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公務員將設退出機製 不再是鐵飯碗了

(2008-11-16 22:02:10) 下一個
中國青年報    2008-11-16 19:09:08
  近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大四學生小劉把書包裏的考研資料統統扔掉,換成了《國家公務員行政能力測驗》和《申論》的教材。他的室友,在廣告公司實習的小張,也突然放棄實習,回學校一頭紮進公務員考試輔導班。“60元的報名費,不能白交。”離國家公務員考試隻剩十幾天,許多學生抱著“賭一賭”的心態,準備以突擊的方式,搏一搏自己的運氣。那些已經精心準備了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人,更是多如牛毛。

  據了解,通過200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審核者,已突破105萬人,比去年增加20多萬人;各職位平均競爭比例為78∶1,而去年,這一比例是60∶1。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組聯部“基層組織建設”一職,以4723∶1的競爭比例,成為本年“國考”最火爆職位。公務員考試,已經超過研究生考試,成為高校學子最關注的熱點。

  四大預期,引學子蜂擁而至

  11月11日,某報刊發了題為《“光棍節”調查:年輕人找對象首選公務員》的報道。報道稱,有近四成被調查者傾向於選擇公務員這一職業。“公務員收入穩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士在接受調查時說。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帆不無遺憾地說:“在西方發達國家,頂尖人才隻有一部分進入公務員隊伍,更多的是投身商界和實業界。然而我國搞市場經濟這麽多年,大學培養的精英,還一窩蜂地擠上報考公務員這座獨木橋,說明我國高校的商業教育和創業教育工作還有待加強。”那麽,是什麽誘使眾多大學生對報考公務員趨之若鶩呢?

  據本報記者對數位專家的訪談分析,主要驅動力為四大預期——

  穩定預期。大多數學生對公務員的第一評價是工作“穩定”。特別是目前國際金融危機波及中國,國內一些企業開始裁員、減薪的情況下,公務員職業的穩定優勢更加凸顯。“這可是個"旱澇保收"的鐵飯碗!”許多大學畢業生都這麽說。

  權力預期。公務員手中有權。有權就能受人尊敬。報考公務員的人中間,持這一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因此,公務員考試被許多人稱為新的“科舉考試”。

  利益預期。我國公務員的工資和獎金水平,雖然比不上外企的“金領”,但和一般行業相比,可以說是中等偏上。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多次調整公務員的工資收入,加上保險、醫療和退休養老等較為完備的保障體係等等,這麽多的利益預期,自然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踴躍報考。社會地位預期。當上公務員,就等於擁有了相當體麵的“幹部”身份,意味著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傳統“官本位”意識,也是一大推動力。這四大預期當中,最誘人的,當屬以穩定為標簽的“鐵飯碗”。

  公務員不是“鐵飯碗”

  有多位專家指出,公務員編製的設立,不是為了安排就業。當上公務員,並不意味著“能進不能出”。早在1993年,《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頒布施行,就力避該新生職業染上“鐵飯碗”這一“機關病”。當時的公務員製度中,特別設立了辭職辭退製度。違反以下5條規定的將被辭退:在年度考核中,連續兩年被確定為不稱職的;不勝任現職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因單位調整、撤銷、合並或者縮減編製員額需要調整工作,本人拒絕合理安排的;曠工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連續超過15天,或者1年內累計超過30天的;不履行國家公務員義務,不遵守國家公務員紀律,經多次教育仍無轉變,又不宜給予開除處分的。

  2005年頒布的《公務員法》,基本保留了上述有關辭退的條款,並規定,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準,可以對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和輔助性職位實行聘任製。

  近20年來,國外的公務員隊伍越來越多地實行聘任製。今年,我國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嚐試與國際接軌——廣東深圳、浙江溫州、上海浦東等地已經試行公務員聘任製,其他一些地區也表示將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推行這一打破“鐵飯碗”的聘任製。目前,許多地方政府機關已經實行末位淘汰製。“末位淘汰製並非一種健全的公務員退出機製。”北京理工大學法律係副教授楊成銘指出,如果一個單位績效考核後10名都不合格,應該把10人都淘汰掉,而不僅僅是末位,“公務員隊伍,需要吐故納新,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人,不應該、也不可能永遠占居某一個職位。”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6月,中共中央印發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2008~2012年工作規劃》,其中有11個字意味深長:“建立公務員正常退出機製”。時代在發生飛速的變化,《公務員法》將更加完善,這是毫無疑問的。有專家推測,為了打造更加專業、廉潔、高效的政府,也許用不了10年,推行全員聘任製就會被提上日程。衝著“鐵飯碗”投身公務員的青年學子,要有更長遠的職業生涯考慮。

  三類人不適合做公務員

  公務員隊伍裏,也不是個個都捧著“鐵飯碗”不放。辭職的原因林林總總:有人因為犯了錯誤,引咎辭職;有人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有了新目標;相當一部分人離開的原因,是適應不了公務員的職業環境與工作特點,不得不放棄他們曾經青睞過的“鐵飯碗”。有關專家概括指出,下列三類人,不適合進入公務員隊伍:

  一心當“官老爺”、沒有公仆意識的人。公務員首先是“公仆”,他們有權,但更有責。在中國曆史上,心術不正,一門心思走仕途的大有人在,但最終得意忘形,一頭栽倒的也比比皆是。所以,沒有公仆意識,隻有“官老爺”思想的人,不宜報考公務員。

  對物質財富有強烈追求的人。物質欲望太強,往往會使人走向深淵。當公務員,即便做到領導層,其合法收入也不比不上成功的商界人士。在利欲的驅使下,有些人難免會見錢眼開,進而搞權力尋租,貪贓枉法,貪汙受賄,受到法律的嚴懲。在我國法製日益健全的情況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懲罰是難以逃脫的。但隨著買房、結婚、生子等生活壓力的加大,有些人也許會選擇轉行,這個選擇無可非議。但問題是,到新行業謀職意味著一切從頭開始,在相關技能和經驗資曆上並無優勢。多年穩定的機關生活之後,有沒有學習能力也是未知數,轉行之後的生計未必樂觀如願。

  自由散漫、貪圖清閑的人。公務員在機關做事,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嚴格的工作紀律和考評製度,勤政廉政的要求,不允許懈怠;實行末位淘汰、辭退和引咎辭職等製度,注定了自由散漫、貪圖清閑的人不會好過。“一張報紙看半天”,已經成為曆史。喜歡自由散漫的人,應尋求自由職業,而不是去做必須準時上下班並受諸多紀律約束的公務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