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嫂筆記

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
正文

馬悅淩:喂奶的母親怎樣通過食療來促進寶寶的健康(二) - 嬰幼兒腹瀉

(2008-09-05 20:26:16) 下一個

來源:民間中醫網

嬰幼兒腹瀉,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消化道綜合征。腹瀉時丟失大量的水、電解質和營養物質,短時間內對小兒最大的威脅就是導致機體脫水。水對人體特別重要,脫水嚴重可以危害生命,長時間腹瀉則會引起小兒營養不良,造成生長發育遲緩,所以要盡快治療好孩子的腹瀉。
我介紹的是如何通過食療和保健按摩的方法來治療腹瀉,但若寶寶腹瀉伴有脫水症狀,如小便次數減少,尿的顏色加深,眼眶凹陷,不願意喝水,嘴唇幹,昏昏欲睡,不想活動,應該立即送醫院救治。
嬰幼兒腹瀉,幾乎每位母親都遇到過,記得我兒子剛出生才3天,大便一天8次,呈蛋花湯樣,但兒子精神很好,吃奶正常,大便化驗結果排除了細菌病毒感染,醫生說是我的奶水脂肪過多,引起了孩子消化不良,讓我吃飲食要清淡一些,使孩子的胃腸道有一個慢慢的適應過程,孩子的腹瀉會好轉的。
我在以後的幾天裏飲食盡量做到清淡,可兒子的腹瀉並沒見好轉,醫生準備給寶寶吃藥,我不願讓才出生幾天的孩子就吃藥,那樣孩子的胃腸道不是更承受不了了嗎?我就試著給兒子輕輕的按摩小手、小腳,每天按摩3次。第二天兒子大便6次,大便不再呈蛋花樣了,是稀糊狀;第三天兒子大便4次,接近正常。而我的飲食為了加強營養也不再清淡,兒子大便一直很正常。
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大便次數每日3~4次,為黃色或黃綠色,呈軟稀狀,有些酸味,小兒精神好,吃奶正常,體重也增加,這種情況是正常的,不算腹瀉。
給小嬰兒按摩手、腳的手法一定要輕柔,就像撫摩花瓣一樣。小手按摩的位置是在手掌內側的小魚際(小指根部下方)上1/2的區域,這是腸子的反射區,輕輕按壓這一部位,每次30下,每日3次,兩隻小手都要按到,小腳上的腸子反射區在腳心以下、腳跟以上的這一區域,每次也是輕輕按壓30次,每日3次,兩隻小腳都要按到。按摩刺激手、腳上腸子的反射區,能刺激經絡,加快腸子的血液循環,幫助虛弱的腸子去消化吸收食物。
民間還有一個方法是專門治療小嬰兒吃母乳不服引起的腹瀉,做法是這樣的:將母乳擠出,倒入鐵勺內,放在小火上烤,一邊烤一邊攪,直到把母乳烤幹,偏黃色就行了,不能將母乳烤成焦糊狀,然後再將烤幹的母乳碾成粉,在寶寶空腹時用溫水送服,每日3次,吃上幾天寶寶的腹瀉就能止住了。
最近幾年我還發現這樣的情況,有不少小嬰兒反反複複地腹瀉,醫院裏各種方法都治過,就是不見好轉,多數是隻要停止母乳喂養,寶寶的腹瀉就好轉,所以這一類的寶寶很可惜,多數都早早停掉了母乳喂養,改人工喂養。我觀察到這一類母親飲食多寒冷,她們的舌苔都是白苔,一是醫生囑咐要吃清淡的,二是這類母親中有不少人是從懷孕開始就在吃蛋白粉。蛋白粉屬性偏涼,長期吃必定會造成母體血液寒涼,嬰幼兒吃了寒涼性質的奶水自然就會拉肚子。遇到這一情況,我從不去治療孩子,隻是讓母親的飲食做一些調整,如停掉蛋白粉,停掉各種寒涼性質的水果、蔬菜,如西瓜、甜瓜、獼猴桃、香蕉、甘蔗、苦瓜、荸薺、冬瓜、絲瓜、空心菜、莧菜、藕、慈姑、田螺、螺絲、河蚌、烏魚、綠豆、薏苡仁等,多吃一些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羊肉、牛肉、對蝦、基圍蝦、海魚、洋蔥、韭菜等。