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普及常識 回答問題 雜貨帖

(2017-05-27 08:42:40) 下一個

1. 技術員不是研究員,研究員是和(正)教授,(1-3級)工程師對應的科研職稱

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是科研係列的職稱,主要在科學院係統;高校裏也有,但不屬主流

實習技術員、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是工程係列的職稱,主要在企業,但是科研單位和高校(主要是76年之後)也有。1957年之前工科大學(本科)畢業生第一年為實習技術員,第二年起為技術員,三(?)年後為助理工程師。

1973年左右之所以有技術員擔任(副)總工程師職務的,是因為自1957年起,技術員普遍性晉級(助理)工程師,低年資工程師晉級高年資工程師,就停止了。到1973-1974年大規模引進開始時,1957年的大學畢業生已經畢業16-7年,但絕大多數還隻是技術員職稱。高校依稀記得64年有一次少量的晉級,但是普遍性的晉級無論衛生、教育、工程還是科研係統就都停止於1957年的反右了。自那時起,所有知識分子就明確地被劃為資產階級範疇需要接受改造和再教育,工程師的稱謂也不給了,轉正後的定級工資也比1956年畢業的低了一級。64年左右拍了幾部反映階級鬥爭的電影,其中的《家庭問題》就是反應老工人的兒子上了大學思想就變了,畢業回廠後要按規定當技術員,不安心在車間勞動把鑰匙掉到了發電機的線圈裏。(其它幾部是反應農村階級鬥爭的《箭杆河邊》、反應舊市民與新社會爭奪年輕人《千萬不要忘記》和大大有名的《年輕一代》以及上海灘上不少小朋友都看過的《小足球隊員》。那時就知道足球要從娃娃抓起嘛。)

高級工程師(套用一下改革開放後的詞)1957年後也很少有晉級的,隻是前些日子看到毛囡提到湯明奇是59年晉升為一級工程師的。1984年我陪一位先賢去清華探望他的老師,1952年院係調整到清華就是2級教授,32年沒有變過。

2. 王淦昌的“右派”與軍銜

1982年-1992年左右,人們是不大避諱自己在前三十年裏所遭受的“冤屈”和'迫害"的。王被定為右派,工資待遇不變就是那時的一份報紙上看到的。因為記不得是哪份報紙了,所以隻好說是聽說。大校軍銜則是聽一位軍事醫學科學院的1964年少校說的。他說,55年開始授銜時搞得挺複雜的,各軍兵種、司政後體係的領章標示各不相同,到了64年就隻是海陸空的區別了。王淦昌的大校和我這個少校軍醫的領肩章除了多了三顆星之外沒區別。

3.軍銜晉級

有位網友曾問:不是四年一晉升嗎?那是紙麵上的規定,執行起來就滿不是那碼事兒嘍。自1955年9月授銜到1964年取消軍銜,就沒有一位將官有過晉升。尉官的晉升倒是基本按年限執行的,校官好像就不是普遍的了,因為基本沒聽說過55年上校64年少將的,盡管有人說馬寧是,但仍懷疑消息不確,或者即便是也應該屬於授銜時偏低而後調整,不應屬正常晉升。劉亞樓在空軍為打下美蔣飛機的戰鬥機飛行員搞了破格晉升,最高也隻是到了上校(?)。有人說導彈營長嶽X最後到了大校,因為沒看到清楚的照片,不敢確定。將軍則是一個也沒有。

總之,前三十年不僅政治運動頻繁、經濟一塌糊塗,各項規定也是聊勝於無,或者根本沒有。《鞍鋼憲法》就是與現代企業管理背道而馳的一部沒人能說清的東西嘛。搞了“二彈一星”也不過就是個金三胖的早期版。加上全麵學習蘇聯,將原來執行的通識教育強扭成非常狹隘的專業教育,技術路線也是愚蠢之極的蘇聯方式,所以,在1973年重新引進西方技術之前,1949年之後中國建立的所謂工業體係都是些非常原始或者傻大黑粗的東西。按照鞍鋼的老設備處長喬石1990年代的話:如果不立即進行技術改造,就將變為廢銅爛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