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由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就是我。
正文

Google和美國人的隱私

(2005-03-07 23:01:15) 下一個
Google和美國人的隱私 吳琦幸 全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成功,美國的科技股在這個股票的帶動下,掀起新一輪的交易熱潮。這是影響美國人生活的大革命,因為它帶來的不光是谘詢、信息的更新,而且它使隱私為第一要務的美國人的觀念大大改變。從此之後,美國人的隱私遭到無所不在的網絡搜索器的監視,從而美國人的個人資料儲存在一個看不見的檔案中。5年前,隨便問一個美國人,Google為何物,恐怕很少有人能說清楚。而今天,全美國使用因特網的人幾乎都會利用它:查詢商業信息,作為購物指南 搜索學術領域的最新發展,準備論文。筆者為了要寫一篇關於中國秦始皇時代書同文、車同軌的文章,把Google中的資料調出來一看,足足有一萬多條。而這還僅僅是其所擁有的幾十種外語資料之一,如果使用母語英文資料的話,更是浩如煙海。  美國是一個沒有檔案袋的國家,即使所謂社會安全檔案,也隻記錄一個人最簡單的刑事犯罪記錄、財務信用記錄以及車禍肇事記錄,而且這種記錄取決提供人的意願,如果你不願意,你不必將自己社會安全號碼公開,其他人就得不到這些資料。但是現在的情況大大改觀。不需要資料人的同意,任何人都可以上網查詢你的資料,隻要你曾經公開過或者有關機構曾經公開過的資料。有時候甚至還有不公開的資料,Google也會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搜索一盡。一下就是幾個遭到Google的美國人的抱怨: 34歲的米歇爾曾在波士頓一所中學當老師。你可能永遠也想不到,這樣一個儀表整潔、性格溫和的人,年少時曾是小偷和隱君子。不過,如果你打開電腦,上到www.Google.com,把他的名字輸進去,輕點鼠標進行搜索,隻需10秒鍾,關於米歇爾的過去和現在所有情況的100多條鏈接信息就會跳出來。其實,米歇爾並沒想隱瞞自己的過去,20歲時,他甚至寫了幾本小冊子,講述了自己少年時代的放蕩和墮落以及17歲被關進監獄的經曆。 讓米歇爾始料不及的是,當年那幾本不起眼的書會在10多年後給他帶來麻煩。不知書中的內容是何時被好事者放到了因特網上,又如何被Google這個全美國最強大的搜索引擎捕捉到。兩年前,他的一位同事上網時偶然在Google中敲入了米歇爾的名字進行搜索,於是,米歇爾狂野不羈的過去出現在屏幕上。不久,米歇爾丟掉了工作,理由是他的個人背景不適合做教育工作。 這以後,他又陸續找過幾份工作,但一直不太順利。有時,第一次麵試雇主很滿意,但在米歇爾滿懷希望時,對方卻突然中斷了和他的聯係。米歇爾知道,一定是有人“Google”他了。他無奈地說:“如果未來的老板問起你的過去,至少你還能有個解釋的機會。而有的人一旦在因特網上看到你的資料,就徹底把你否定了。”然而,他還沒法責怪Google,因為他自己“一直都在用”。   比起米歇爾的遭遇,萊瑞(Larry)的經曆更讓人哭笑不得。萊瑞第一次知道Google是在1999年。與他交往不久的女友突然提出分手,女孩責問一頭霧水的萊瑞,為什麽對她隱瞞8年前因盜竊而入獄的事。女友的離去讓萊瑞著實沮喪了一陣,他這才想到也許是有人把他的資料放到了網上。萊瑞說:“我總不能認識一個人就告訴他,我19歲時犯過罪、22歲時騙過稅,24歲時因為婚外戀而離婚吧。可是,Google卻把我的這些隱私暴露給別人,甚至和我完全不相幹的人。我感覺自己生活在別人的監視下。”   不過沒多久,在約會新女友阿曼達時萊瑞也使用了Google,他把阿曼達的全名輸入電腦,搜索出來一堆結果,讓萊瑞大吃一驚的是,這個活潑漂亮的女孩子竟然是個色情小說家,還是個性虐待者。約會時,萊瑞委婉地提出了這個問題。