在這裏特別推薦一道菜,用黃鱔1斤,瘦豬肉半斤,蔥2根,薑一塊,蒜一頭,再放入少量的八角、桂皮、料酒、鹽、醬油、醋、糖一起紅燒。這道菜不但能補血補腎,還能祛除腎寒暖胃腸,每天吃一次,母親堅持吃半個月,孩子的慢性腹瀉自然就會好轉。以後母親每周吃2~3次,不但對寶寶有好處,就連自己也會臉色紅潤,腰酸背痛的情況都會得到緩解。
喂奶的母親要學會觀察自己的舌苔,如自己的舌苔經常都是白白的,那你的寶寶很容易患胃腸方麵的疾病。這類母親一定要注意飲食上的調整,多吃溫熱的食物。
嬰幼兒腹瀉,在西醫上分為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和非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也稱胃腸功能紊亂;而中醫將嬰幼兒腹瀉分為傷食性腹瀉、風寒性腹瀉、濕 熱性腹瀉和脾虛性腹瀉。下期我將針對中醫理論上4種不同性質的腹瀉,告訴大家應該如何通過食療和其他方法分別進行治療。
1. 傷食型腹瀉這種腹瀉多發生在已添加輔食或剛剛添加輔食的寶寶身上,常伴有腹脹、腹疼,腹瀉前哭鬧,大便酸臭如蛋花狀,口臭,不思食等症。寶寶一旦出現了傷食的症狀,就要減少喂輔食的量及次數,少吃肉類、魚和蝦,以清淡為主。可以取半個蘋果切片,加水,再加少量食鹽,小火煮5~10分鍾後,給寶寶喝蘋果水;或將蘋果洗淨放入碗中隔水蒸軟,食用時去掉外皮,6個月的小嬰兒每次3~4小勺,1~2歲的寶寶一次吃一個蘋果,一日2~3次。腹瀉一旦停止就不要再吃了,同時還可以配合按摩。按摩應在寶寶飯後1小時後進行,先按揉腹部,小嬰兒腹部的肌肉很少,按摩時動作一定要輕柔、緩慢。以肚臍為中心由內向外先按順時針方向按摩 50圈,再逆時針方向按摩50圈,然後再將手平放在胸口,順著胸口往下輕推至小腹,如此反複輕推10~20次。每天按摩2~3次,前麵介紹的按摩手、腳的方法也可以做。
2. 風寒型腹瀉:這種因受涼引起腹瀉的孩子,大便稀薄如泡沫,色淡,臭氣少,伴有腸鳴腹痛,或同時伴有發熱、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狀。這種類型的腹瀉一是喂奶的母親本人受涼感冒傳染給寶寶,二是寶寶自身受涼引起的拉肚子,所以這時寶寶和母親都要進行治療。
喂奶的母親受涼感冒時最好不要吃感冒藥,實踐證明,用食療和自然療法就能有效治療受涼感冒。喂奶母親的治療方法:
( 1)用艾葉煮水泡腳:在藥店買一些艾葉,取一小把加水在鍋裏煮10~15分鍾,然後用溫熱的艾葉水泡腳,泡腳時盡量用深一些的桶,泡到全身出汗,將寒氣排出,然後再多喝些溫熱的白開水。受寒涼較重的可以一天多泡幾次,直到感覺全身不再發涼、鼻塞、流清水鼻涕就可以了。同時還要注意多休息。
(2)喝生薑紅糖水:受寒嚴重並伴有咳嗽時再加上幾頭大蒜一起煮水喝,如果汗總是發不出來,可以再加些大蔥一起煮,祛寒發汗。很多人受涼後隻喝一次薑糖水,認為隻要喝了就沒事了,事實上在受涼感冒初期,薑糖水要一日喝3次,第二天可以一日2次,第三天臨睡前再喝一次,這樣才能鞏固療效,徹底祛除寒氣。
小嬰兒的治療方法:
(1)給寶寶洗個熱水澡,出出汗,再多喂一些白開水。
(2)用1~2片薑,半勺紅糖煮水給寶寶喝,如果寶寶不願喝帶辣味的水,也可以隻喝紅糖水,因為紅糖也是暖性的。
(3) 用3~4頭大蒜煮水給寶寶喝,大蒜隻要煮透了就沒有辣味,也有止瀉的功效。
