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經·大悲咒

(2009-02-01 15:46:32) 下一個
來源: yanlan09-01-24 21:17:49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 [給我悄悄話]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

其一字一句都包含著正等正覺的真實工夫,沒有一絲一毫的虛偽。本咒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主要部份,共有八十四句。其詳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

其得名的由來是:有一次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是神咒,有種種名:一名廣大圓滿、一名無礙大悲、一名救苦陀羅尼、一名延壽陀羅尼、一名滅惡趣陀羅尼、一名破惡業障陀羅尼、一名滿願陀羅尼、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羅尼。’

觀世音菩薩被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因由是:一次,觀世音菩薩曾經在千光王靜住如來住所時,靜住如來特為他說了“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尼”,並且對他說:“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據經的記載:當時觀世音菩薩聽了此咒後,即由初地證至第八地——不動地。於是發出誓願說:“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發願後,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的無邊世界。

至於本咒所以有種種異名,釋尊曾經告訴阿難說:這是起因於觀音菩薩的宏願。菩薩曾在世尊處發誓說:“設若諸人天誠心念我名者,亦應念本師阿彌陀如來名,然後誦此陀羅尼神咒。如一夜能持誦五遍,則能除滅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設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即於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接引,並且隨其所願往生諸佛國土。設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

因此大悲咒,不但能除一切災難以及諸惡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遠離一切怖畏,所以我們應以十分虔敬的信心與清掙心去受持它,方能契合菩薩的大悲心,獲得無上的利益。沉淪在三界五趣眾生,果能經常持誦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與身病,且能由此超脫生死輪回,願眾生齊誦本咒,同證佛果。

大悲咒釋義: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願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實光明,皈依於大慈大悲、隨心自在的觀世菩薩。祈求一切圓滿,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於為觀世音菩薩請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的本尊——千光王靜住如來。能得清淨圓明的光輝,能除無明掛礙的煩惱,要修得無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淪在無邊執著的苦海之中。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常以諸佛菩薩的化身,悠遊於大千世界,密放神通,隨緣化渡,一如菩薩顯化的獅子王法身,引導有緣眾生遠離罪惡,忘卻生死煩惱,皈向真實光明。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以清淨無垢聖潔蓮華的法身,順時順教,使眾生了悟佛因,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對於流布毒害眾生的貪、瞋、癡三魔,更以嚴峻大力的法身予以降伏,使修持眾生得能清淨,菩薩更以清淨蓮華,顯現慈悲,揚灑甘露,救渡眾生脫離苦難。隻是娑婆世界眾生,常習於十惡之苦,不知自覺,不肯脫離,使行諸利樂的菩薩,常要忍受怨嫉煩惱。然而菩薩慈悲,為救眾生癡迷,複顯化明王法身,以無上智慧破解煩惱業障,遠離一切恐怖危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顯化之諸般法相,常在眾生之中,隨緣隨現,使眾生憶佛念佛,迷途知悟。   

為使眾生早日皈依歡喜圓滿,無為虛空的涅槃世界,菩薩複行大慈大悲的誓願,手持寶幢,大放光明,渡化眾生通達一切法門,使眾生隨行相應,自由自在得到無上成就。菩薩的無量佛法,廣被大眾,恰似法螺傳聲,使諸天善神均現歡喜影相,亦使眾生於聽聞佛法之後,能罪障滅除,各得成就。不管是豬麵、獅麵,不管是善麵、惡麵,凡能受此指引,都能得諸成就,即使住世之黑色塵魔,菩薩亦以顯化之大勇法相,持杖指引,渡其皈依三寶。南無大慈大悲聖觀世音菩薩,願誠心誦持此真言者,皆得涅槃。   

大悲咒為任何學佛者所必修,猶金錢為世人所必具,此咒能圓滿眾生一切願望並治八萬四千種病。觀世音菩薩白佛言:“如眾生誦持大悲咒,不生諸佛國者,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遂者,誓不成正覺,惟除不善及不至誠”。

大悲咒全文: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南無·阿唎耶· 婆盧羯帝·爍缽囉耶· 菩提薩埵婆耶· 摩訶薩埵婆耶· 摩訶迦盧尼迦耶· 唵· 薩皤囉罰曳· 數怛那怛寫· 南無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 婆盧吉帝·室佛囉愣馱婆· 南無·那囉謹墀· 醯利摩訶皤哆沙咩· 薩婆阿他·豆輸朋· 阿逝孕· 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 摩罰特豆· 怛侄他· 唵·阿婆盧醯· 盧迦帝· 迦羅帝· 夷醯唎· 摩訶菩提薩埵· 薩婆薩婆· 摩囉摩囉· 摩醯摩醯·唎馱孕· 俱盧俱盧·羯蒙· 度盧度盧·罰闍耶帝· 摩訶罰闍耶帝· 陀囉陀囉· 地唎尼· 室佛囉耶· 遮囉遮囉· 摩麽·罰摩囉· 穆帝隸· 伊醯伊醯· 室那室那· 阿囉嘇·佛囉舍利· 罰沙罰參· 佛囉舍耶· 呼嚧呼嚧摩囉· 呼嚧呼嚧醯利· 娑囉娑囉· 悉唎悉唎· 蘇嚧蘇嚧· 菩提夜·菩提夜· 菩馱夜·菩馱夜· 彌帝唎夜· 那囉謹墀· 地利瑟尼那· 波夜摩那· 娑婆訶· 悉陀夜· 娑婆訶· 摩訶悉陀夜· 娑婆訶· 悉陀喻藝· 室皤囉耶· 娑婆訶· 那囉謹墀· 娑婆訶· 摩囉那囉· 娑婆訶· 悉囉僧·阿穆佉耶· 娑婆訶· 娑婆摩訶·阿悉陀夜· 娑婆訶· 者吉囉·阿悉陀夜· 娑婆訶· 波陀摩·羯悉陀夜· 娑婆訶· 那囉謹墀·皤伽囉耶· 娑婆訶· 摩婆利·勝羯囉夜· 娑婆訶·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南無阿唎耶· 婆嚧吉帝· 爍皤囉夜· 娑婆訶· 唵·悉殿都· 漫多囉· 跋陀耶· 娑婆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