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不想討論離婚的好壞問題,無論從道德方麵還是感情方麵。隻是想理性的提出問題,同時也想看到同樣理性的回答。
我想每個人離婚前都很掙紮,很糾結,除非是那些移情別戀的人。
掙紮一:兩人很難找到共同語言,矛盾的結果,是一方繼續強勢,另一方忍聲吞氣。
掙紮二:無論如何都無法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結過婚的男(或女)人,在配偶的一方得不到起碼的關心和體貼。
掙紮三:有親人的感情,卻是左手右手的關係,或同床異夢,或分而居之。
掙紮四:有孩子,很怕離婚後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所以寧可默默地獨自吞下苦果,直到鬱鬱寡歡而終。
掙紮五:你的關心和愛護,在對方眼裏都變成了一種壓力和錯誤。而理智又上告訴你,你的想法是對的,隻是對
方還體會不到或太自以為是。
掙紮六:顧慮重重,分不清主次,更沒有死而後生的堅持。
掙紮七:社會關係,懼怕離婚後麵對雙方家長,同學和朋友。
我始終都以為離過婚的人(不包括那些移情別戀,見異思遷的)是英雄,他們果敢,知道自己要什麽,懂得自己為什麽而活著,認真等待自己和別人,真實而且負責任。
我想很少有人會問自己關於離婚:"你有這樣的勇氣嗎?" 或"你準備好了嗎?" 因為這個話題在傳統的中國人意識裏太不吉利,也很忌諱,就像在老人麵前總提死字,在瞎子麵前說光明,在餓漢跟前談宴席一樣的不識時務。而離婚往往是一種被動的,和迫於無奈的選擇,即便是那些主動提出離婚的人們。又有誰敢說自己離婚是件快樂的事情,除非白癡,否則那麽多的過去,回憶和共同生活的經曆以及對‘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自我否定。。。。。。
關於離婚,我想從來沒有一定的模式,離婚的條件永遠停留在概念上的模糊和理論上的荒誕層次,而且因人而異。
如果單憑感覺就離婚,是否有些脫離生活的本質和現實?
如果在婚姻方麵太理智,是否對感情又太不負責任呢?
總的來說,婚姻就像穿鞋一樣,不穿不行,但穿了不合適的鞋一定會很難受。而能找到對的鞋子才是最重要的,但這要有勇氣,要冒著今後永遠打赤腳的風險。尤其對那些已經穿過鞋子的人們而言,這種選擇就來得更加艱難。
婚姻是什麽,其實就是一路有你的陪伴,無論是蜿蜒崎嶇的小道,還是平坦暢順的大路。
哈哈,說俗了,婚姻就是吃飯和睡覺都在一起的人之間的一份契約。沒有標準條件,完全因人而異。
|
![漫畫離婚情侶 漫畫離婚情侶](http://pic7.nipic.com/20100520/4737448_125436161790_2.jpg) |
當你麵對所有離婚帶來的不良後果,還毅然的選擇離開並為自己慶幸的時候,說明那段婚姻已經是結束的時候了。
離婚不僅僅是一個結束,更是一個開始,一個對以前錯誤的更正。
在離婚率高於50%的今天,你結婚的時候就已經拿了半張離婚證,等你經曆過再來評論他人。
回複maymayw的評論:
我婆婆的老人公寓裏,有對八十多的老夫妻天天打架鬧離婚。
回頭想想,當初是為什麽結婚的? 如果是因為愛,因為欣賞,因為在一起的快樂。。。就請珍惜,婚姻不是簽個契約就行了,需要不斷的嗬護,交流很重要,小問題就不會變成大問題。
希望離婚越來越少!
當婚姻變成了冷戰場,
當婚姻不再有春夏秋冬時,
該是彼此鼓足勇氣,勇敢地放棄吧。
女人,也許需要更大的勇氣,去克服離婚後孤獨生活的恐懼。
男人,也許像你所說的更顧及社會關係。
可是,如果彼此可以快樂而坦誠相待,
婚姻又怎麽可能不幸福呢?
始終都不太讚成婚姻中,彼此保留隱私的說法
婚姻不但是一路有你的陪伴,也是互相欣賞。
不是吧?!不會吧?! It is not personal but the above is absolutely nonsense.
“離婚的條件”? 在那裏呀?
文不對題。
應該叫“離婚的困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