(4)很多地方介紹用薑或蒜切成泥敷在寶寶肚臍上能治療寒性腹瀉,家長不妨一試。
(5)取清艾條1~2根,點燃後在寶寶的肚臍至小腹的部位,與皮膚相隔1寸的距離,來回熏10分鍾,腹瀉次數多的寶寶可以每天熏3次。這種方法既簡單又效果好,但家長一定要注意彈掉艾條上的煙灰,不能讓煙灰掉落在寶寶嬌嫩的皮膚上。最好由家人抱著寶寶,並控製寶寶的手腳,使寶寶不能亂動,以防燙著寶寶。
3. 濕熱型腹瀉:這種腹瀉大便如水,伴有不消化食物,呈草綠色或黃色,有少量黏液,小便黃少等症狀。因為嬰幼兒的體內有熱又有寒,所以一般醫院裏常規的掛水消炎是有作用的。當症狀一旦有所控製,就要再去掉孩子體內的寒氣。
(1)可以用紅棗5枚,洗淨後放入鐵鍋內炒,炒至外皮有些發黑,並且紅棗發硬就可以了,再用小橘子皮半個,不能放多,洗淨,放入小鍋裏煮10分鍾,經常當水給寶寶飲用。
( 2)可以使用治療風寒型腹瀉的食療方法和艾熏的方法。
(3)同時配合上麵介紹的治療嬰幼兒腹瀉的按摩方法。
4. 脾虛型腹瀉 :這種腹瀉是時瀉時止,或是有久瀉不愈,大便稀薄或帶有白色奶塊,食後便瀉,麵色蒼白等症狀。這類寶寶多伴有先天不足,體質較弱,或早產,或剖腹產,或是母親飲食過於寒涼造成的。
(1)在“喂奶的母親怎樣通過食療來促進寶寶的健康(一)中介紹的幾種方法都可以使用
(2)民間經常會把生大米或生糯米放在鐵鍋裏用小火炒至米發深黃,稍稍有一點焦黃,然後用這種焦黃的米煮粥,有助於止瀉,並能促進消化,小嬰兒隻喝煮粥時的米湯就可以了,多數效果不錯。
(3)做山藥糊給寶寶吃。將山藥洗淨、去皮,切成小塊放粉碎機裏,再加一些水,把山藥打成糊狀,然後再放入小鍋內熬,一邊熬一邊攪,燒開後即可。在寶寶空腹時喂上小半碗,一日一次,可以起到很好的調補脾胃的功效,同時還具有止瀉、補肺補腎的作用。容易嗓子痛、耳朵痛的孩子不適宜吃山藥。
(4)栗子湯。取栗子3~5枚,去殼搗爛後放入鍋裏,加入適量的水煮成糊狀,再加少量白糖調味,寶寶空腹時食用,每日1~2次。栗子糊同樣有調補脾胃和止瀉的作用。
(5)經常給寶寶喝胡蘿卜、蘋果煮的水,或吃胡蘿卜、蘋果煮後做成的泥,不但能補充各種維生素,而且也有止瀉的作用。
無論腹瀉是什麽原因引起的,歸根到底都會造成胃腸消化功能紊亂,所以這時應適當地減少食量和喂養次數,以減輕胃腸壓力,以減輕胃腸的壓力,有利於患兒康複。同時,飲食上要注意清淡,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生冷的食物,特別是一些含有長纖維的水果蔬菜:如菠蘿、西瓜、梨、青菜、芹菜、菠菜、竹筍、洋蔥、茭白等,它們均有促進腸蠕動的作用,會加重腹瀉,所以盡量少吃。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腹瀉易造成寶寶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如不及時補充,易造成脫水休克,甚至可能循環衰弱,出現危險。因此,家長應及時給患兒補充水分,可以在白開水或米湯裏加微量的鹽及少量的糖,經常喂給寶寶喝。記住一次不能多喝,喝多了患兒容易嘔吐,所以一般是每隔10分鍾慢慢地喂1~2 勺,這樣既能及時補充水分,又不會造成胃腸不適。
寶寶一旦出現腹瀉伴有脫水的症狀,如小便次數減少,尿的顏色加深,眼眶凹陷,不願喝水,嘴唇幹,昏昏欲睡,不想活動,應立即送醫院救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