十分珍惜,“戰地黃花分外香”,投入戰鬥,為全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才是革命者生命的真正意義。“寥廓江天萬裏霜”,隻有投入到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事業中,有限的生命才能變成永恒。上下闋置換後的《采桑子?重陽》,在結構上,從人生易老講到必須戰鬥,從必須戰鬥講到生命的永恒,主題突出,邏輯嚴密,感染力明顯增強。
《采桑子·重陽》的定稿與未定稿相比,還有兩處較大的修改。一是“人生易老天無老”改為“人生易老天難老”。其實,“天”也有發生、發展、衰亡的過程,也是要老的,這是客觀規律決定的,隻不過“老”的過程相當長,“老”的速度相對比較慢,以至使人很難察覺罷了。由“天無老”改為“天難老”,減弱了主觀感情的色彩,是抒情遵照辯證唯物主義規律的一次升華,使全詞達到了無懈可擊的境界。二是“但看黃花不用傷”改為“戰地黃花分外香”。應該說,讀者比較容易從“但看黃花不用傷”的詩句中體會到作者起初寫這首詞時的處境與心情。既然說到了“不用傷”,就說明作者當時還有傷感以至傷心之處。令作者最傷感的當然還是自己正確的政治主張和軍事主張得不到推行,革命事業得不到迅速發展。作者堅信自己主張的正確,也堅信總有一天會得到同誌們的理解和支持。可“但看黃花不用傷”這句詩,又多少流露出一些消沉情緒。作者後來將此句改為“戰地黃花分外香”,原來稍有的“消沉”痕跡一掃而光,使這首詞的格調更加激昂,此處修改,無疑是關鍵性的一筆。從此,“戰地黃花分外香”成了人生哲理的名言,為千百萬人所銘記。
(摘自孟昭詩著《毛澤東詩詞修改始末與修改藝術》,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