阿曼達睜大眼睛憤怒地說:“你竟然Google我!”就這樣,萊瑞又過起了單身的日子。不久後,他在Google上再次搜索自己名字時,發現在他個人資料的相關鏈接中,又多了色情狂、虐待狂等新字眼,萊瑞猜想,一定是阿曼達在報複他。   在美國,許多人對Google又愛又恨。過去,要想租套滿意的房子,不知得搭多少時間、跑多少冤枉路,現在Google能提供上千條出租信息和網站鏈接。身體不適也不用馬上去看醫生,隻要在Google裏輸入病征,便可獲知病情和治療辦法。搜索圖片、查詢資料……隻要互聯網上有的信息,無論是非洲的好望角還是芬蘭的北極村,都能在Google上找到。   但也有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家住德州的安妮經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電子郵件,有一次竟然是求助照料一隻痛苦的懷孕的猴子。這一切都因為她和加州的一個獸醫同名,許多人在Google上得到了她的聯係方式。在美國一些地方,法庭記錄已經被搬到網上,坐在家裏一點鼠標,就可以看到鄰居離婚案中難登大雅之堂的細節。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Google的超強信息搜索能力會使人們的隱私受到威脅。尤其在美國這個電子網絡高度發達的國家,姓名、出生年月、電話號碼和住址等個人信息的泄露,很可能被別人用來盜用信用卡、銀行賬戶等。而像米歇爾和萊瑞那樣不願暴露的個人隱私和曆史,也會因Google的存在而毫無秘密可言。至於為了商業利益而借助Google搜集競爭對手的情報更是司空見慣。有人不禁要問,一個小小的網絡搜索引擎何以擁有這麽大的能量呢?   Google原名Googol,意思是10的100次方,是個巨大的數字。Google的胃口如同它的名字,大得出奇。編入其索引的有30多個頁麵,4億幅圖片和8億個新聞公告。它像個巨大的電子圖書館,不但匯集了所有資料,而且反應迅捷。其搜索引擎每天可以答複1.5億次查詢。具體的搜索和分類工作很少由人來幹,而是1萬多台服務器來完成,使用的全部是價格低廉的個人電腦,但所有這些電腦都能在半秒鍾內完成搜索。   從白手起家到雄霸天下   像大多數矽穀公司的白手起家史一樣,Google誕生於一所小房子中。1995年,正在斯坦福大學念計算機博士學位的賽爾蓋•布林和拉裏•佩奇,開始著手研究、改造搜索引擎技術。1998年,借助家人、朋友和一些矽穀投資者提供的資金,兩人創建了Google。同年,他們從大學宿舍搬到朋友購置的一套新房子裏。房東讓他們每月付1500美元的房租,外加一部分公司的股份。而兩個絕頂聰明的人寧肯每月多付200美元也絕不肯出讓半隻股份。他們聲稱將接管整個因特網,當時房東對他們的大話並不以為然。幾年後,房東最終為其房客工作了,現在成了公司的生產經營總監,而Google的股票價值早已不知翻了多少倍。   1999年兩家頗具實力的風險投資公司注入2500萬美元,使Google站穩了腳跟。在別的網絡公司為了獲利什麽都涉獵時,Google一直潛心於搜索引擎的開發改進,很快在這一領域脫穎而出。2000年,Google與Yahoo簽約,為其提供額外搜索服務,使自己聲望大增。去年美國在線(AOL)也成為Google的客戶。Google以其巨大的覆蓋範圍、強勁的搜索功能以及準確的查詢結果成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搜索引擎之王。   盡管永不停息地匯集信息,但Google從來不從其索引中主動刪除任何信息,除非網絡管理員要求它這麽做。許多人為了保護自己的信息不被Google捕捉到,采取為自己的網站設置密碼等技術措施,即使如此,仍然防不勝防。就像萊瑞說的那樣,當你輕點鼠標窺探別人隱私時,很可能正被別人窺探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