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亂 講

曆史學生 大學行走 文學參議 業餘收藏
正文

玉米

(2004-12-30 19:02:09) 下一個

玉米

說完土豆說玉米。 玉米的名稱很形象,玉,言其色澤如玉, 米,言其形狀如米粒, 就好比土豆,可不是土不啦嘰的豆,而是土裏的豆。玉米的別稱很多,有叫包穀的,有叫包蘿的, 有叫玉麥的, 俺們那裏叫六穀,言其五穀之外的第六穀。 六穀這個稱呼,分明說玉米是外來的東西,和土豆一樣,是洋貨。

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這本是農村常用的對聯,經常貼在豬圈的門上, 或走廊。 所以稱五穀者, 是因為這五穀有的雖然不是 東亞原生的, 但曆史已經把他們變成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了。五穀指的是, 稻麥黍稷菽。 有時說包括麻。不管如何,稻麥黍稷菽 是大家比較接受的。稻麥不必說了,黍稷 就是小米黃米之類的,西北的哥哥妹妹比俺清楚。 菽就是大豆, 那也是俺們的先民馴化的東西,做出的豆腐之好吃,吃慣了豆腐的哥哥 是心中有數的。豆在先秦叫做菽,豆的本意是高腳杯,用來喝香檳是不錯的。 祭祀的時候常用,也許盛了幾粒豆,奉獻給祖宗上帝,後來就以豆代菽了。這完全是小牛多年的考證和冥思苦想的 結論,一般經不起曆史的檢驗。

因為玉米是新來的,所以是第六穀,簡稱六穀。和土豆一樣,玉米也是從美洲傳來的。玉米是印第安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創世紀的神話中,玉米就有它的地位。 印第安人的神話 中,有一個玉米媽媽,那是誰也代替不了的。

玉米的馴化不容易,玉米的改良更不容易。 在現代植物栽培之前,印第安人吃的玉米非常短小,比食指長不了多少, 顆粒也小,說不定這就是為什麽中國人把它叫做米的原因,因為實在比米粒大不了多少。 小牛月前去dc 拜訪天地虎老大的時候,在印第安人的博物館旁邊,就親眼見到了印第安人馴化的許多植物, 如煙草,包括玉米。 玉米稈很細,像高粱, 纖弱得很, 結的幾個稀稀拉拉的玉米,也像非洲挨餓的孩子,幾根肋骨都可以數出來。

何秉棣在研究中國人口史中,對美洲新穀物對中國人口的飛躍增長予以高度評價。這是沒有錯的。其實,玉米對漢族的貢獻也許不如對西南少數民族的貢獻。 玉米,對江南人而言,隻是一種補充; 對於北方人而言,恐怕也隻是一種主食; 而對西南民族如彝族而言,成為一種主要的糧食。

住在高山的彝族, 先前的穀物主要是燕麥, 黑麥,等等。產量很低,因而彝族的人口應當相當有限。玉米傳入後,基本上取代了其他糧食作物。 乾隆皇帝在其聖旨中曾經提到要推廣玉米的種植。 而彝族並不需要皇帝的旨意,就像農民, 不需要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號召和總結,就知道房前屋後多種樹,種樹要種果樹; 或者閑時吃稀, 忙時吃幹。 玉米很快就占領了山坡, 成為彝族人民熱愛的東西。

到了19世紀,玉米,和辣椒一樣,成為西南的傳統, 成為地區文化和身份認同的顯著的標誌。那時雲南的一個縣誌摘錄了當地的一個名言:苞穀酒,玉米羹,此物最美天下稀。 苞穀, 也就是玉米,不僅是吃物,也是美酒,更好笑的是,人們認為玉米是它們獨有的,其他地方少有。就像川人, 認為辣椒是他們幾千年的傳統,殊不知,往上數四百年, 也談不上什麽川人, 都被張大帥殺光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